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2019-08-12赵玙婷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多元化构建高校

【摘要】作为艺术教育中最能以感性打动人心的部分,音乐历来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高校构建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变“跛行”的音乐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高校不仅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大民族音乐、本土音乐教学的比重,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适当优化创新传统音乐形式,多措并举形成更加多元、丰富的音乐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没有早期音乐教育,我干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的话给了音乐教育极为崇高的地位。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评价不仅说明了音乐对个体教育的决定性意义,也佐证了素质教育模式下加强音乐教学的核心作用。

一、传统模式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局限性

(一)西风压倒东风,“跛行”的音乐教学

相对完备的系统结构和规范化的教育机制决定了国内高校的音乐教学自起步阶段就是西式音乐教学的借鉴和引进。西方经典音乐“一统天下”几十年的格局几乎已成固定套路。高校音乐课堂“西风压倒东风”的局面已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民族音乐、本土音乐难觅遗迹。这种事实上“跛行”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制约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不利因素之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不只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承担着大量社会责任,其中之一正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民族音乐、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课堂上渐渐消失于无形,则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基不在,也就无从谈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无助于高等教育履职尽责,也是在阻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播,与高等教育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二)程式化教学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即便是在音乐艺术类教学上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刻板单一的程式化方法。音乐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就是鉴赏加讲解这一种方式。只要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学生很容易对一成不变的课堂产生审美疲劳。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套路几乎无法形成个性化教学,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

作为对外界刺激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正处于活力四射的生命旺盛阶段,既会对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倍加关注,但也会对校园外的社会生活充满兴趣。尤其是当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无孔不入之时,学生会很自然地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时尚元素进行对比。若外界刺激更加活跃生动富于变化,则学生对其倾注更多热情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参加流行音乐会乐此不疲而在音乐课堂上没精打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一)推动民族音乐、本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弘扬

构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音乐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对高校而言,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能够推动民族音乐、本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弘扬。这并不是说要全面否定西方经典音乐艺术的教育地位,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平衡西方经典与国内民族民间优秀传统音乐之间的教学比重。

“要留神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秀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不同民族的风格。”(舒曼)。五十六个民族至少有五十六种风格各异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这已经是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构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备用资源。特别是其中有不少已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山歌、小调本就亟待得到更多渠道的抢救式挖掘和保护。即便只是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高校音乐教育也应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收集和整理区域民族民间音乐的工作中。

(二)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品质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欣赏的主观性决定了每个受众在个体感知上总会存在与其他人的差异性。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则在于避免千人一面式的刻板教学,应当更加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领悟与感受。因此,更加多元的音乐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品质。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高等教育开展音乐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音乐教学是手段,素质教育是目标。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才能打开通往素质教育的更多的门,才能实现不拘一格教育形式的殊途同归。

三、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大民族音乐、本土音乐教学的比重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有人的地方就有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在多民族杂居地区,具有代表性、符号化的民族音乐、本土音乐更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利用这些当地元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大民族音乐、本土音乐教学的比重,这是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构建最为直接、便利且水到渠成的策略。

比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西北地区的信天游、长江中下游的花鼓戏、岭南一带的采茶调,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本土音乐最具代表性的组成,可以选择其中朗朗上口、喜闻乐见的内容全部或部分纳入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中。

现实中其实已经有一些先行者给出了示范性案例。比如昆明师范高专就结合云南当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乐曲特色创编了包括《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学概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云南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云南民族器乐》等一系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乐曲的教材、辅材。而西双版纳民族师范院校的民族集体舞、红河州云西公社教委的彝族烟合舞等也成为当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辅助资源。

可见,只要充分立足当地,深入人民群众和基层文化生活,各地高校都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这是构建多元音乐教学模式最有价值的素材。

(二)结合时代发展适当优化创新传统音乐形式

历史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时代变化也会在同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影响。古典音乐、传统音乐之所以难以“对抗”现代流行音乐的风行,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雅和严肃音乐创作与欣赏环境已不在。要解决这种问题,结合时代发展适当优化创新传统音乐形式必不可少。

比如“新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常静。这位古筝演奏家率乐队于2017年在扬州参加世界音乐季“扬州的夏日”。除了以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笛子和箫演奏《长相思》《月影湖边》《如烟》外,乐队还演奏了创编的新古典音乐《舍卫国》与《一个人的咒语》。这两首乐曲采用了箫、手碟和人声实验音乐混搭的方式,既有传统古乐曲曲调和旋律,又有现代说唱乐的穿插。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响应。可见新古典音乐与现代受众的艺术需求间产生了良好契合。

高校作為高等专业教育学府并不缺乏艺术专业的专家、学者,只需结合当代大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时代要求,再选取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艺术的精髓,借助技术手段就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也有利于传统音乐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传承,更是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升级值得尝试的一条路径。

四、结束语

构建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类型的扩展和内容的充实,也是素质教育战略指导下创新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育束缚的有益尝试。更重要的是,多元化教育是对陈旧教学理念、意识的超越,引导高等教育走一条以人为本、个性化的教学优化之路。这种观念上的创新才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也是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吕国敏.论高师音乐教育在传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作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18-19.

[2]韩博.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2):15-16.

[3]张爱琴.解读“乡土教材”与学校音乐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9-10.

作者简介:赵玙婷(1990—),女,河南信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多元化构建高校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