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对“空巢青年”存在的归因分析

2019-05-16刘雅婷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刘雅婷

摘 要:青年亚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空巢青年”存在的原因,可将之归因于多元的婚恋观、“巢空”未必“心空”、个体继续社会化诉求与理想信念的强大驱动以及非传统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空巢青年;原因分析

青年亚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英国著名文化学者安吉拉·默克罗比认为:“这(指青年亚文化)不是传统的中产阶级文化,与父辈文化也不紧密相连。这是一个被工人阶级年轻人的经验所统治的文化空间,是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创造力首先创造出了这个亚文化。”①青年们对现存社会制度与成人世界的压制感到不满,进而要求破坏、颠覆主流文化,创造自己的独有文化,因其处于边缘地位,故以“亚文化”称之。青年亚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存在,对研究作为其创造主体的广大青年群体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笔者尝试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切入来探究当今引起社会热议的“空巢青年”存在的原因。

一、 何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是发源于网络的概念,这个概念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但随着它在网络媒介上的传播,它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事实上,“空巢青年”尚未在明确界定之前,网络媒介上的“空巢青年”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阶层定位:“城市准中产阶层”和“独居异地打工者群体”,这导致很多对“空巢青年”的报道的内容大相径庭。笔者在这里暂且采用第二种定义,即:“相对于‘空巢老人,所谓的‘空巢青年通常指年龄介于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租房独居的单身年轻人。”②有人认为这一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但仍有学者指出这是个伪命题,认为直接将“空巢青年”的标签贴在城市广大奋斗青年的身上的做法有失妥当。

二、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对“空巢青年”存在的归因分析

“空巢青年”群体的涌现让我们不得不追问其存在的原因,显然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若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展开研究,我们可以大致将“空巢青年”的存在归因于以下几点:

(一)多元的婚恋观

相对传统的婚恋观,当代青年人对恋爱、婚姻的认识要自由开放得多。婚前同居、同性恋、丁克家庭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闪婚”、“闪离”大有人在;随着几十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生儿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开始普遍为人们接受……这一切都说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已经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生育成本的不断提高让许多青年人对组建家庭充满恐惧,教育子女的时间、金钱与精力投入让他们望而却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青年群体普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时代,许多青年都丧失了爱人的能力,相比爱他人,他们更知道如何取悦自己,如何爱自己,却不能发自内心地对别人好,因此他们对恋爱往往抱有悲观的看法,觉得自己无法真正从恋爱或婚姻中得到幸福,于是他们宁愿选择独居单身生活也不愿组建家庭。

(二)“巢空”未必“心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足不出户便能与亲人朋友进行交往,这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人们在不能相互陪伴的日子里有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空巢青年”并非总是处在悲伤情境中的。另一方面,尽管有一部分“空巢青年”的确是迫于无奈选择独居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空巢青年”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而自愿独居的,在他们眼中,比起和家人们生活在一起,单身独居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获得更多精神上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空巢里的心并非总是空的,大多数青年都懂得如何去填补生活的空白,将日子过得丰富多彩,让心渐渐充实。

“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当前“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是正常的,他们与流动非独居的城市普通青年之间在生存状态各方面的相同点多于相异点;即使少数存在显著差异,但差距也不大,总体并未呈现“空巢又空心”的状态。”③

(三)个体继续社会化诉求与理想信念的强大驱动

“空巢青年”在踏入社会之前经历过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在大学的小社会中,社会关系相对简单,而学校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于是在学生缺乏一定自制力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抗压能力差、生活能力不强、职场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青年踏入社会后便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个体的继续社会化,“空巢”时期对他们来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然而还有一部分“空巢青年”即便已经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却往往要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奋斗,他们大都有强大的心理、独立的思想和意志,抱有“先立业后成家”的想法,梦想的强大驱动力足以支撑他们在城市里独自打拼。

(四)非传统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传承了几千年之久,求新求变的青年人自然不会将老一套原封不动继承下来,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选择了“非家庭”的生活方式,自愿过独居生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里南伯格通过对美国独居者的调查,写就了《单身社会》一书。该书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层次更丰富、内容更多元的“单身社会”。“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这意味着差不多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选择了独居。独居人口占到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意味着独居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已经成为了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远远超过了核心家庭、多代复合式家庭模式、室友同居以及老人之家等其他形式。”④单身独居现象在欧洲和日本也同样盛行。在中国,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提升,单身居住的生活方式也日益普遍。

综上所述,“空巢青年”的存在与其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是在青年亚文化影响下青年们的主动或被动选择。但除此之外,社会、家庭因素对该群体形成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要解决该群体的困惑和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支持。

[注释]

①[英]安吉拉·默克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第222页.

②李春玲,马峰.“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与“梦想”间的群体[J].人民论坛,2017(2).

③聶伟,风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08):第57-63页.

④克里南伯格: 《单身社会》,沈开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参考文献]

[1][英]安吉拉·默克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第222页.

[2]朱慧劼,风笑天.网络形象与概念反思:对“空巢青年”的再审视[J].青年探索,2018(02):第77-84页.

[3]李春玲,马峰.“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与“梦想”间的群体[J].人民论坛,2017(2).

[4]常进锋.“空巢青年”缘何“空巢”——一个时空社会学的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7(05):第79-83页.

[5] 何绍辉.“空巢青年”群体的多维解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3):第40-45页.

[6]聂伟,风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08):第57-63页.

[7]克里南伯格: 《单身社会》,沈开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
浅析“萌文化”
新媒体修辞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青年亚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和民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