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共振式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9-05-31沈鹃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语文核心素养

沈鹃

【摘要】“共振式阅读”是指把一些内容有关联但独立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整体,通过不断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运用能力。

【关键词】共振式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 有效路径

共振式阅读,从字面上看,就知道阅读文本之间一定存在某些关系,才能引起共振。共振式阅读通过分类组合,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有一个更深的层次,使阅读有更深的意义。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组合之后的文本更具阅读价值,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一、练好“三招功夫”,提升三类语文素养

1.链接“主题”,提升语言理解的素养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内涵比较深刻的文章,一些名家名篇、古代历史故事,特别是从一些经典名著中摘录出来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只是觉得读了一个故事,而没有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主题相似或者同一作者所写文章,让学生有更多可以理解的素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运用的理解程度。

如在教学《夹竹桃》这篇文章时,就有一位教师引入了季羡林先生的其他两篇文章,《二月兰》和《清河唐韵》,学生通读文章之后,就会发现虽然三篇文章写的是三种不同的植物,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一样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大自然中生命的韧性。在感受到这一点后,教师还可以引入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们结合这些再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借自然之物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

这样的文本阅读方式不是简单地把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而是利用几篇文章相似的地方,营造出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整体把握文章,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方法,还可以丰富他们经验,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在阅读文章时,能跳出这篇文章,体悟到更多的东西,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弥补自身的知识盲点。

2.迁移“表达”,提升语言运用的素养

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发现其中的内涵与奥秘,丰富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综合考虑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是否可以让学生借鉴迁移,应该围绕“表达形式”这一核心来架构一组文本。这组文本一定在某些地方具有相似点,让学生把握好这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在比较阅读中拓宽自己的思路,更会写作文。

例如:下面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学与问》的一些教学片段。

师:我上节课布置了一个小任务:以“善良”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大家的例子都很生动,但观点阐述得不是很明确,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联系我们学过的说理性文章,大家有什么发现?(同时出示《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这些文章中的说理性句子)

生:我发现《学与问》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问”比作通往成功的基石,使我们明白了“问”是通往成功的基础。

师:对,运用比喻可以使自己的例子生动形象,便于大家理解。

生:我觉得也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俗语谚语来表明观点,也很有说服力。

生:我觉得在文章适当的地方还要加上关联词,使文章的说理部分更有条理。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注意适当地运用这些方法。

通过上面的课堂对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选择的文本围绕着“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目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丰富的课堂资源中,丰富自己语言表达的经验。

3.感受“语言”,提升语言审美的素养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大多具有丰富的美学和文学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中,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獲得极致的审美体验。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给学生上了一节不同形式的阅读课,带领学生进行了几次不同体验的共振式阅读。第一次是读一篇文言文:《鹬蚌相争》,之前我们读过这篇文言文的白话文,让大家比较一下,这篇文言文和之前我们读过的白话文有什么不同?第二次是读北师大版的《鹬蚌相争》,在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它呈现出来的又是什么样子。第三次是找一篇之前学过的伊索寓言,比较一下中国古代寓言和西方的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第四次是看一下《鹬蚌相争》这篇文章的背景,看一下它是运用在何种情况下的。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了文言文、白话文、不同版本的文章、中西方的文章,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文言文精简,白话文通俗易懂,中国文化含蓄,西方文化直白。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学生体验到了不同语言风格所带来的不同美学体验。

  二、把握“三个时机”,提升三种学习能力

1.寻找联系进行导学,增强策略迁移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学的文章每一篇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文章,甚至是不同年级的教材之间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可能是主题思想的联系、知识体系构架的联系,或者是课程目标需求的联系。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解读文本时一定要透过这些显性的联系找出文本中隐含的联系,然后把握利用好这些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开始新的知识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遇到一篇文章时,不断回忆之前学过的类似文章,让他们对新文章有一个提前的初步认知,然后把有联系的信息选择出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把找到的信息运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下面是学习《渔歌子》的一些教学片段(教师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渔夫的形象)

师:在我们学习过的很多古诗中,都有这样的垂钓者,也叫“渔夫”,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一些,大家回忆一些,看还有哪些古诗中有这样的形象?

生:我记得《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大家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诗中的渔夫形象?

生:孤寂。

師:那么,大家为什么会觉得是这个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诗中写到,漫天的大雪覆盖了所有地方,山上连鸟的影子都没有,路上也没有行人,到处都是白茫茫的,这种情景会让我觉得很凄凉、孤寂。

师:这名同学通过诗中的情境有了这种感觉。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描绘出渔夫的个人形象呢?

生:我觉得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不难看出渔夫的形象。联系柳宗元先生的生平,我觉得他是把诗中的渔夫当成了自己,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情。

师:这名同学通过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再来读诗也是一种好办法。大家通过诗中的意向、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揣摩出了渔夫的形象。这节课我们会学习一首新的词,唐朝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看看这首词中又有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是否也是和之前的渔夫形象一样,或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通过读景读人,看看这首词作者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想向我们诉说什么。

《渔歌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在学习的时候,教师没有一上课就让学生走进这篇课文,而是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同类型的古诗,通过对《江雪》中渔夫形象的回忆逐渐把学生引入到这首词中来。先看《江雪》中的渔夫形象,既找准了学习的基点,又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内容,还避免了重复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回忆之前的知识点,再把之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这篇课文的解读中,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整合,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发现问题构建支架,增强知识建构的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善,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点,进而加以练习改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己建构力的一个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共振的文本为基础支架,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新的感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有一个新的认知。

例如,下面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说勤奋》这篇文章的一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中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迹知道了只有通过勤奋,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篇课文有两个主人公,那么我们如果只写一个,是不是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他们两个人都是勤奋的代表。(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却不知道思考的方向)

师:我给大家提示一下,根据课文内容,大家比较一下,这两个人成功的起点有什么不同?

生:司马光是从小就比较聪明,天资聪颖;而童第周小时候基础较差,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成功的。

师:是啊,两个人的起点有些差异,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他们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古代人。

生:两个人取得的成就不一样,司马光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而童第周是一个地质学家。

师:大家通过思考,发现了这两个人有这么多不同之处,还记得老师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吗?在通过大家的讨论后,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觉得说明虽然勤奋可以使人成功,但每个人勤奋的方向、取得的成就会有所不同。写两个人是为了有所对比,可以更加突出作者的观点。

师:确实是这样,作者从多方面考虑,最终选择了这两个事例,更加客观全面地,也更有力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想要写好说明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在举例上要多方面考虑,选择一些有说服性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文章,由于刚开始接触,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论点、论据、论证都需要学生找出来,慢慢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事例联系起来,比较阅读,在分析思考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在说理文中,就应该放宽自己的思路,不应该局限在一个小思路里,多选取一些素材。这样的共振式教学可以让教学难点变得简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

3.挖掘规律进行梳理,增强把握规律的能力

共振式阅读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让学生拓宽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把握规律。这时就应该采用“梳理型共振”的方法,让学生在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的文章阅读中把握某一组或一类文本的规律。

例如,在五年级学生的复习教案中,一位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三篇说明文,让学生进行了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第一篇说明文是《秦兵马俑》,第二篇是《埃及的金字塔》,第三篇是《音乐之都维也纳》。

第一次是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大致构架,然后找一找三篇文章的共同特征,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些说明文的特点;第二次是填一些表格,比较一下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主体结构有什么不同和相似,让学生明白这类说明文的写作规律。第三次就是让学生比较三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并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对文章有什么影响。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可能已经学到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等,但这些是分散的,而梳理式的共振阅读可以使知识点汇总起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把握好其中的规律,就能获得新的知识生长点。

总之,共振式的阅读方式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优点,学生在共振阅读中,可以加深语言实践,打开学习思路,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平.以思维发展为抓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7(16).

[2]潘苇杭,潘新和.语文核心素养之动机、价值观素养——以言语生命、德性教育为首务[J].语文建设,2016(22).

[3]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08).

[4]罗晓晖.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

[5]郭银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语文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