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下的高校实践育人创新机制研究

2019-05-21张亚琦李孙怡何君佳

现代交际 2019年6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实践育人

张亚琦 李孙怡 何君佳

摘要:高校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等多方面考量的。但是,绝大部分高校主要关注点还聚焦在第一课堂,往往忽视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没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根据高校学生的实践育人目标进行第二课堂的深化与改革就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实践育人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下的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机制。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 实践育人 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012-02

一、高校实践育人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多高校对于实践育人问题的能动性强、关注度高、校内氛围较佳,但教育覆盖面狭窄,学生受益面不全。就实践育人的具体涵盖面而言,它包含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打造创新型思维、加强学术科技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等一系列内容,以真正实现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但在目前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参与群体呈现明显的分化状态:大一大二学生参与率高,而高年级学生参与率低;学生会、社联等学生组织成员以及班委占据多数,而普通学生从中获益较少。究其原因,大多归结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不够新颖、主题不够多样化、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到位。所以,在这一情境下,高校需要增加社会实践类和就业创业实践类的活动次数,并且在创新活动形式上下功夫,加强基层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消除两极分化,打造全校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局面。

(2)学生虽然认同实践教育,但忽视自身在实践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素质教育高度普及的今天,学生能认识到高校实践育人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渠道,愿意参与其中。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同学们仍将其视作课余生活,是在第一课堂之外的生活调味品。故大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足,不能正视自身在实践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的活动开展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在打造第一课堂的同时,强化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有目的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结合,将实践育人思想理念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3)缺乏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高校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中的存在感不高,指导作用不明显。自共青团和教育部指示高校开始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各高校能够积极贯彻上级思想理念,安排教师指导各类实践活动。但是,在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大多只关注活动的主题指向性、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整体的宣传效果,却缺乏对活动细节的专业化指导、对活动结果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受益大打折扣,实践活动逐渐偏向形式化、外壳化,华而不实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导致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信心逐渐缩减,有质有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奢望。

二、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1)第二课堂保障实践育人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有效长期开展和制度的规范、科学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提供保障。优化第二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学分制度和综合考核标准,能有效改善各高校现有的形式化实践教育造成的实践教育无意义无价值、针对内容单一化、宣传推广力度小、狭窄的受众面等一系列典型的问题。而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打造第二课堂,如: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他分别开展不同的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在提升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满意度提高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化长足发展。从高校实践育人出发,打造更科学、适用性强的学生学分制度,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来进行突破改革。

(2)大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来培养。独特的第二课堂项目,促使了当代大学生尽早地面对社会,面对社会上的挑战与竞争,让学生有了挑战自我的平台。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要求下一年比一年高,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艰难,竞争也日益激烈。然而动力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如若能在竞争中找到动力,不断地自我调节,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实践能力,就能在同类群体中脱颖而出。同时,第二课堂的开展是需要团队合力进行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爱好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如何磨合、融合,从而成为一个团结有力的团队,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赢得成功的路上,大学生也将从团队相处中,收获友谊和信任、提高素质、完善自我、身心同步發展、健全人格等为高校的实践育人进一步提供保障。

(3)开展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当前,高校广大学生利用假期等空余时间,走出校门。在社区、企业、农村等第一线开展社区援助、企业科技研发、三农帮扶等活动。从中不难看出,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着重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两大内容,并努力以将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学生的思想素质中为基础,让学生在高校期间就具备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学生社团、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的结合,使第二课堂实现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提升、科学文化教育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直接地体验到社会生活,从而有新的人生感悟,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的时候进一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下的高校实践育人创新机制

(1)构建科学管理制度,确保第二课堂成绩单规范化发展。要不断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推进建设以成果为导向的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育人工作需要社会各届和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建立完善的领导组织机构和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践育人主旨方针以及各院的实际情况,可以实施第二课堂“四抓一落实”的管理模式。由校党委书记负总责,各院党委书记负全责,形成主要负责人亲手抓,主管部门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校教师人人抓,最后真切落实到全校学生的工作体制。学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认定工作的领导机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学院党委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办公室设在校党委,党委书记兼任主任。“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办公室负责全校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具体规划、指导和审核监督等工作,各班级辅导员负责班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学分汇总和上报工作。第二课堂管理由学校教学部门统一组织管理,统一量化考核,统一调配资源,同时在各院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分片划块,提供高效有力的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第二课堂落到实处,确保第二课堂成绩单规范化发展。

(2)形成完善的第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重视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培养计划。第二课堂作为高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拓展和延伸,应该和第一课堂相互补充和衔接,共同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统一设定培养计划,统一进行管理,形成完整有序的教学体制。第二课堂的主要负责部门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完整科学规范的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提高开展第二课堂的针对性。第二课堂可以选择选修课程和实践积分兑换两种板块。选修课程体系,可选择与本科导师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考察和研究。实践积分兑换体系,学生可选择参加思想政治、创新创业、实习就业、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社会工作、学术创新、职业能力、志愿公益九大模块获得相应的积分。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践活动积分兑换模式,学校都要做到协调统一,进行有序的组织管理,根据课程性质,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高校要同时加强对第二课堂的审核考评,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才可以毕业。参与者可加入积分计算,统一纳入期末考评体系。积分兑换学分模式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出课堂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构建完整的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考评体系。学生考评部分。不论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审核通过还是开展过程中,审核教师和指导教师都应以考核标准和活动开展大纲为依据,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第二课堂实行对学生的活动全程考核,实现目标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即从活动开展前的宣传动员和前期准备到活动期间的出勤率、与人交往的文明礼貌、活动技术含量、互助合作及活动结束后的活动报告、活动作业、总结等全方位全面对学生进行记录、考评。在此期间,对指导教师的认真负责和公正公平也有所要求。同时,为确保学生考评体系的公平公正性,考评应分成自我打分、指导教师评价、实践单位三部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综合各方面的评价评出最终考评成绩。对在规定时间内未修满指定积分的学生,不予以颁发毕业证,延长毕业时间,期间产生的费用或时间冲突等均由学生自行承担。

教师考核部分。学校成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领导小组,从校领导到分管院领导一起施行学分认定工作,工作开展从校领导一直下放到辅导员,保证监督体系的公正性。此外,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德”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团结协作、廉洁奉公。“能”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解决活动过程中突发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勤”包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出勤率。“绩”包括活动教学效果、管理工作的成绩和贡献。履行岗位职责和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是考评的重点。在全面评估中,经评估合格的、能胜任工作的教师,按实际情况发放相应课时酬金。经考核,若有未完成工作量者、不胜任者,不再续聘。

参考文献:

[1]郭曉倩.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下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3):187-188.

[2]陈怡君.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对策研究[J].教育时空,2015(11):142.

[3]赵新宇.吉林省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实践育人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沈阳市乡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