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枯燥”到“热爱”

2019-06-11鲁亚楠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筝教学兴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我们就会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去认真地学习。作为老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很重要的,因为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古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的感受。首先要让学生对古筝产生兴趣,在学习之前应当运用多种方法启发他们对古筝外形的认识;其次,教师再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回答,由此增强他们对古筝的感知,使他们对古筝产生兴趣。整个教学思路也是贯穿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鉴于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模式也是提高古筝教学效果所必需的。

【关键词】兴趣;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古筝教学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奥尔夫音樂教学法是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与它并列的其他教学法有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在音乐的起源和本质的基础上,专门为音乐教育服务的,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了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旧的传统模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符合现代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在20年的时间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的推广,这一理论已深深扎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沃土中,并生根、开花、结果,创造了新经验和新形式。

教学是一项艰苦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如何使古筝教学得到最好的效果对于古筝老师来说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课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为音乐教育而服务的,它的思想内容(主体性、主动性、愉悦性和创造性)能为古筝教学带来良好的启示和借鉴,为古筝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模式,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人们的认知中,各年龄段对音乐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同,在让·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他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本文的教学方法研究中主要针对7~11岁进行研究,让·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解除中心化作用。在同一时间内,儿童已不再限于集中注意情境或问题的一个方面了,而能多注意几个方面,并且也不只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与此同时,儿童思维出现了可逆性,能逆转思维的方向。解除中心化的发展和可逆性的出现,使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新的思维能力。[1]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一般特点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本文是在奥尔夫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古筝教学实践提出古筝教学的新思路。

一、兴趣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彩的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激活学生的思维,给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它们有着各自的教学方式“象形法”“故事引导法”。教学导入的作用,对于古筝教学而言,无论是技法教学还是乐曲教学都离不开教学导入。

(一)象形法——图像导入

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象形法”是技法教学中的一种,在讲解“托”指法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托指法的标记“∟”,用象形法给学生讲解,与学生交流:“像不像我们平常坐的椅子。”用象形法让学生加深记忆,接着教师用“托”指法弹奏一首学生熟悉的小乐曲,弹奏时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控制速度的快慢,用有趣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弹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朋友,老师再弹一遍,请小朋友仔细看一下,老师是用哪个手指弹得?”提出的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语调都要讲究。

学生看得仔细,抢答说:“老师是用大拇指弹的。”

教师说:“大家伸出你们的大拇指,摆出弹奏“∟”的动作,大家自己感受一下,这个符号像什么?”

学生说:“像对号,像尺子,像……”

教师说:“那如果把你们的“对号”“尺子”用在古筝弹奏的指法里面,这个指法叫什么?”

学生说:“托”。

在感官中,视觉认知是认知度较多的。图像认知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了与“∟”动作相对应的图像,加深了对古筝指法的印象,从而再进行古筝教学时会让学生发现古筝与生活的联系。

(二)乐曲故事引导

学生在接触到一首新乐曲时会容易措手不及,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乐曲的背景故事和分析乐曲的结构,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前世今生”更加容易让学生进入到乐曲的氛围里,感受乐曲中传达出的不同情感。

如经典乐曲《林冲夜奔》,以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为背景,作品的题材与构思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学深处探求具有民族气质中国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刻画林冲英雄落难、冲风踏雪、夜奔梁山的豪情壮举。

通过古典故事为学生做引导,体现了两方面问题:第一,每一首乐曲有着自己的故事情感,无论是欢快的,还是抒情的;第二,故事的导入也告知了学生,他们的情绪会影响乐曲的氛围,同时情绪也是能够带入到音乐中的。

二、寓教于乐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愉悦性的活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体现的观念和原则,是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教育实践中运用的。

奥尔夫要求音乐与内心的交流,尤其强调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能够主动地“从自己内心出发”来表达这种交流。他说:“对儿童的音乐教学不是在上音乐课开始,游戏的时候就是它的出发点。人们不应当走向音乐,而音乐应当自己进入,最重要的是让儿童从自己内心出发来玩和奏”。[2]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会因为曲子难、不想练琴而放弃古筝学习,心理暗示是对于接受一件事物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从他们的年龄段所涉及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上课。针对儿童学习古筝年龄小的特点,要调整学生学习古筝的状态,采取做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学习古筝相关知识,将古筝弹奏融合在游戏和故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语言能力和音乐能力都得到最自然、最奇妙、最愉快的发展,[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本内容枯燥的古筝课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筝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也是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实践性原则的重要表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以游戏形式展示音乐要素的原本性,对古筝教学至关重要。让学生不仅是为了学习而了解古筝、学习古筝,而是让他们真正喜欢音乐、喜欢古筝,进而才可以将兴趣发展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三、动静结合

奥尔夫研究了原始人类及儿童的成长,发现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原本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是人的本能、本性的反映及其产物。对于教育来说,熔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为一炉的“原本”的音乐,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之一。[3]

在古筝教学中,如果只有指法、技巧、音乐基本知识,学生会因为内容的枯燥乏味而提不起兴趣。在古筝的教学中,对节奏的训练可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奥尔夫节奏训练法中是运用“声势”变换不同的声响,表现不同的力度。通过拍手、跺脚等肢体语言边打节奏边唱乐谱,让学生从“动”中体验节奏的长短强弱关系。

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再加上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乃至与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结合起来。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且至今仍被人们运用着。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是入门基础训练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4]

(一)节奏模仿

由教师或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弹乐曲前通过拍打节奏来掌握乐曲旋律,可以根据音高来拍打节奏。手掌拍打时发出的声响比较明亮,可以代表高音,用一只手的指关节拍打另一只手的手掌发出的声响比较低沉,可以代表低音。孩子们在肢体运动过程中,可以了解大拍子和小拍子,逐步建立起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二)节奏接龙、卡农

节奏模仿有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进行节奏接龙或者节奏卡农的形式。“声势”对于节奏接龙、卡农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动静结合,把身体也当做学习音乐的工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体系,奥尔夫认为应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古筝教学中也应当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要出现“死”学习的情况。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学会根据教师讲的内容举一反三,促进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创作能力。

四、比例教学

在古筝教学中,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学习古筝,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同,教师在划分班级时,也要根据相同的年龄段、相同的认知能力等划分班级,课堂时间也要针对划分好的不同班级有一个不同的教学时间计划。

例如,在给儿童进行上课时可以按照“226分配原则”来进行上课,即20%是进行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检查,让学生进行汇课,根据他们汇课的情况进行调整;20%是进行新课内容的教授;60%是进行新课内容的练习。由于儿童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弱,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新课内容,所以在课堂上练习新课内容的时间比较长。

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整合的重要时期,就年龄特征而言,这一阶段上课时可以按照“243分配原则”来进行,即20%是进行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检查,让学生进行汇课,根据他们汇课的情况进行调整;40%是进行新课内容的教授;30%是进行新课内容的练习。由于青年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越来越强,练琴的自觉性较好,为了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学习新的课堂内容比较长。时间的把握和分配,对学生接受音乐的快慢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接受古箏教学的学生人群素质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是做好古筝教学的关键。古筝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能死搬硬套,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古筝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正确体现奥尔夫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在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学会一门技能是必须的,但不能因此剥夺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使他们主动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造诣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55.

[2]李妲娜,修海林,易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0.

[3]李妲娜,修海林,易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7.

[4]温迪·瓦勒里欧,艾莉森·雷诺兹,贝斯·波尔顿,等.音乐游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作者简介:鲁亚楠(1993-),女,汉族,河南平顶山,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古筝教学兴趣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