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示数学本质 培养核心素养

2019-05-31刘久成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平行线核心素养

刘久成

【摘要】小学数学中“平行线”未涉及“平行公理”,这对教材编制和教学都带来挑战。然而平行线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应依托学生实际,把握概念本质,深度理解教材,为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平行线 教学理解 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现行数学课程标准虽未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但应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一脉相承。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何深度理解教材,揭示数学本质,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要素,并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

“平行”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平行”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等级相同,没有隶属关系(如平行机关);同时进行的(如平行作业);还有就是数学所说的“平行”,数学上的“平行”包括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等。小学数学教材中只讨论平面内的“线线平行”,即“平行线”,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这些内容可为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局限性,认识图形主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非建立在公理体系之上,因此,小学数学中“平行线”的认识,未涉及“平行公理”,这对教材内容编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带来了挑战。同时由于“平行线”以直线、平面概念为基础,而这两个概念都具有无限延伸性特征,这也给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我们看到,平行線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能力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依托儿童实际,通过把握平行线本质,深度理解教材内容,为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从有限到无限,激发直观想象

平行线的认识一般都安排在小学四年级进行教学,现行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通常都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如铁轨、双杠,经抽象概括,或通过让学生任意画两条直线进行分类讨论,形成“平行线”的概念。可是,这些事物对象都是有限的,都不是“平行线”的真实原型或状态,仅仅是平行线上的两条线段。每条线段都要分别向两方无限延长,才能成为平行线。这就需要借助想象,把有限拓展到无限。为此,我们认为,让学生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三种位置关系开始:

然后,让学生想象每幅图中的两条线段向两方无限延长,成为两条直线后的情况,从而认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以下两种位置关系:

这时给出“平行线”的定义水到渠成。让学生从观察“有限”的图形,到认识“无限”的图形,揭示了“平行线”的本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直观想象。

  二、凸显平行线特征,揭示数学本质

平行线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它包含两个特征:“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学生往往只关注“不相交”这个条件,而忽视“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在学生对“平行线”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者可以利用正方体中的异面直线AB和FG突出平行线定义中的这个条件。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见到过平行线?(告诉学生:我们见过的事例中存在的“平行线”实质上都只是平行线上的两条线段。将它们分别向两方无限延长后,得到的两条直线才是平行线。)

师: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能找到平行线吗?(如长方形的对边,以及正方体中的某些线段。)

为什么说“AB、CD是平行线”呢?(图4)

在正方体ABCD-EFGH中(图5),和AB平行的直线有哪些?和AB相交的直线有哪些?另外还有几条直线和AB的位置关系如何?如AB和FG怎么样?(它们虽然不相交,但是因为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不是平行线。)强调“平行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这样借助于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平行线”这个概念的内涵。

  三、利用方向直觉,力求“混而不错”

心理学研究表明,画图有助于感受图形特征,加深对图形概念的理解。在平行线的教学中,画平行线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也为后续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奠定基础。教材中对画平行线的要求不高,似乎关注不够。一般只要求在方格纸上画,或者用直尺的两边画,没有提出一种通行的画法。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会补充介绍用直尺和三角板“推”的方法画平行线,但这种画法的依据是什么呢?教师一般不做解释,实质上是依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而这一判定定理是建立在“平行公理”基础之上的,对小学生来说,还没有此理论依据。此时,如何说明用“推”的方法画平行线的合理性呢?张奠宙先生提出“方向直觉”的建议:两条方向相同的直线不会相交,因而是互相平行的。特别地,与同一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就如同沿着同一方向行走的人不会相交一样,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这样处理明确易懂,并且与中学数学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法则相衔接,也符合苏步青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编写中小学教材时提出的“混而不错”的思想。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是对生活世界进行数学化处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和理性思维。

  四、改进教学思路,培养逻辑思维

现行教材中,一般都没有给出“平行线段”的概念,但在书后的习题中都毫无例外地用到了这一概念。事实上,实际应用中所涉及的“平行”问题也基本上都是平行线段问题,在此对“平行线段”稍作交待:“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这两条线段就叫作互相平行。”这样,在不增加学生过多负担的情况下,能使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养成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中学数学里有关于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而小学没有。概念的定义通常可以作为判定的依据,但平行线的定义中,由于直线具有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特性,延伸以后是否相交,需要超经验的想象,这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平行线的定义难以用于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我们看到,人教版数学教材做了如下处理(四年级下册第59页,例3(2)):

很显然,这里是通过“画”“量”实验的方法得出“与平行线垂直的所有线段都相等”,然而这一结论未必可靠,但考虑到小學生实际,这里暂且不作严格证明。进一步地,教材在“做一做”中,要求学生利用上述结论检验两直线是否平行,这就出现了逻辑问题。

由例3(2)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它们间的垂直线段相等”(原命题),这是平行线的性质,而依据该命题做不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推断。如果是依据其逆命题:“如果两条直线间的垂直线段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来进行判断,那么逆命题成立的依据何在?原命题成立是不能保证其逆命题成立的。这种把平行线性质定理当作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准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由于小学数学没有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而且平行线的定义又不能用作判定的依据,如何判定直线平行似乎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建议利用在“方向直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平行线画法,即用直尺和三角板“推”的方法去检验两直线是否平行。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基本概念常常都是很重要的,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研究概念教学时,需要有数学上的高观点,弄清其现实原型和科学意义,也需要重心向下,为学生所理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

猜你喜欢

平行线核心素养
平行线
平行线与2018中考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