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壶以字贵字以壶传

2019-08-13马国芳顾建余

江苏陶瓷 2019年2期
关键词:陶刻刀法紫砂壶

马国芳 顾建余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张英的这句话寓意深刻,无论是多么辉煌的人物,终将被历史淡忘。艺术家也是如此,最终留存下来的将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名。一把紫砂壶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因为作者,而是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而书画与紫砂壶的结合,某种程度上对提升紫砂壶的文化价值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紫砂壶的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有泥绘、釉绘、雕塑、绞泥、铺砂等等,这些装饰技法为紫砂作品锦上添花,提升了紫砂壶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所有的装饰技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陶刻。紫砂材质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其表面不施釉,易于陶刻装饰,所刻画面能在壶上尽顯,给人以素面素心、简约质朴之感,简约中又不乏风流大气、古色古香的美感,契合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因此,从古到今,许多文人雅士对紫砂壶的创作进行参与设计,将诗、词、赋、画刻在壶上,既是寄托自身思想、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又丰富了紫砂壶的内涵,使之成为文人饮茶、把玩的器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代陈曼生,他不仅自己参与设计制作,也带动其他文人雅士参与,他将书画、诗词、金石等艺术与宜兴紫砂壶完美结合,使紫砂壶从传统实用器上升为高雅的艺术品,提升了紫砂器皿的艺术境界。

书画创作一般都在纸上完成,是平面创作,讲究水墨的运用、线条的粗细变化等,依靠墨和纸的晕染效果、字体、章法布局,甚至印章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因素来提升艺术欣赏价值。

紫砂壶是实用品,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其设计、制作和装饰与众不同。书画与紫砂壶的结合,不仅要考虑到书画创作的规律,也要考虑到紫砂壶的块面弧度,同一块面有收有放、变化多端,此外,紫砂壶烧成色泽也影响陶刻效果,增加了陶刻的难度。紫砂壶造型与陶刻应相辅相成,不能各自为营,在紫砂壶上创作,不仅考验创作者的陶刻技巧和功底,更要注重陶刻内容与紫砂壶整体外观的契合程度,注重其表现出来的修养、文化、情趣、韵味和意境等多个方面。

书画与紫砂壶的结合,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手艺,他们结合的原则是:气韵生动、骨法用刀、应物象形和经营位置。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工具。刻绘以刀代笔,最常见的是铁刀,古人也有用竹刀或其他尖锐物的。发展至今,人们对刻刀的要求是:刻茶壶用1 mm厚、5或4 mm宽的刀,刀口斜面呈45°角;刻花瓶、花盆等杂件,则用1.2或1.5 mm厚、5 mm宽的刀,刀口斜面呈45°角。

(2)刀管。为方便执刀、固定刻刀所用的圆管,两头最好套铜管,避免用力时刀管开裂。

(3)刀法。“双刀直入法”,简称“双刀法”,以刻文字为最常用,刻竹子、兰花也多用此方法;“单刀加刀法”,常用于刻花鸟、山水画等。此外,拿刀的姿势也会影响画面的最后效果,刀法应刚柔并济、简练洒脱,给人以抑扬顿挫的立体感。

(4)表现技法。陶刻讲究点、线、面的结合,重在布局和构图,应主次分明、虚实结合,使其方寸之间显无穷意境。

(5)刻绘内容。陶刻题材十分广泛,文字、山水、人物、花鸟等皆可成为灵感来源,施法自然,其意境才能呼之欲出。

紫砂壶陶刻,其最终价值和文化意境的呈现不仅取决于制壶人,也取决于书画者和刻绘者的通力合作。

紫砂陶刻需细细观摩壶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提笔捉刀,挥手成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如同画龙点睛,作品神韵尽显,体现了非同凡响的文化底蕴。我们沿用古人的方法,遵循前辈的经验,实现了紫砂的再创作。望着这一幅幅经过精雕细琢的画面,思绪万千,恰似我们在与古圣先贤对话,聆听教诲。紫砂壶是书画的载体,书画又是紫砂壶的延伸,只有二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才会产生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林语堂先生说过:捧着一把壶,可以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其实,无需煎熬,无需刻意追求,一切顺其自然,就是人生的真谛。佛说:禅茶一味;道说:天人合一;儒说:修身养性。这些都告诉我们,当你拥有一把壶时,记住这是自己泡茶的工具,不被壶和壶上的书画所累,如此才能回归本真,回归内心的平静,人生的精髓也就自然而然随着茶香氤氲弥漫开来。

壶以字贵,字以壶传,也许我可以这样去理解:壶依字贵,字依壶传。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猜你喜欢

陶刻刀法紫砂壶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刀法
乐在紫砂壶
泡壶
现代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武师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