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9-09-10王宏伟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积极数学课堂

王宏伟

摘要: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显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生也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而课堂问题的设置,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着直接联系。目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中,要厘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问题设置;数学课堂;有效性;积极

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显突出。学生逐渐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生也才会有所收获。小学数学学科是学生参与度相对比较低的一门学科,虽然,课堂上也会有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课堂效率有时并不是很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活动,是目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而课堂问题的设置,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着直接联系。通过设置数学问题能够引领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存在的误区

(一)问题内容单一,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问题,很多都是教师按照教案中的问题来设置的。如“你们认识圆吗?”“你认识小数吗?”等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因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的,也有可能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十分熟悉的。所以,教师要考虑尽可能设置一些比较新颖、多元的问题,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问题针对性不强 ,导致学生无从参与

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所提的问题更多是根据概念而展开的拓展性问题。而针对所学内容的一些细化问题,教师提得相对就少一些。例如,在“观察物体”的学习中,如果直接问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物體?”这种问题的提出就无法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会让学生没有思考目标,感觉无从思考,从而丧失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三)问题太多,影响学生参与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问题更是这门艺术的核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出问题的数量过多,导致问题变得琐碎,大家都只管把问题放出去,却不懂得如何收回。这样就不能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得弄清楚第一个问题的意思,教师的第二个问题就接踵而至。实际上,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的重点并没有很大关系,这样的课堂提问是低效的,也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参与效率。

二、课堂问题设置低效的原因

(一)没有深入研读教材

数学问题的核心在于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包括了教师教的痕迹,更涵盖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包括思维、情感态度等综合方面。因此,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引路人,很多体现数学学科本质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确立并心里有数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之前,并没有认真对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很多看似易懂的数学问题也没有尽心地去深入思考,也就没有设置有效的数学课堂问题,更没有针对知识点进行细化来设置问题,经常“随堂问”。这样的现象自然会导致学生思维零散的问题,使课堂参与目标不确定。

(二)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在教学流程方面,课堂问题是核心,一个有针对性、高效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更是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所有学生使用同一问题的原则。当然,每个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基础都不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一样,其学习态度和效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自有的模式进行教学提问,达到的教学效果自是十分低下的。

(三)没有充分了解学情

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因此,很多教师因为对学情的定位不准确,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容易,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可选择的空间。这样“一刀切”的课堂问题不仅不会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其进入思考状态,反而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使学习逐渐变得困难。

由此可见,问题设置的低效,问题的重复繁琐,学生的被动而学,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三、提高问题设置有效性的策略

(一)发挥问题的“悬念性”

设置“悬念”,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问题“悬念”的驱动下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快地确定学习主题,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主题的一些线索来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听一个小故事或参与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

在学习“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个小故事来进行引入: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路上,有一次在化缘的时候,只得到了一个饼,大师兄认为每个人应该得到一份,这样就是每个人得到饼的四分之一。但是,二师兄想多吃一块,然后大师兄就把饼分成了八份,给了二师兄两份。请问二师兄真的吃到了更多吗?

这个问题,以小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来引入,让小学生以小故事为载体来思考问题,进而顺利地引入了分数的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问题的明确性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语言表述要简练且明确,问题不宜过于宽泛,不能让学生的思考没有抓手,漫无目标。类似“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的问题,学生会无从下手去回答,课堂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不能直接问学生:“你觉得这个物体像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先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且直观的例子,先让学生观察,形如笔筒、杯子等,再引出圆柱和圆锥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系统地观察,并根据之前已有的知识思考、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

(三)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易适中原则,最好设置学生跳一跳才能答出来的问题。如果问题太简单,就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提出“这个答案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大部分都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参与度很高,但是因为问题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思考,更没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学效果自然无法保证。因此,教师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掌握好难易程度,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在学习“看图找关系”的时候,教师要提前准备一些问题,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问题。同时,也要观察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然后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便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明确问题的灵活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实施教学方案就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出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开课之前,设置一个导入式问题,固然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共振,但是,课堂上有时会因为面对不同的学生而生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随机应变,适时调整问题的方向,以便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一位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看,也可以滚动一下手中的圆柱体,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回答:“圆柱体竖起来的时候不会滚动,但是躺着放就会滚动”。但是,教师可能更想让学生回答:“它上下两个圆一样,中间都是一样粗”。如果教师可以灵活处理的话,课堂效果就会更好。当学生说到“圆柱体竖起来的时候不会滚动,但是躺着放就会滚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接着追问:“你知道为什么可以滚动吗?”学生便很容易地说出:“因为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平面,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就可以滚动了。”教师还可以接着问:“那这样的面有几个,又是什么形状的呢?”有了这样的对话,圆柱体概念的深度引入就成功了。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很多基础都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因此,这个时期的教學尤其重要,而数学在小学学习里算是一门比较难且课堂效率并不高的一门学科,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算一个难题。小学数学的学习,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以后的学习,它甚至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需能够根据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有效设置问题,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让他们更乐于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杨伦会.怎样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J].读者文摘.2017(10).

[2]罗永辉.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5).

[3]王行元.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 学周刊B版,2011(5).

[4]黄春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艺术[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1).

[5]郑翠媛.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有效设置策略[J].江西教育,2015(24).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积极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探述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