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诗的历史、现状与走向

2019-08-21王一亮王庆斌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田园诗特点现状

王一亮 王庆斌

【摘 要】田园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田园诗随着田园的改变而改变。田园诗的喜怒哀乐,就是田园变迁的喜怒哀乐。

【关键词】田园诗;特点;现状;走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12-02

张书贤,黑龙江省双城堡人,73岁的他见证了双城由县变市由市变区的历史,经历了从农民到官员再到企业家的人生。

待到夕阳红时,张书贤对曾经哺育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田园,完成了一次精神回归,继《梅花千咏》又创作了《田园千咏》。

一千余首田园诗,自然彰显了一次田园诗之中的“张书贤现象”。

纵观田园诗的历史,从原始时代的《击壤歌》到晋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等田园系列,及至当代张书贤的《田园千咏》,不由得让人思考起田园诗的历史、现状与走向。

一、古代田园诗三大特点

中国古代田园诗,百花齐放,茫茫九派,气象万千,蔚为大观。纵览源流,尽管眼花缭乱,还是可以分辨出三大特点:

(一)刀耕火种的形态

古代的田园,是原生大荒之中开垦的处女地,“老守田园”与“回归田园”几乎等同“天人合一”与“休养生息”。

古代的田园诗,主要是田园主人自己的赋比兴,属于田园诗的原生态。

试看,距今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时期尧帝时代的民谣《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堪称古代田园诗原生态的代表作。

原生态田园诗,是原始社会劳动生活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田园诗的源头。

可见原始时期田园诗的特点,一是刀耕火种的质朴,二是休养生息的安然,三是情感欲望的真挚。

也可以说,田园诗《击壤歌》,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第一声金鸡唱晓,也是中华大地文明上闪亮的第一颗启明星。

(二)恬淡闲适的境界

古代的田园诗,集山水田园于一体,汇农林牧渔为一目,融喜怒哀乐于一腔。

东晋陶渊明开创了文人田园诗派,唐宋诗人承而传之,田园诗便成为避官隐士和退仕贤达抒情言志的媒介。

陶渊明的两组诗选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文人田园诗的典范,也是退仕贤达的缩影。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文人田园诗的乐趣,也是隐居名士的佳话。

《歸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可谓田园诗浪漫派的代表作。

浪漫派田园诗的特点在于:意境淡雅闲适;风格醇厚馨香;审美效果或是逃离红尘的闲逸,或是回归自然的和谐,或是抒发情欲的畅达。

(三)伤世悯农的主旨

封建社会的盘剥式统治,加上突袭性天灾人祸,田园的喜剧若即若离,而悲剧却时隐时现。因此,田园诗人和他们的田园诗作便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意向,众多作品跳出天人合一的表现格局,大胆、尖锐、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极力剥削和残酷压榨,表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诗人的同情心理。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可谓古代田园诗的现实派代表作。

现实派田园诗,使题材实现了由自我陶醉到人文关怀的突破,使主题达到了由风物吟咏到人物命运的开掘,使审美实现了由砖瓦到金石的替换。

二、现代田园诗三大现状

中国的现代田园诗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30年间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的40年间为第二阶段。

两个阶段,可用三种递进类型评估。

(一)先热后冷的田园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农村格局。斗地主分田地使垄断的地主经济变成了平均的家庭经济,进而由单干变成互助组,由互助组变成合作社,由合作社变成人民公社,一切农村经济由大一统变成了生产队的集体经济。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中国田园诗的创作取向与风格。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期的民歌亦即田园诗:

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

互助组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

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

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人民公社的大跃进时期,湖南省邵东县黄陂桥乡杉树坪村的匡荣归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民歌亦即新田园诗: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人民公社化确实有它“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大跃进确实有它“改天换地”的原动力。不料由于自下而上领导体制的官僚主义和多吃多占的禁而不止,“一大二公”变成了“大而不公”。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田园的众生相,便被人民公社时期的田园诗人《农村十等人》勾勒出来了:

一等人,党支书,脖子脑袋一般粗;

二等人,党支委,孩子老婆跟着美;

三等人,是财会,大白边往家里拽;

四等人,出纳员,兜里不断零花钱;

五等人,是队长,喝完这场喝那场;

六等人,保管员,五谷杂粮吃得全;

七等人,豆腐匠,少下豆子多打趟;

八等人,车老板,偷卖马料下小馆;

九等人,屯大爷,溜溜达达搞破鞋;

十等人,老社员,白干一年不挣钱!

《农村十等人》是人民公社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田园诗,田园诗进入了揭露、批判、干预生活的阶段。这一类“田园人”自创的田园诗,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式”田园的客观反映,是人民公社先热后冷的真实写照。

《农村十等人》奏响了人民公社告别历史舞台的感叹调,同时可以认定,到此田园诗才真正成为农民的有用之诗!

(二)亦忧亦喜的田园诗

到了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等地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将人民公社的大集体土地,私下分给了各家各户!此举石破天惊,险遭灭顶之灾,未料党和国家终于认可,又以“土地联产承包”的形式推而广之,眨眼间“集体变个体”席卷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

至此,新中国的田园诗自然随着乡村土地体制的转变而转变。

先是大多数习惯了人民公社化的田园诗人,产生了历史倒退的悲观情绪:

辛辛苦苦几十年,

一夜回到解放前!

后是吃到了“联产承包”甜头的农民,由衷地、真切地歌唱脱贫致富的喜悦:

顿顿四菜酒端来,家家看彩不看白。

今年丰收明年更,今天幸福明天还!

民歌是历史的回声。民歌是田园诗的原生态。

田园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田园诗随着田园的改变而改变。田园诗的喜怒哀乐,就是田园变迁的喜怒哀乐。

这一时期的田园人自创的田园诗,与文人创作的“隔靴搔痒的田园诗”相比,就是一句话“天然去雕饰”!

(三)又惊又喜的田园诗

历史既有自身的讽刺性,也有自身的戏剧性。新中国建国70年间,乡村土地进行了讽刺喜剧式的折腾:1948年开始斗地主分田到户;1958年土地交给大集体生产队;1978年生产队解体分田到戶;2008土地开始回归农业现代化合作社……到了如今的2018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变化可谓一波三折,三起三落,终于走向合乎历史规律的康庄大道。

君不见,分到了各家各户的土地,开始被“农业大户”的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农场型)吸收进来,土地又连成一片,由大型的现代化机械和技术,兼容了秋翻春种夏锄秋收加工出售一条龙作业……

自然而然,田园诗人和他们的田园诗,亦是如此这般地在演绎田园诗的非凡历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仅就黑龙江省而言,曾经有天高地阔的大田园——10万转业官兵的北大荒军垦,5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北大荒知青农垦。这种大田园的大田园诗,以中国的田园和田园诗特色,不仅改变了中国田园诗的格局,也填补了整个地球田园诗的空白!

中国现代的田园诗,真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

三、未来田园诗的三大走向

(一)题材的更新

城乡的一体化,都市里的乡村和乡村里的都市,决定未来田园诗的题材迥异于古代,有别于现代,不同于当代,自立于未来。这是不可阻挡的一大趋势!

致力于田园诗创作的诗人,必须有这种远见,也必须有这种准备。

(二)手法的转换

时代的变化,自然导致题材的变化;题材的变化,自然导致手法的变化。田园诗必须跳出古代和现代的手法,开创适合反映时代的新手法。诗歌是时代的产物,其手法也是时代的产物。

创作就是创新,无诗不新,不新无诗。

(三)风格的嬗变

田园在变,田园诗的风格不可一成不变。

诗歌的风格不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诗人感应时代自己生发出来的。时代在变,诗人在变,诗歌的风格也在变。只有顺应时代,才有诗人的风格。未来的田园诗如果写到宇宙空间的其他星球上,“宇宙田园诗”的风格绝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

话转一圈,自归前言。

总之,由张先生的《田园千咏》联想到田园诗的历史、现状与走向,再回到张先生的《田园千咏》,我们说他不仅自己创造了田园诗写作的奇迹,也给田园诗在21世纪的发展势头做了一个有力的注脚!

猜你喜欢

田园诗特点现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