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让言语与思维共生长

2019-07-17王群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提问语言表达阅读能力

王群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在开篇处,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问在含糊处,能提升思维的敏捷性;问在难解处,能加强思维的逻辑性;问在矛盾处,能强化思维的灵活性;问在关键处,能增加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的提问要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思维;提问;语言表达;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除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该发展学生的思维。古希腊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而课堂提问正是这星星之火。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一、问在开篇处,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伊始,教师用一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开启学习之旅,用巧妙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思维觉醒。学生的思路向四面八方打开,学习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兔子的胡萝卜》一课为例。课文根据著名作家王一梅的童话改编,讲述了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主人公兔子、雪人、小鸟借由胡萝卜串成一个爱之链。三个人物在默默付出和不计回报的同时,获得了真诚的友谊,享受了真切的幸福。课前,教师跟学生聊聊童话,根据关键词或画面猜童话,接着顺势导入:“同学们,童话世界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带给我们美妙的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温馨的童话——《兔子的胡萝卜》。读题猜一猜,这个故事会讲什么内容呢?”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可能讲兔子种胡萝卜的故事吧。”“因为兔子最爱吃胡萝卜,所以我猜讲的是他怎样得到胡萝卜的故事……”“这兔子的胡萝卜一定非同一般,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吧。”

让学生读题想象,猜一猜故事的内容,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掀起一场思维运动。大家互相倾听别人的猜测,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在讲述中,言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在不断猜想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二、问在含糊处,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兔子的胡萝卜》一课有三个词“遗憾、孤独、犹豫”比较难把握,这三个词都表示人的情绪或内心的感受,学生要想说清它们的意思并不容易。对于这类词语,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呢?教师不妨把它们放回生活的情境中加以体会揣摩,用有效的提问叩击学生思维的大门。

如教学“遗憾”一词时,教师问学生:“在你的生活中有遗憾的事吗?”一名学生说有一次考试,没能得到一百分,试卷发下来后发现有一道题明明会做,但自己不小心寫错了,觉得好遗憾。另一名学生说自己参加钢琴比赛,因为紧张,弹错了音,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感觉很遗憾。教师追问:“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觉得可惜,有点后悔、懊恼。”“对,遗憾就是这种感受!”

同样,在教学“犹豫”“孤独”时,教师问学生:“你在什么情况下犹豫过呢?”“你有过孤独的经历吗?”贴合生活情境的问题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他们敏锐地捕捉生活的细节,积极思考,在言语表达中理解了词语,思维的敏捷性也得以提升。

再如对于“梦想”一词,学生似懂非懂,说不清道不明。为此,笔者进行如下设计。

(演示“梦”的演变过程)

师:你觉得它像什么?(出示图片)

生:像一个人睡觉时在做梦。

师:小兔子做梦的话,梦见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堆成小山的胡萝卜。

生:又大又红又多的胡萝卜。

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真是一个美梦,表达着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和渴望,用文中一个词来说就是“梦想”。

师:你有什么梦想?

生:我梦想……

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用有思维梯度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情境,挖掘词语的意义,唤醒词语的表象,用有效的追问,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情境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蕴含智慧和灵光,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问在难解处,加强思维的逻辑性

师:《兔子的胡萝卜》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有哪些主要角色?

生:有兔子、雪人、小鸟。

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事物——胡萝卜。

(出示人物形象贴画)

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谁来给他们排一排次序。

(生按顺序分别贴了兔子、雪人、小鸟)

师:那么,问题来了,胡萝卜只有一个,该贴在哪儿呢?

(有学生觉得贴在兔子处,理由是这个胡萝卜是兔子的。其他学生不赞同,因为它后来给了雪人当鼻子了,应该贴在雪人的鼻子上。)

师:可是,这样也不能准确表示他们的关系呀。

(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的思路渐渐明朗。他们把胡萝卜放在中间,兔子、雪人、小鸟在边上围成一个圈。)

师:一根小小的胡萝卜串联起一个温暖有爱的故事。你觉得这胡萝卜还仅仅是胡萝卜吗?它还是什么的化身?

生:幸福、分享、付出、关爱……

教师紧扣主要情节,用渐进式提问帮助学生厘清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让他们在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去寻找故事发展的节点,理清文脉。学生的思维脉络也由此变得清晰。

四、问在矛盾处,强化思维的灵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冲突点、矛盾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兔子的胡萝卜》一文中写道:“兔子犹豫了一会儿,把胡萝卜插在了雪人的脸上。”而原文是这样写的:“兔子想都没想,就把胡萝卜插在了雪人的脸上。”为什么编者会把“想都没想”改成“犹豫”?这样改有什么好处?兔子为什么犹豫?它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这一系列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做足文章,让学生用想象体验去触摸兔子的内心活动:一方面胡萝卜是自己的心爱之物,寄托着自己的梦想,关系自己的幸福,内心当然不舍。另一方面,孤独的雪人迫切需要一根胡萝卜。修改后,人物显得更真实。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兔子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形象得以展现。学生在讨论中,在积极的思维碰撞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把握了语言的内涵,同时提升了言语表达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了思维发展的灵活性。

五、问在关键处,增加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应该避免用琐碎的提问对学生进行密集的问题轰炸,要在深入研读课文,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指向课文理解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

《兔子的胡萝卜》一文中,胡萝卜是兔子的心爱之物。“他梦想,来年,他要依靠泥土和辛勤的劳动,得到更大更多的胡萝卜。他觉得,兔子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

“可是,他却把胡萝卜送给雪人当鼻子。失去胡萝卜的兔子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这个关键性提问囊括了全文,让学生站在把握全篇的制高点,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次。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积极思考,每个人都自觉地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并尽力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通过思维的碰撞、交织、重组,深刻把握文章的内涵,领悟“幸福”的真谛:自己拥有是小幸福。帮助别人,不计回报地分享和付出,让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快乐,这才是更大的幸福。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改进课堂提问,还应大力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并且以有效提问为契机,形成师生多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动力源,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助推器。它在促進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226500)

猜你喜欢

提问语言表达阅读能力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