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2017-04-20林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后现代主义核心价值观

林峰

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当前对我国青年价值观产生长期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青年亚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等多元文化互动、融合的背景下,互构互建不同文化形态,形成多元“文化集合”,使青年亚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充分“补集”,逐步成为当前我国文化转型时期的新常态。青年亚文化修缮、补合当前主导文化存在的“裂缝”,易于当代青年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及社会地位的确立,益于满足当代青年“精神开放”的心理诉求,并使其接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推动主流文化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亚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11-05

一、“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实质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的一种文化哲学和精神的价值取向,以批判“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以“反理性”“去中心化”和“非确定性”为主要特征,消解“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和“权威话语”,主张怀疑和否定的思维方式,提倡多元性和宽容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多重化的理论视角,否定“元话语”和“元叙事”,解构“单一”的主流价值形态、提倡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多元化,否定核心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否认一切同一性和确定性,主张多元性和差异性,它主张对一切“现代化”的否定,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秩序、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产生质疑。消解“本质”和“去中心化”,为道德失范和虚无主义提供了机会,传统伦理规范和社会秩序对青年的约束力被削弱。这种观念已严重危及到当代青年主导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导致他们缺失对人生、社会和生活的叩问和深究,以及理想信仰的迷失和价值判断的混乱,容易产生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信仰危机,致使一些青年价值判断失准、价值选择迷失,信仰日趋世俗化、实用化和功利化。

一些青年人思想上崇拜金钱、崇尚物欲、个人欲望膨胀, 行为上张扬个性,追求时髦,玩世不恭,甚至触犯法律。他们把“利己、有利、有用”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将“快乐”做为人生价值的判断依据,这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将感性和直接看做是一种“无意识”的判断方式。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各种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便利的空间,加之网络虚拟社会道德秩序规范的不健全以及权威淡化的状况导致当代青年精神世界长期空虚、不关注人生意义、社会理想和国家命运,价值评判标准和理想信仰长期处于真空和迷茫状态,致使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丛生。

二、“青年亚文化”——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的载体

青年亚文化在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兴起并广泛传播。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在行为模式、话语风格等多个方面为减轻对青年群体所产生影响的一些社会现象及青年所处社会地位中的突出矛盾问题而采取的思想、文化上的抵抗和颠覆。它主要是在已有传统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基础上,以独特的风格意义和话语、行为符号形式与社会主导文化明显区分开来,为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中边缘地位的广大青年群体所接受,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青年亚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有积极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社会楷模文化,具有“前喻文化”的倾向,但本文只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下的青年亚文化的本质。

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给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青年亚文化具有典型的后现代形态。后现代主义的主导精神与青年亚文化的主旨风格不谋而合。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边缘性、抵抗性和多元性,也就是当代青年不仅在社会关系上主张多元,而且在思想意识上也提倡边缘,其经常以一种边缘化的视角、行为和方式来建构一种边缘化的符号体系以抵抗主导文化,力求以此彰显自己的“标签”和“风格”。我国青年亚文化产生和流行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其中起到基础理论来源和价值规范导向作用。青年亚文化的目的在于抵抗和反叛既定的“标准”和“权力”,继承大众文化的风格意义,同时与青年主体不甘被传统束缚的特性相契合。青年亚文化在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元素,为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扮演着载体的角色。

各种青年亚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当代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偏向“后现代”特性的最直接体现。因为青年亚文化的受众群体本身没有太多的兴趣去思考主流文化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太多的心思去考虑人生的终极追求和价值,他们对于切近世俗和实际的内容更感兴趣。[1] 而后现代主义反对“总体性理论”和“宏大叙事”,鼓励“碎片化”和“差异性”。其强调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主张恰恰符合青年亚文化建构自身独特文化符号标签系统的需求,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青年亚文化那里被运用得游刃有余。

文化商业化和大众媒体是当前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又多以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根源。很多文化作品都是以青年亚文化为“表”,以后现代主义为“里”。比如近些年在青年中流行的各类亚文化:各档真人秀节目、各种无厘头、恶搞形式的影视作品无不沾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气息,都受到当代青年的极力热捧。各种亚文化通过不同的“风格”符号创造了潜在的青年观众群体,而当代青年想要突破传统、标榜“个性”必须摆脱传统套路,借助后现代主义,打破现有秩序,搞“无厘头”式的符号象征才能给人耳目一新。

许多剧作,如电影《大话西游》《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及最近网红“Papi酱”的微视频等作品都是通过戏仿、反讽、恶搞等形式对中国近来的诸多社会现象、文化热点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反映。当前“屌丝”文化、“废柴”文化、“蚁族”文化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兴盛也是通過标榜和张扬个性符号对青年人现存生活状态和社会状态的自嘲、“神马都是浮云”、“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话语符号造成强烈喜剧氛围的同时,成为“抵抗、颠覆、反叛”的代名词,用以表达青年群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情绪,通过其“戏谑”和“自嘲”式的外在语言符号表征其内在的多元思想观念,从而构建了群体间的身份识别。这些青年亚文化存在于我国多元文化集合的边缘位置,以其动态的风格符号对主观意识形态边缘化,对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解构,其实质是一种炫耀式的符号表征,走的是与后现代主义结合的路数。他们刻意与主流文化划清界限,构建与主流文化相反的群体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符号,显示其存在价值。但是这些作品中都渗透了后现代主义“娱乐至上”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对各种伦理规范的漠视、“怎么都行”的思维体系和行为模式,极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使当代青年缺乏远大理想,追求享乐。

自媒体时代“人人即媒介”、信息传播平等化和自主化的特征,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这显著加快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使青年亚文化群体不断壮大,转向“后亚文化”的发展态势,并力争与主导文化协调整合从而进入主流。自媒体的发展使后现代主义传播日益广泛,其认同群体甚至超出了青年受众的范围。大众传媒恰恰是青年亚文化赖以存在所需要的媒介环境。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小众化媒体越来越多,言路广开且基于网络传播特点的个性化信息消费也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态,各色各样的需求和品位在青年亚文化的层次结构中都有所体现。

当前各种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数目异常巨大,除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外,其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群体大多为“草根”阶层,网络的匿名性为青年群体自我愿望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提供了安全便利的场所。在民众话语权获得开放和保护的今天,力争自我叙事和自我表达的人愈来愈多。但草根民众的主要诉求并不在于经济地位的争夺,而更集中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以及对自我价值表达的诉求,即青年亚文化和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之间话语权的争夺。

“草根媒体”为青年亚文化所承载的后现代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受和认同。在青年亚文化消费过程中,更多青年群体只在意文化产品消费所带来的个体享受和体验,很少会考虑道德追求问题,导致青年群体道德感的淡化和同情心的丧失。同时由于有些媒体或个人为了追求一定的关注度和获得更多經济利益,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和权威心态,从而引发一定的网络“蝴蝶效应”,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青年丧失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丧失人的本真。青年不再关注严肃、神圣的主题,而是沉湎于个人的感官愉悦中,从而必然逐步导致价值和文化的人文精神失落。

在青年亚文化蓬勃发展的势态下,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反而日益逐渐被边缘化,致使引发当代社会的价值危机。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和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之间相互碰撞抵抗、构建、交融的态势愈演愈烈。而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继承,后现代主义也只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复杂的自我克服过程。因此,青年亚文化不会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和主导文化,而主导文化也会在逐渐接受以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去进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引导。

三、以互构为视角,多元建构“文化集合”——重塑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其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当前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去“中心化”“不确定性”的思维势必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契合我国当前注重培养和塑造公民内在道德品质的追求,关乎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兴衰成败,并且这种核心价值观还会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习近平同志也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

当代青年面临着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思潮交互作用的现状。调查显示: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判断和取向的变化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第一,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偏移;第二,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的发展;第三,世俗性价值目标日益取代理想主义价值目标。[4]走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主导理想价值缺位的困境,唯一出路就是青年能够通过自由地运用理性来认同和实践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和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地位和关键作用的高度认同和重视;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清晰认知以及这一理论本身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我们要以理论自觉为前提,是既包括了对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平等对话沟通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又包括对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驳能力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地位的信心。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

我国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是我国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加以不断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个理论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和自信的传统,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各种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进行平等合理的沟通对话,不断探寻各种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来跨越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各种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间的“代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碰撞中逐渐摆脱原有的“代际冲突”,实现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的优势地位,从而在思想上引领当代青年。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方式和传播方式应向青年化、生活化和通俗化转换。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自媒体,在话语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除体现国家、社会层面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关注公民生活的本真,给予青年人文关怀,做到以文化人;积极与青年亚文化进行沟通对话,引导其在进行消费娱乐、彰显自身的同时,关注社会责任;主流意识形态在注重理性、权威的原有话语基础上,同时注入青年乐于接受的感性、活泼的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和“说教”,重新以平等的姿态,通过“互建互构”实现对青年价值观的有效引领。以当代青年最流行、最能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渠道和方式的流行化、通俗化、青年化。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迎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其传播和弘扬才能发挥其最优效果。要注重对青年进行品格教育的同时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赋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作为当代青年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与青年亚文化的沟通交流、互动融合,实现主导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引领、建构和凝聚,从而在青年亚文化传播过程中使当代青年能够自发抵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其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上使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同识和体认。

第三,建构多元“补集文化”,达到多重文化“互构和谐”状态。多元意识形态交重的背景下,任一社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发展都离不开核心价值的引导。不能轻易断言当代中国青年未来的价值观就是西方国家当前的价值观,因为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制度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价值无序的时期,存在多元价值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价值共识是我们对多元价值冲突的转化和协调基础上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中国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体系总体上处于“同一”的状态,当代青年中的绝大多数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持认可态度,而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到各种青年亚文化体系中对我国青年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主流价值观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融合最终消除,并且被当代青年所“再认同”。

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实质是公民“认同”的过程,而价值观的认同处于核心地位。整体上看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认同,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和存在状态以及社会对个人的认可度;另一方面是自我认同,即个人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和在群体中所能达到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的状态。当代青年价值多元选择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存在以及青年价值选择的迷惘,单一的价值观念已然不能完全充分表达当代青年多重价值的诉求和自我身份的认同,“多元”和“差异”的存在才能使当代青年的思想得到自由表达,情感得以充分宣泄。青年人思維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勇于创新和自我表达,因而最容易产生对自我身份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从个人做为社会成员的存在角度看,主体不断寻找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以确定自己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可能性是自我身份确认和自我地位确认的必然要求。然而,这种要求又是虚无缥缈、捉摸不定和令人困惑不安的。青年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往往是由于不能对这种迷茫和不确定作出回答,导致其致力于在各种被赋予符号象征意义的青年亚文化中寻求自身的角色定位和社会位置,从而获得自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所以“认同的主体性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意义上的,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建构的。”[6]即,认同是青年亚文化风格的隐喻,这里的“认同”既包括自我身份认同,也包括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认同。

当前我国文化体系已由“金字塔”式的结构向“扁平化”结构发展,文化之间的“等级化”逐渐消失,单一文化主体的格局被打破,各种文化在文化结构中的身份逐渐趋于平等,多元主体相互构建与塑造,各种亚文化在竞争中均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当前文化转型时期,文化冲突的本质是价值观念冲突。我们应把尊重和融合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建构多元文化生存空间做为我们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着力点,在承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前提下,不同文化能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当前多元文化的集合状态;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下,不同的意识形态能够相互接纳和吸收各自有益的部分,在保持异质文化相互糅合的前提下,把青年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做为当前主流文化集合的补充,使主流文化更加充满活力,更乐于为当代青年所接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并能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的前提下,多元融合和建构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主流价值观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尊重其他价值观念的存在,把主导文化倡导的精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草根文化相结合,建构主导文化和其他亚文化和谐共生、良性互构的良好文化生态和价值生态。使不同文化间能够形成良好的糅合和互补状态。主导文化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依然存在许多文化上的裂痕,而青年亚文化以自身独特的姿态和特有的话语方式吸引当代青年和社会公众去接受其所倡导的新的文化符号系统和新的意识形态,不断去颠覆和消解主导文化符号,重新向社会输送“再生性”的新的文化符号。在自媒体网络传播语境中使原有的文化意义得到了新的阐释和理解,这充分补合了主导文化自身存在的“缺陷”,修缮了当前主导文化存在的“裂缝”,更易于当代青年思想意识的表达、价值理念的宣扬和自我身份认同的确立,有益于满足当代青年“精神开放”的诉求。多重文化间互动融合所达到的集合和互补状态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大集合中的“新常态”,并不断推动主导文化前行和发展。

结语

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相互违背的观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利益的愿望和诉求,包含青年追求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合理要求,通过价值同识的达成,主流文化可以对这些合理思想和合理要求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更有利于当代青年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朝更理智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又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是要增强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多层面、动态发展的整体系统,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允许和尊重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与多元价值观念、多样文化相互包容和共生;力求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做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的时代建构:即对青年亚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点,给予高度关注和认可,同时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合理因素进行优化并提升内涵,逐步引导其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不断增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领能力,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青年中的理论说服力和影响力,使青年在接受亚文化的同时自觉过滤和撇清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反理性”“不稳定性”和“虚无主义”倾向、理想和信仰缺失等不良价值理念,进而最终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迎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http//www.wapbaike.baidu.com.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3-16.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7] 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18-24.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后现代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