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2017-03-18王海韵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歌词

王海韵

摘 要:大陆校园民谣的内容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自然。其歌词也有着直白清新、辞格巧妙运用等特点。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学特色与音乐特色,也有着一定的时代特色。本文试从校园民谣歌词的文学特色、音乐特色以及其歌词内容所反映出的时代特色三个方面,来对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进行探究。

关键词:校园民谣;歌词;青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81-02

“校园民谣”原本是一张音乐专辑的名稱,后来成了一种音乐体裁的代名词。在1994—1996年之间,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民谣歌曲旋律流畅优美,歌词尽量贴合乐曲,会使用到很多反复、排比等写作手法,使得歌曲更加的连贯清晰,容易传唱记忆。以通俗唱法为主,音域较窄,没有过多的炫技,结构平整,节奏通常较为简单却又富有动感,容易传唱。校园民谣的内容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自然,同时又富有诗意。因其表达的情感真挚朴实,很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识。

校园民谣的歌词,则是其内容表达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学特色,同时作为一种和乐而歌的文字,在写作歌词上,也有着独特的“可歌性”。而从校园民谣歌词中折射出的,当时情境下所产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民谣的一大特征。

一、校园民谣的文学特色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校园民谣的歌词大多都使用着直白的语言,叙述着种种具体可感的形象,营造出典型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与人们的切身感受相契合,使得听者自然地将自己带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校园民谣的歌词文辞清新直白,以质朴为其自身一大特色。同时,校园民谣歌词中的意象,也是歌曲能够成为校园民谣的一个因素。

(一)文辞的直白清新

校园民谣的语言直白显露、平实质朴,多带有有一定口语化的倾向,多使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方法以及回忆视角下的叙事口吻。例如“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想她/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她还在开吗”(朴树《那些花儿》),在这首歌中,朴树将语气词附在歌词句末,让本来很平静的语气变得生动起来,前面的语气词哼唱也增强了歌曲的代入感。这样的口语化使得歌词变得生动活泼,更容易将听者带入音乐之中。

(二)意象的具体可感

“意象”指的是主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寄予情感的客观事物,写作者常常将人们熟悉的生活事物移入文学作品中,有的会通过多个事物的描写形成一个意象群,烘托歌词特定的情感属性。

在校园民谣的歌词中,使用的意象通常是具体可感的,同时也是简单而又自然的。“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高晓松《模范情书》)在这一首歌中,“窗前的橡树”“手边的书”“注视的蜡烛”“楚楚衣服”这四个意象,简单而又具体,都是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物。高晓松通过这四个意象,将初恋的甜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校园民谣的歌词也正是这样,通过简单而又具体可感的意象,不添加过多的华丽辞藻,保持其自身的清新自然,“语言的天真战胜了媚俗,简朴取代了技巧,借助直白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形象进行叙述及抒情”①以此展现出其自身独特的魅力。

二、校园民谣歌词的音乐特色——可歌性

作为一种和乐而歌的文字,歌词的创作是受到音乐要求的局限的。与此同时,音乐也是它的一扇窗,能够给歌词带来不同的魅力。校园民谣的歌词需要契合音乐旋律的抑扬顿挫,适当地采用一些修辞,来方便旋律地发展。在校园民谣歌词当中,通常会出现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一)排比

在高晓松的《模范情书》中,他这样唱道:“我是你闲坐在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高晓松用“我是”将四个简单意象串联起来,并排的列举出来,这样能够使得歌词整个的结构工整严谨。同时在旋律走向上,能够使得力度增强,连贯旋律,起到向上推动的作用。直至高潮,使情绪达到一个顶点,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

(二)反复

反复多指同一个汉字、词语或句子的连用,歌词中将字词重叠使用,能够使旋律柔和,平稳进行。同时也能够使得歌曲结构更加齐整,节奏更加鲜明。在朴树的《火车开往冬天》中,使用了很多单字的反复:“火车一点点点点点地开/我爱的人她她她在等待/我一点点点点点地离开你枕边/我的路已经在万水千山”。通过歌词的反复,来进行对于旋律的配合。到了歌曲的高潮,这样的反复加强了情感,节奏更加鲜明,在轻快的旋律中营造出一种送别的伤感。

(三)长短句

在歌词中,也有许多不同于文学表达里的长短句,这些长短句都是为了配合音乐节奏而产生的。为了配合歌曲循序渐进的节奏与力度,突显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有些歌词在断句的时候刻意的将句子割裂,产生片段性的短句形式。“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灯/人群里的/风风里的/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高晓松《月光倾城》)作者用“的”字将每个意象隔开,不仅使乐调押韵,也让让节奏更加鲜明。

也有将几个短词重叠在一起组成长句的形式:“我不需要你爱也不需要你说你要我认真地生活”(《敲开》 杨丹涛),应该有着断句的旋律,为了配合旋律的走向以及歌曲的结构,去掉了所有断句,不停顿的唱了下来。通过这种不停顿的形式,也能够表达出作者急促、看似无所谓却又手足无措的心态。

歌词因配合旋律的出现,写作上要更加注重听觉效果。对于某一字词、或是句子的排比、复沓与反复,或许会使得歌词在文学上变得不那么精致,但是作为一种音乐文学,这些修辞手法能使得歌词更好的与旋律相契合。质朴的语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让人产生强烈的画面感,或是加强旋律性等等,这也是校园民谣歌词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三、校园民谣歌词所反映出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音乐是人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媒介,歌曲中的歌词则使得作者、演唱者的思想能更加直白清晰的表达出来。通过细读歌词,我们也能认识到更多与作者所处时代相关的社会现象。

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的利益,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颠覆性、边缘性以及批判性。

本文所论述校园民谣带来的亚文化现象,即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文化现象。处在社会边缘的大学生们,是这一现象最直接的被影響者。校园民谣兴起的时期,正是社会走向新世纪,人心处于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时期。身处于转型社会之中的青年一代,渴望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之中,其言论诉求却又被限制,于是出现了青年亚文化现象。

校园民谣时期的青年亚文化,对象多为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念上带着对社会变革的疑惑,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同时也有着对社会的责任感。

宋柯说:“80年代的学生社会责任感比较强,尤其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都觉得自己写出的东西应该有社会责任感。”②这种责任感使得创作者们开始思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千篇一律的生存方式,开始寻求突破,尝试着去摸索。

“自80年代始,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社会转型的重大时期,原先乡土中国的版图被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打碎,安土重迁的传统意愿也受到工业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选择背井离乡,涌到大都市奔波奋斗,实践人生价值。”③年轻人们对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怀疑迷惘,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带来了校园民谣“怀旧”的流行。大家开始写作自己从前学习生活的故事(例如《同桌的你》,高晓松),亦或是将古代传统经典的故事编写成为歌词。

在许秋汉的《长铗》中,他这样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两袖清风为谁忙/国家不用做栋梁/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无可牵挂/十年寒窗付诸东流/壮志未酬归故乡……”这是出自《战国策》中冯谖的故事,他们都有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可悲哀的是冯谖因自己的《长铗歌》受到了孟尝君的器重,而许秋汉这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们,却在毕业后看不到未来,只能在生活的奔波中感慨。

校园民谣中所体现的社会现象,即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随着时代风貌的变化所带来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动摇了年轻学子的传统思维,他们纷纷跃出校园的围墙,把理性思考、深刻批判的视野投射在歌曲中,试图用青春理想的倔强表达唤醒人们对当下生活、对精神信仰的关怀,为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变革带来勇气。

在对歌曲进行自我主观评价时,我们通常会以“感同身受”作为一个评判标准。校园民谣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使用自然的意象将我们带入。在直白的文辞基础上,增添许多贴合音乐“可歌性”的手法,使得歌曲变得琅琅上口,方便传唱。同时,校园民谣的歌词内容,也向我们展示了,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青年人的思想状态。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对社会有着怀疑的态度,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一切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行进,社会早已改变,可不变的是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的积极心态。

校园民谣或许已经呈没落的态势,学者普遍认为1996年至今的校园民谣风格都没有突破,只是在遵循着陈旧的音调来进行创作。但笔者认为,校园民谣或许只能是当时特定时代,特定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之下的产物。在这之后,大陆的“民谣”这一体裁的流行音乐却是发展蓬勃。

近几年来更是涌现出了以宋冬野、马頔、好妹妹乐队等民谣音乐人,他们的歌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校园民谣的影子。2016年6月18日,在西安曲江大礼堂的老狼“民谣经典演唱会”上,老狼邀请了一位新生代的民谣音乐人——陈鸿宇,作为他的演唱会嘉宾。两人一起演唱了十几年前的校园民谣,也唱了现在陈鸿宇自己的民谣歌曲。这就像是跨越数十年的传承。我们的校园民谣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发展转变成了更为广义上的民谣,并且发展蓬勃,富有生命力。

注释:

①寇冠宇.大陆校园民谣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②李鹰.校园民谣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③陈宇晴.大陆校园民谣歌词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李皖.李皖的耳朵——触摸流行音乐的隐秘脉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马树春.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李鹰.校园民谣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陆正兰.歌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张高云.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7(01).

[6]刘斯南.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7]陈霞.20世纪90年代大陆校园民谣感伤情调论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歌词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穷游”现象研究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述略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