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比较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2019-06-03李春青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李春青

【摘   要】比较阅读,是教师开展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比较阅读应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导向:单篇比较,渗透方法,促进深入理解;同组比较,巩固专题,实现举一反三;古今比较,重温经典,引发阅讀兴趣。从字词到段落,从写法到情感,从文言文到现代文,建构立体化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比较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认为,“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加以比照、分析、归纳,辨别出被比较因素的共同点和相异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比较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加深对单个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对两个或多个文本的欣赏,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单篇比较,渗透方法,促进深入理解

《辞海》在定义“比较”时,提到“只有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先从课文内部寻找比较点。

(一)词句比较,品味语言

对课文里的重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里的用词、用句颇为讲究。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鼓励学生对几个句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以此感受作者写作的巧妙。

学生慢慢地发现,三个句子都写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它们构成了文章的大体框架,而用词的不同体现出多层面的评价。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词、句的归纳、辨别中深入文本,积累了语言,理解了内容。

(二)段落比较,体会表达

同一篇文章内,会有相似的段落。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就能领会文章的表达特点和写作规律。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纪昌学射》的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练眼力”的方法,让学生静静地、反复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在比较阅读之后,发现它们在内容上都是分“三步走”:先写飞卫的要求,再写纪昌练习的经过,最后写纪昌练习的结果。进一步阅读后,学生又发现了两段话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夸张手法的使用上的相同之处。

(三)写法比较,领悟情感

统编教材的选文拥有多样化的写作方法。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这篇小说很有特色。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加以关注,将其他文章的写作思路与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思路进行比较。

师:这篇小说,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有哪些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多用短句,结尾出乎意料……)

师:“出乎意料”在什么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聚焦:小伙子竟然是老汉的儿子)

师: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在什么地方交代小伙子的身份?你会怎样写?

(生答)

在对照原文,说出自己的写法后,教师请学生充分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合适?通过再一次的比较,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作者的写作用意:这样的写法更能表现老汉大公无私的形象,也更能渲染悲剧的色彩,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同组比较,巩固专题,实现举一反三

(一)关注导语,“比”出情境

统编教材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除了单元导语、课文、课后练习题,还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比较阅读这些板块,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其中,教材的单元导语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与其他板块前后照应。因此,进行比较阅读时,首先要关注单元导语。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引用了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王维的诗《鹿柴》。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相同点,从而诗情画意地引出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有这样一位诗人,能诗善画,造诣非凡。有人喜欢他的画,说他“画中有诗”。更多的人喜欢他的诗,说他“诗中有画”。他的诗里有空寂幽深的山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他的诗里也有开阔壮丽的汉江:“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古人眼中的自然美丽无边,而今,江水自在流淌,明月依旧高悬,人们眼中的大自然又有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走进本单元,去看看钱塘江大潮,去看看洱海的月亮,跟着花牛在草地里走走,陪着冰心躺在海船上,望着满天的繁星沉醉。

教师通过比较阅读,借助教材资源,用王维的诗导入写景类的课文,很快就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二)扶放相合,“比”出能力

阅读课一般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运用比较阅读,可以区分两种课型的不同功能,让它们各司其职,在“一扶一放”中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都和鲁迅先生有关。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学生已经学会了借助“串联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第三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设置如下环节。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串联法”这种理解主要内容的方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和前两课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生自主阅读10分钟左右,然后交流、反馈)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从两个或多个文本中找到联系点,在同组文本中运用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发展迁移应用的能力。

同组比较,还包括课文与单元其他板块的归纳整合。教学时,教师可以单元课文为辐射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异同,提高语文素养。另外,“同组比较”的外延是广阔的,和课文相关的课外文章也可以放入同一组内。

三、古今比较,重温经典,引发阅读兴趣

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生和经典詩文之间有历史距离,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理解力有限,导致他们与古诗文的语言、形式有隔膜。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搭设学习的台阶,减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古今对比”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入文言文;二是引入现代文。

(一)引入文言文,经典重温

学生学习了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纪昌学射》一课后,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的文言文版,比较两者的异同。

师:我们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故事,其实是从文言文版的《纪昌学射》翻译而来的。今天老师把文言文版也带来了,大家赶紧借助注音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文章中的生僻字很多,又没有注释,怎么理解意思呢?老师读现代文中的句子,你们对应看文言文版中的句子。(师读,生看)你看,借助现代文,我们可以很快读懂文言文。

比较阅读中,学生逐步发现:现代文经过了合理化的“想象”,进行了扩写,以具体生动的文本再现了故事的魅力。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二)引入现代文,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难度,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段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教师可以引入现代文,提供“扶手”,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时,教师可做出如下设计。

师:现在,同学们都能将这则文言文音准字顺地读出来了。请大家把文言文版的故事和学习单上的译文,对照着读一读。

(生读)

师:看过译文之后,文言文的意思你懂了吗?还有哪个字、哪个词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困惑,请另外的学生尝试解答。师适时点拨)

能够做小老师,学生学习起来会特别有劲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前提。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了对文言文的理解、鉴赏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比较材料,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能让学生开阔阅读视野,拓展阅读思路,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以比较阅读为支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面对各种形式的文本,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范玉华.比较策略在中年级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运用——以苏教版《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3).

[4]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