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文体 聚焦目标 凸显生本

2019-06-03汤佳绮刘荣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老汉人物形象小说

汤佳绮 刘荣华

【设计意图】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凶猛的洪水中沉着镇静地指挥村民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这是一篇600多字的微型小说,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起伏跌宕,结尾出乎意料,人物形象鲜明。单元阅读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情节图梳理小说的情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抓住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来感受人物形象,初步学习关注情节阅读小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篇章页、鱼骨图,初步了解小说通过环境、情节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特点。

2.抓住人物言行描写绘制情节发展图,在情节的发展及矛盾冲突中感受老汉大公无私、爱子情深等品质。

3.初步学习关注情节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梳理内容,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一)明确学习要求

1.预习交流,了解学习起点。

出示课文《桥》,交流预习心得: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2.读篇章页,明确学习要求。

出示单元篇章页,说说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二)梳理小说内容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

(1)引导:明确了学习要求后,让我们默读《桥》这篇小说,关注小说中的环境和情节,试着填写《语文作业本》第43页第3题。

(2)交流反馈,梳理内容。

山洪来临—水深没腿—水冲桥塌—洪水退去

人们惊慌—老汉组织—父子牺牲—祭奠父子

预设1:“洪水退去”“人们惊慌”“父子牺牲”这三处,学生可能会填写“洪水退了”“人们奔跑”等词语,意思比较接近。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可以直接选择其中一张词卡贴到黑板上。

预设2:“水深没腿”这一处,学生可能会填写“涌向木桥”等词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词卡,观察发现上面一行都是环境描写,有错的及时修正。

2.多向观察,了解小说的表达方法。

(1)引导: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这张鱼骨图,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横向看图,上面一行是环境,下面一行是情节,中间轴指向人物——老汉。

预设2:纵向看图,上面的环境和下面的情节是相互关联的。

(2)小结:环境、情节和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读小说,我们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二、聚焦情节,深入感受人物的形象

(一)抓人物言行关键词句绘制情节图

1.独立学习,研读情节。

学习要求:默读直接描写老汉的两个情节,根据老汉的语言、动作描写等,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圈画关键词句。

2.自由分组,合作绘图。

(1)自由分组:选择语言描写的为一组,选择动作描写的为一组,如果还有其他方面的,单独为一组。

(2)小组合作绘制情节图(注意线条简洁,选用圈画的关键词句),完成后张贴到黑板上。

当学生绘图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小锦囊,锦囊里有曲线图、情节梯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完成情节图的绘制。

(二)在交流情节图中感受人物的形象

1.聚焦有关动作描写的情节图,分组汇报,交流想法。

(1)引导发现:比较各组从动作描写角度绘制的情节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1:共同之处——有很多动词(站、揪、推……);图形有起伏变化……

预设2:不同之处——形状不同;同一动词在图形中位置不同……

(2)聚焦“揪”字,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感受人物形象。

引导:你们组为什么把“揪”这个动作放在情节图的最高处?你们感受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洪水来临,老汉在群众和党员、自己和儿子进行生死抉择时,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群众。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民、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形象。(根据学生的交流,在词卡上随机写下体现老汉老支书形象的词语,贴到黑板上)

(3)聚焦“推”字,在情节的发展中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引導:老汉揪出小伙子的情节已经非常感人了,小说为什么还要写老汉推小伙子过桥的情节?可以不写吗?

预设:在自己和儿子进行生死抉择时,老汉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这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不写“推”的情节,我们就体会不到老汉的父爱。(根据学生的交流,在词卡上随机写下体现老汉父亲形象的词语,贴到黑板上)

小结:在“揪”和“推”带来的情节发展及矛盾冲突中,老汉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高大。

2.聚焦有关语言描写的情节图,小组汇报,交流想法。

(1)课件出示描写老汉的语言,交流在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老汉形象。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2)在情境中指导学生朗读,深入感受老汉的形象。

①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老汉语言中的感叹号和短句这一语言形式。

②师生配乐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老汉动作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

小结:通过对情节中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深入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老支书形象,感受到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真是感人肺腑。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说过,情节必须是动人的,因为一切的心灵都要求受到感动。

三、课堂小结,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

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从小说的角度阅读了《桥》这篇课文,重点抓住情节的发展及矛盾冲突,感受人物形象。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教材编排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还在“快乐读书吧”中推荐了《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等小说,希望同学们读小说时,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情节图来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2.布置预习:下节课,我们讨论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和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请默读课文,完成《语文作业本》第4题中的第(1)小题。

【课例点评】

综观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文体意识和生本意识。

一、聚焦语文要素,目标意识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教学目标。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体例,每个单元既有人文主题,又有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布在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之中,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单元导语“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课后练习“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确定了本课的核心目标“关注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紧扣情节教学,文体意识强

文本有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的文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各不相同。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小说等单元,阅读教学要因文施教、依体而学。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本课教学设计选用“情节图”作为学习支架,紧扣小说中的情节展开教学:(1)初读课文,充分利用《语文作业本》,填写“鱼骨图”,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关系;(2)精读课文,让学生抓住直接描写老汉的两个情节,引导学生细读情节中老汉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绘制情节图,从情节的发展及矛盾冲突中深入感受老汉的形象;(3)小结课文,引导学生再读小说可以运用情节图,迁移关注情节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课教学设计以情节图为主线,不但凸显了小说的文体特点,而且教学思路简洁明了,可谓一举多得,独具匠心。

三、优化学习方式,生本意识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本课教学设计重视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交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便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中設计“填写鱼骨图”“绘制情节图”等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特别是“绘制情节图”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从语言、动作描写等方面选择一个方面独立学习,再根据学生所选内容重新分组,讨论绘制情节图,最后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小组绘制的情节图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深入感受人物形象。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问答式、讲读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语文,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目标集中、学生自主、文体鲜明,彰显了“大气精致、扎实灵动”的教学风格。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310000)

猜你喜欢

老汉人物形象小说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