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8-21韩丹丹邓飞肖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韩丹丹 邓飞 肖丹

摘要: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思想的影响,这些问题与挑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从理论与现实中予以回应。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043-02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信念、信仰培育的重要途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以思政课堂为主要教育途径,大班式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依赖思政课这一主阵地,辅之以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思政大班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采用的唯一方式,但是大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思政课的大班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如学生的主体性不易被彰显,学生的理论兴趣不易被激发,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1]据2016年人民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冷淡,多数学生表现出经常缺勤、课堂上消极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更有甚者干脆不上课,对于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关注度比较低,课外实践的参与度也不高,教师推荐的书目很少有人阅读,学习动机不够单纯。[2]

2.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政治觉悟与快餐文化存在冲突。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中,有8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73%的学生认为文、史、哲等知识“没用”,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做学问、提高自身修养”。在全民网络化、信息化趋势的影响下,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大学生对信息的检索、接受、认同速度都在不断地加快,但在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上却存在很大的盲区,网络的各种快餐式信息进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用手滑动几下手机屏幕,这一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必然会刺激大学生更加看重“即时效益”,快餐文化的存在与需要经过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政治觉悟之间形成了矛盾,“即时效益”造成政治觉悟的假象,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政治觉悟的根本。

3.个体层面的引导多元多样,社会与国家层面的教育单一。高校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引领教育活动,大多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教育、专题讲座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内容也是以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居多,但是在社会与国家层面的教育引导上,无论在方法的采用上还是在内容的设置上都比较单一,教育效果相对薄弱,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与国家层面的引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高校互联网設施发展迅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隐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或已经完成了校园信息化的全覆盖建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很多都是在网络中进行,他们在网络中购物、学习、娱乐和宣泄感情,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离不开的社会交往工具。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但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应对措施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及其运行规则。在网络空间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正在从网络空间快速向现实空间渗透。在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多数学校忽视了对学校贴吧、论坛等领域的主动引导,根据百度贴吧的数据显示,国内数千所高校中,由学校指导下的贴吧负责人仅为十位数,其余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此外,在高校官网建设上,多以新闻报道为主,引导内容较为分散,互动交流缺失,集思想、趣味、知识、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内容建设缺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外部挑战

1.用个人本位否定社会本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注重个人本位,这种个人本位常常超过社会本位,成为绝对价值,这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特点有关。在商品经济时代,强调人的利己,突出人的个体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迫切需要,通过这种价值观的引导,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也不会一直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更不会永远停留在商品经济时代,自由全面地发展必然会成为人类的价值导向,全面不是个人的发展,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2.用一国价值否定他国价值。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否定这种必然,就等同于否定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存在,虽然从全世界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着对道德、理想等方面的共同追求,但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人类的“普世价值”,更不能用这种价值来否定他国的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对策略

1.以“知、情、意、论”为核心,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论体系。以课程思政、传统文化、党的理论、时事政治为模块,每一个模块从“知、情、意、论”四个维度开展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教育体系的构建。“知”就是基本认知,从国情、党情、世情入手,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公民教育、法治纪律教育等进行构建;“情”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爱党之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意”是指坚定的信仰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论”是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自觉离不开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即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教育科学方法的构建。

2.以文化与实践为核心,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体系。以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的方式方法开展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确保学生成长成才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进行。在理论上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结合,发挥传统文化、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在实践方面,可以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进一步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模式,在校内以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为模块进行分层构建;在校外,以志愿服务、实地参观、模拟体验、实际操作为模块进行分领域构建。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的教育引导能力。高校中的各类教育者,尤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队伍、辅导员,他们是最先了解、最能掌握、最有话语权、最易影响学生思想的人,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实现这些教育引导,就必须提高自身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包括学习研究与理论阐释能力、舆论研判与信息把控能力、方法选择与有效实施能力、载体统筹与渗透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泉蛟,孔英.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教学模式研究[J].理论观察,2014,(11).

[2]杨春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现状分析——基于师生双方视角的调查研究[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6-08-04.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4/c40537-286114-

89.html.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