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探讨

2019-09-10陶贤都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新闻传播

陶贤都

【内容摘要】本文借鉴传播学5W模式、创新—扩散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建设和使用作为完整的传播过程,指出了建设和使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材体系、自觉学习和利用教材等建议。

【关键词】“马工程”;新闻传播;教材建设

2004年,国家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以此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初,教育部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快编写重点教材,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①新闻传播学科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截至2019年3月,“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了四种:《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广告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到目前为止,有关研究“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的理论文章不是很多,对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缺少总结。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将“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的建设和使用作为传播过程,从传播学角度对相关主体进行考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的建设。

一、“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教材是供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必备材料,是贯彻教学大纲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编写一部好的教材,就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②教材在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存在不少误区。有些人“误以为教材只是教科书,误以为教材建设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事情,误以为教材建设门槛低,人人可编写,社社可出版”③,导致教材质量缺乏保障。因此,探讨如何更好地编写和使用“马工程”教材,对新闻传播学教育意义重大。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新研究成果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传播学科与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关,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为了编好“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多环节保障教材质量。以《新闻编辑》为例,首席专家为蔡雯、许正林、甘险峰,主要成员为王君超、刘涛、齐爱军、许向东、黄建新、彭兰。《新闻编辑》体现了新的研究成果,例如论及新闻编辑性质时,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新闻编辑》政治性和思想性的体现。从创新扩散理论的层面来看,新的研究成果只有经过广泛的传播,才能够产生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影响力。

(二)纠正新闻传播学专业教材泛滥现象,保障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参考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直接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如果教材错误百出,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国家教材委员会原主任刘延东指出:“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④近些年来,高校教材出版存在分散和杂乱的问题,各种名目的教材不断推出,让人眼花缭乱。新闻传播学教材的出版门槛往往较低,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造成了教学上的困扰。“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的推出,正是对目前教材出版问题的纠偏。以《新闻学概论》为例,教材编写历时五年,参与编写者17人,参与审改者27人。除了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参与者还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广电总局的副局长等。

(三)推动全媒体环境下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适应全媒体环境的需要,培养卓越新闻人才是众多新闻传播院校面临的问题。2018年9月17日《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出台,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的推出,正是为了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满足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例如《新闻编辑》就对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编辑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有利于全媒体人才的培养。

“马工程”教材的鲜明特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在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普遍使用国外教材,或按照国外教学体系编写教材,从而使得新闻传播教育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实际。

二、“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在高校教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已经在高校普遍使用,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才能使教材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解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虽然进了教材、进了课堂,但是可能进入不了头脑的问题。

(一)教师作为传播主体,但有些人对教材的认识可能还存在误区和偏差

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对于“马工程”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工程’的开展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⑤作为传播主体,有些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可能还存在着以下方面的误区和偏差:一是认为教材是僵化的老一套,与大学追求思想自由相背离;二是认为教材是灌输意识形态思想;三是认为教材脱离新闻传播实践,无法指导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由于存在这些认识方面的误区,所以部分老师并未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并未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没有充分地利用教材乃至脱离教材,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

(二)有的教材作为传播载体,还存在与教学实际不相契合的问题

教材作为传播载体之所以出现与实际工作不相契合的问题,一方面,与新闻传播学科自身的性质相关,新闻传播学作为实用型学科,与实践活动联系紧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重大变革,教材中的一些案例、观点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由于要求高、审核严格,经过较长时间的编写和审核,等到“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往往发生变化,造成了教材内容与新闻传播实际发展可能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教材的使用效果。比如,某部教材在论述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编辑新趋势时,较少涉及目前普遍关注的人工智能新闻。教材要与“马工程”系列教材保持一致性,所以出现了专业内容压缩、不够具体化的问题,主体部分仍然是报纸新闻编辑,只有很少的篇幅论述多媒体新闻编辑,这显然与当前媒体发展实际不相适应。另外,相关教材的配套资源还不完善,不利于进行教学。成熟的课材应包含配套教案、习题、试卷、参考资料等,目前有的教材在这些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学生作为受众,对教材的接受度有待提升

学生是教材的使用者,学生的反馈是判断教材使用效果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只是传播的起点,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进头脑。如果只是依靠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行,没有学生的自觉使用和学习,教材的传播效果显然不佳。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自觉使用教材。

从目前学生的反馈来看,对教材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升。根据学生反馈,有的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较为枯燥。受到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往往进行了压缩处理,使得内容显得较为干巴,缺乏生动性;二是案例较少。虽然教材可能有二维码,但扫描二维码,进行案例学习的同学并不多;三是有些教材与新闻传播实践可能存在差距。當前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在有的教材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学生对教材存在意见,对教材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高,因此教材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策略建议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过程中,新闻传播学教材是重要的载体和中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师、教材、学生等层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影响到教材的使用效果。因此,需从教师、教材和学生等层面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解决。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的重要性

教师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做到自觉、主动用好教材。国家推动“马工程”教材进大学课堂和进大学生头脑,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闻传播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新闻传播关系到舆论导向,教师应具有更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原则性。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深入研究教材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较为抽象,可能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与原有教材相比,新编写的教材体系往往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部分,因此可能会造成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误解:教材只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旗号,并没有多少的创新和独特之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编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实贯彻于整本相关教材之中。从编写人员的政治素质,到新闻的选题、策划等宏观环节,再到新闻标题制作、新闻稿件修改等具体环节,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因此,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2.丰富教学案例

新闻传播学实践性强,培养的多是应用型人才。为了使学生适应进入社会后的工作,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相关教材可能案例并不丰富,这显然不利于教学。教师一方面要认真讲解教材提供的案例,另一方面需要补充大量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学手段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教师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教材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理论和案例录制成微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既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又节省了课堂讲授的时间。

4.改革考核方式

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背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而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不能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显然不符合教材编写的初衷。考核方式要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理论,考核学生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对理论的运用能力,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以新闻编辑为例,以往的考核方式强调期末考试,通常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实际上,新闻编辑实践活动具有连续性、实践性,课程考核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成绩应占70%,着重考察学生在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能力,期末成绩应占30%,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论修养。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平时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又能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通过多种渠道培训教师

为了提高教师对“马工程”教材的认识,2015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出《关于举办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的通知》,由教育部组织全国各个高校教师,利用假期的时间进行短期培训。培训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但是,这样的培训还有改进的空间。由于任课教师众多,单纯依靠培训班,难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因此,除了现场的培训班教学,“马工程”教材培训还应采取更为丰富的形式:其一,采取视频教学的方式,使更多的教师接受培训;其二,每门课程可以组建一个QQ群或者微信群,成员可包括教材出版单位相关人员、教材编写人员、任课教师等,通过网络空间,教师可讨论教学,也可以向出版社和编写人员反馈相关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材更加完善;其三,组织教材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和教师对教材的编、教、学进行研讨,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

(四)完善教材体系

当代大学生“马工程”新闻传播教材既要融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顾及当前新的传播形式和手段,这就需要教材建设者积极推动教材内容和形式创新,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时代性。需要编写更多的教材,同时对已经出版的教材进行修订。教材建设者需要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听取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教材建设的基础。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教材,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充足的配套资源,才能让学生和教师满意。

(五)学生要自觉学习和使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应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新闻实践活动,而非单纯背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要认真学习教材,领会教材的精髓,将其内化于心,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被动学习。

四、结语

“马工程”教材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马工程”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创新进行了探讨,所提出的粗浅意见,期望能够为“马工程”教材的建设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释:

①焦新:《教育部: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教材、课堂、头脑》,《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9日。

②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③张昆:《高校新闻专业教材建设的误区》,《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2期。

④刘延东:《把国家教材建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中国教育报》2017年7月6日。

⑤庄福龄:《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学术界》2004年第 6期。

(作者系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新闻传播
教材建设对高职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的促进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