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

2019-08-21田明秀王宏云法焕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4期

田明秀 王宏云 法焕春

摘要:高校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就是要在学生管理中坚持协同管理,共同推进立德树人。在实际的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群体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理念薄弱、配合不密切、协同育人的考核和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层面要构建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协同合作的育人平台,健全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不断拓宽同向同行的路径,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学院辅导员;公寓辅导员;同向同行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012-02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校扩招之后,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公寓成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很多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公寓辅导员。目前高校学院辅导员多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学生管理中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应该同向同行,协同管理,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一、高校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同向同行育人的基本内涵探究

1.同向:指导方向和目标方向要一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

2.同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同进。“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人”这个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二、高校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同向同行育人存在的问题

1.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如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等。辅导员岗位自身职责的多重性,决定了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辅导员自身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素养和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职业咨询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院辅导员情况稍好,而公寓辅导员职业准入不严,职业素质参差不齐[2]。

2.配合不密切,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动。当前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都在各自所属的“管辖领地”和“主权范围”内行使各自权利,履行各自职责和义务。这不利于形成协同共振的合力,造成育人效果的“孤岛效应”。如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之间仅仅进行宿舍内务和宿舍违纪等方面的简单沟通,很少通过学生档案共享、信息共享等全方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价值取向、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等,也就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育人合力。

3.协同育人的考核和评价标准缺乏。从整个学校层面的教育政策来看,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員协同育人方面,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遵循体系和明确的考核体系。例如,现在很多学校只规定了学院辅导员要每周深入学生宿舍两次,以进公寓签到次数为统计标准,并没有明确规定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协同育人效果评价标准缺乏。同向同行育人的最终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但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检验和评价无法用一个定量化的标准加以准确衡量,也无法用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去框定。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效果更是很难评判。[3]

三、高校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同向同行育人的对策思考

1.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辅导员若想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应当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层面应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学校应创新培训方法,拓展培训路径。行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能力提升方式,以往高校辅导员培训,多采用“理论讲学”、“知识灌输”和“发送接收”的模式,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对于辅导员实际能力提升作用十分有限,而“行动学习”重在“行动”,摒弃了被动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内容陈旧、学习方式单一等问题,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开辟了新的途径。其次是以赛促学。如学校通过每年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论坛、德育年会等,以赛促学,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再次是政策导向,奖罚分明。通过辅导员人才激励、定薪定岗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例如,我校制定了完备的人才激励政策,德育专长、德育骨干、德育带头人等激励人才一年一评,奖励额度大,极大地激发了大家争优创先的积极性。

2.构建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协同合作的育人平台。高校要拓展新型载体,构建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协同合作的育人平台。首先,制定思想品德课成绩考核办法。我校的学生思想品德课是每学期的必修课,与评奖评优毕业等直接挂钩。思想品德成绩由思想品德课理论成绩和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两者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其中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成绩是由基础分75分和日常行为加减分组成。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等都可进入学生加减分系统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学生加减分。其次,构建协同合作的主题班会育人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位辅导员、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的优势,实现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合力育人,我校实行主题班会课程化。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大赛等选取优秀的班会教案集合成册,供辅导员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时参考。再次,搭建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交流沟通的通道。我校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实行轮岗制和转岗制。轮岗制即目前学生处每年从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中各选两名,进行岗位对调,交流学习,交流期限为一年。岗位互换交流制,架起了学院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深入交流的桥梁,两个群体能够互相学习,深入了解对方学生管理中的特点、要求等,也为今后的协同育人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3.健全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学生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合力育人制度体系。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学院辅导员与公寓辅导员同向同行育人过程中,必须要有学校层面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规定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任务、强化考核,使二者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清晰可见,使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学生处要建立二者协同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既要通过学生的综合成绩、毕业率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通过思想品德成绩、星级宿舍、做义工次数等来考查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屈哨兵.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6):18-20.

[2]唐勇.高校公寓辅导员工作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3):116-120.

[3]燕连福,温海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7,(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