APP下载

影视艺术高校新媒体专业建设初探

2019-09-10阎晓娟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新媒体

阎晓娟

【内容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许多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文通过探究影视艺术高校新媒体的专业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新媒体专业建设应依托影视高校自身的优势,优先培养视听产品的新媒体运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专业理念;课程设置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也是发展很快的一个专业。该专业于2012年得到教育部批准建立,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由于新媒体影响到了很多专业,各高校都将新媒体渗透进自己已有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基础来办。目前各校开办的各类新媒体专业大都从技术、艺术、新闻传播和管理四个角度来设置。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是北京电影学院开办的一所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既传承北京电影学院的传统又有所创新。近几年新媒体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与影视产业的互动和融合日益密切,新媒体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步伐日益加快,因此该院传媒管理系于2012年在原有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下开设了新媒体管理方向。2016年在新媒体管理方向的基础上申报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得到教育部的批复,2017年正式招生。

作为影视艺术高校开办的新媒体专业应当如何定位,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理念定位

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会、生活、工作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新媒体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媒体专业在未来将不再是单一的专业,而是会变成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大学本科教育有其固有的职责和使命,而且专业理念也不能独立于学校的理念。“强综合、厚基础、重实践”是学院开办时确定的办学理念,旨在为电影产业输送应用型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新媒体专业要以学生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以学生为导向的理念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首先要定位自身的专业理念,也就是这个专业要教什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新媒体教学也是大学教学的一部分,而大学最根本的职责是培养学生。以学生为导向的理念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纵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大学,往往都是专业越好,以学生为导向的理念越重。

以学生为导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和学的问题。大学本科教育不同于技能培训,除了职业技能训练,还要注重学生通用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此外,还要传授一些宏观、务虚的知識,开展一些导论和方法论的教学。如果某一块教得太多太实,一旦这个技能被替代,学生的所学将没有用武之地。新媒体专业的建设要与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建立关系,要关注产业的应用前沿和技术发展趋势,课程、科研、人才培养的方向都应该跟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新媒体自身经过了概念、技术、应用、营销几个阶段,新媒体专业的定位要与新媒体发展的阶段相吻合,而我们的新媒体专业跟进的是营销这个阶段。掌握了这些原则,才能将以学生为导向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前瞻性理念

新媒体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概念本身也很年轻。这就势必造成很多东西还不清晰或时刻在变化。前期的积累不足,再加上在技术的驱动下变化非常快,差不多五年就要经历一次知识的全面更新。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如果按照以往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标准来制定,就会使毕业生在知识与技能上落后于行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国内的新媒体教育通常是教师先去业界调研,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后再传授给学生,教育远远滞后于业界的实践。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媒体实验室在做的是人们10年后做的事情,如分子雕刻、生物网络设计等。他们的研究人员只负责把它研究出来,后面自然会有企业来对接。①教授只负责创新想法的提出,业界来实践这些想法。这样做保证了专业教育走在产业实践的前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因此,新媒体教育要树立前瞻性的理念。

我们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对产业应用前沿的发展动态的了解。此外面对新媒体不断的快速变化,我们还要教给学生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遇到新的东西如何快速地跟进。这是新媒体专业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没有好的专业理念或是理念过于庞杂,无论是在专业设置方面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遇到的问题都会非常多。多线作战、没有重点,也不知最终专业会办成什么样。

二、专业开办模式

在理念厘清之后,具体的是专业基础和开办模式的确定。由于新媒体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专业,因此,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情况开办,将新媒体渗透进自己已有的学科和专业。

(一)专业基础

专业基础方面,目前各校开办的各类新媒体专业一般都从技术、艺术、新闻传播、管理这4个学科来设置。

技术类的新媒体专业大多从原来的计算机软件、信息工程等专业演变过来,这类专业是最能直接感受到什么是新媒体的,但同时也是最先遭到淘汰的。技术的学习往往要经年累月,投入四年的学习后这个技术可能就不见了,需要再去学习新的技术。很显然,作为影视艺术类的高校,技术不是我们的专长。但了解技术的架构以及新媒体技术是如何商用的却是非常必要的。

艺术类的新媒体专业一般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开办的。艺术设计本来是用纸和笔完成,后来出现了各种软件如Photoshop之类,设计也逐渐由鼠标代替了纸笔。当新媒体发展起来后,出现了利用电脑、网络、数字技术等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创作方式,因此,新媒体艺术专业开始兴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上开办的新媒体专业是很多以新闻传播为特色专业的院系或学校的选择。新媒体本身就有媒体属性,因而具有传播性。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纷纷推动教学改革,为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的发展培养人才。

在新媒体营销、管理方向上也出现了构建新专业的想法。在产业层面,无论是企业和组织的内部管理、外部运营,还是产品的策划、营销,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渠道。因此,许多管理学的专业也纷纷开办新媒体专业。由于我们的新媒体专业下设在传媒管理系,并且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的特色开办,因此,我们的专业基础是管理学。

(二)开办模式

目前,新媒体专业的开办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办成纯技术、纯艺术、纯管理或纯传播的;二是选择交叉联合,比如,计算机科学与艺术设计联合,开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管理联合,开办互联网金融或新媒体营销专业;三是办成导论和方法论的专业,注重方法、基础和理论的训练。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业界和学界的关系、应用和学习的关系、融合和专业的关系,每种模式都应不断调整和取舍。

电影学院管理系的专业特色是对影视产品从前期的策划、投资、制作到后期的发行、营销和放映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开办新媒体专业之后,我们保留了部分关于影视艺术和管理营销原理两大模块的课程,加入了新媒体管理方法论的模块,形成了我们的办学特色,即探究传统的影视产业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和渠道进行经营管理,以及新媒体视听内容如何进行策划和运营。

(三)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方向大致有三个:新媒体传播人才、新媒体产品设计人才、新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即产品经理。围绕专业定位,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新媒体产业与影视产业融合的领域培养既懂得视听产品的运营规律、又熟悉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专业视听艺术修养、具备内容策划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产品经理)。产品从创意到面世,所有相关的市场调研、产品研发、融资、编制预算、组织生产、媒体运营、市场营销等都由产品经理掌控,因此,他(她)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实战技能。

三、课程体系设置

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计划的制订和课程的设置,这是办学理念、想法能够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作专业设计,也聘请了国内外专家反复研讨课程的设置,课程到底怎样开,开成什么样才有意义。

2013年6月,我们聘请了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科院的几位专家来帮助我们设计课程,确立了基本的课程逻辑和框架。2016年12月,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以及来自腾讯、卡梅隆(中国)的学界、业界专家共同研討新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体系

一年级是通识类的课程和学科基础课,除了通用素质的课程,一年级的专业引导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们是否能培养起对专业的兴趣。因此,我们用创作日这样的实践课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二年级是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进入,我们设计了两门核心课,通过核心课把专业理论和方法论串起来,打通四年的专业学习,这样课程的逻辑就建立起来了。

三年级我们加重实践课的比例,让学习能跟一线的应用对接。因此我们也建立了新媒体实验室和VR实验室,并积极与业界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我们还会进一步思考理论和实践、业界和学界、应用和学习、融合和专业的关系,对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考虑清楚。

四年级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此外还有一门很重要的课——就业指导,告诉学生该如何写简历、如何应聘。

(二)通用素质与职业素养课程

通用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是大学教育不同于技校、培训班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我们开设了艺术概论、影片分析、艺术创意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其次,开设了统计学原理、数据分析、新媒体技术与商业运用等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升技术认知和使用能力②;再次,社会学素养方面,我们开设了社会心理学、新媒体与社会等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人与社会。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媒介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素养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的姜进章教授曾经说过,学校培养的是必然,社会培养的是偶然。那么我们的必然就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新媒体从业人员。

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的数字化和传播的互动性。③此外,新媒体具有“江湖”特质的文化属性:开放性、分权性、共享性、容错性和戏谑性。④这些对新媒体特质的分析说明新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素养。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开设了网络传播学、网络行为心理学、媒介素养、新媒体概论、传媒道德伦理与法规等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核心课程群

我们设计了两大核心课程群——新媒体管理和新媒体影视,通过这两门课程群建立起整个专业课程的体系和逻辑。新媒体管理课程群包括新媒体管理、产品设计与运营、内容管理与互动营销、传播效果测评等内容;新媒体与影视课程群包括视听新媒体的创意与策划、视听新媒体的经营管理、新媒体与影视管理等内容。新媒体与影视是凸显我们风格的一门专业课,目的是探讨影视产业融资、策划、制作、发行营销和放映如何受到来自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工具、新媒体渠道的冲击。还会去探索面对新媒体渠道的视听产品应该如何策划和商业运营。

(四)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新媒体行业发展速度快,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所以,实践教学要有节奏、有层次地展开,要合理布局课内实践、寒暑假实践、参加大赛和自主创业等环节,并致力于搭建实验室、校内学生创新中心、导师工作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大实践教学平台。具体说来,实践教学分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课内实践:从大一开始,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贯穿三学年的课内实践——创作日。在循序渐进的理论课程教学之外,学生将从第一时间开始进行新媒体短片的创作练习、新媒体产品的设计和运营练习。我们的新媒体实验室和VR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了课内实践的需求。

暑期专业实践:通过深入到新媒体和影视公司等专业机构,以实习的形式进行专业实践。业界实习是对课内实践的有效补充。很多学生到公司实习之后,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收获了宝贵的行业前沿工作经验。

以赛代练: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通过大赛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我们指导学生参加了北京太火鸟举办的职能硬件大赛,2013级新媒体班“老干妈组合”研发的“一个叉子”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搭建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正着手与掌控传媒、咪咕动漫等新媒体企业合作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打通人才职业培养的通道,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媒体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新媒体技术和自身形态发展变化迅速,教师必须能够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才能将理论和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新媒体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加之大多没有业界实习的机会,因此往往无法讲授诸如产品经理、产品运营、数据分析等课程。这就造成了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也造成新媒体专业教师陷入教学困境。⑤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寻求突破:

(一)聘请学界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我们聘请了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对我们的教学和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

(二)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进行雙送

我们的教师比较年轻,缺乏一线实战经验,因此我们拟采取双送的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送往业界实习、送往国内外高校深造;我们计划与新媒体企业合作开发项目,通过项目方式使得教师参与到一线的实战中。此外作为新媒体专业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行业前沿,更新授课内容,做“学习型”的教师。

(三)聘请业界导师,建立本科生业界导师库

我们聘请了来自腾讯视频、卡梅隆(中国)、掌控传媒、咪咕动漫的专家作为我们的业界导师,定期来学院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并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卡梅隆(中国)新媒体部主任饶小兵老师为我们开设了VR拍摄的课程;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和纪录片频道主编黄平茂老师为学生开办了一系列关于电影和纪录片运营的讲座;咪咕动漫的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了在本公司为期半个月的实习。业界导师为我们带来了行业一线的资讯和运营逻辑,丰富了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变”是新媒体的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传播内容和新媒体自身形态都在不断变化。因此“随机应变”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常态。专业教育不能始终跟在实践后面总结经验,而是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作为影视艺术高校的新媒体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新媒体产业与影视产业融合的领域培养既懂得视听产品的运营规律、又熟悉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专业视听艺术修养、具备内容策划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注释:

①陈磊:《新媒体人才培养,大学缘何慢半拍》,《科技日报》2014年10月12日。

②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9期。

③彭兰:《再论新媒体基因》,《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④桂万宝:《颠覆与重建:新媒体专业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

⑤郑旭、唐凯芹:《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新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今传媒》2015年第7期。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林】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新媒体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