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应对挑战中突围

2019-05-14范藻黄雨润

声屏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

范藻 黄雨润

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是近年来传媒类迅猛发展的专业之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它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充满着发展的机遇。现阶段要搞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就要依据问题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在守正创新的教育思想上,做到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在一专多能的人才观念上,做到播报主持与采编摄制相结合;在有声语言的专业理念上,做到服务媒体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上,做到夯实底蕴与重视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 有声语言 专业建设

新闻传播多元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传媒人才由一专向多能转化,而播音与主持艺术就正好处于“新时代”转化的交接点上。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时代的到来,有声语言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语言传播人才供需严重失衡。再加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的持续扩招,导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日益受到广大考生的追捧。由此带来了一个极大矛盾:一方面,飞速发展的新闻传播行业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需求而导致开办这个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已经开办了又不断扩容,一时间大量怀揣“金话筒”梦想的少男少女纷纷涌入;另一方面,专业师资在数量上严重不足,专业设备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因陋就简,实践教学纸上谈兵,人才培养同质竞争。面对如此矛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何应对强劲的挑战,突出专业建设的重围,是每一个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进而勇于实践的问题和责任。

守正创新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个紧跟社会经济变革而又发展势头迅猛的专业。教育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前行的伟大悠久而又与时俱进的事业,它既要继承并弘扬丰厚的文化传统,又要适应并引领社会的变革。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肇始于1963年的北京广播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长期担负着为中央及省市广播电视台培养播音员、主持人职责,所形成的精英式的人才理念、小班化的教学格局、专业性的职业素养,一直扮演着中国播音教学界的领军和楷模的角色。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领域的“宝塔尖”。1986年原国家广电部又在杭州开办了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播音专业。及至今天,开办这个专业的高校已经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艺术类院校和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仅四川省就有16所高校开办了播音與主持艺术的本科教育。如何让这么多的选择了并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学有所成,不但检验着管理者的宏观把控能力,也考量着办学者的教育智慧,更是在展示教育人的事业情怀。

张颂教授说道:“中国播音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她始终是根植于中国这片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上,吸收了中外广播电视播音业务的养分,在饱经沧桑、风云变幻的历练中,涌现了众多的名家和后继者,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有正反两个方面借鉴的为数不多的论著也闪烁着有志者不可抑制的热诚和探索精神。”①作为语言艺术的播音与主持,和其他艺术类型相比,由于投入的成本较少,训练的时间较短,收到的成效较快,而吸引了不少的中学生报考,一定意义上也是满足读大学愿望的终南捷径,而导致考生趋之若鹜,较好地体现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有教无类。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对这个专业在认识上出现了种种困惑,或知难而退而茫然无措,或心猿意马而首鼠两端,或借船出海而另有所谋,这种情况在每年招收新生逾千人的四川传媒学院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没必要更没可能将这么多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于是因材施教就是唯一合理的路径选择,这就需要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就“守正”而言,坚持“有教无类”,即对选择这个专业考进来的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地关怀、鼓励、引导和支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过程中“一个也不能少”;就“创新”而言,做到“因材施教”,面对广阔的有声语言应用领域,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尊重自我的兴趣爱好,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恰当而合理、理性而明智的选择,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手段。

一专多能的人才观念:播报主持与采编摄制相结合

受前苏联高等教育就是专业教育的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上个世纪中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及至今天,专业教育依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激增、国家不包分配而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本科阶段究竟是培养专门人才,还是提高综合素质,一度成为教育界和社会上议论的热点和实践的难点。的确,在应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维护大学教育宗旨上,是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让那些技能特征不太鲜明的人文学科和艺术专业陷入了纠结。

这一困惑到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成了“一专”与“多能”的纠结。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可以看出其中的困惑,1963年开办时,这个专业是隶属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的,1980年始成立播音系,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家张颂教授长期致力于建立“中国播音学”,其目的就是取得学科的合法性身份;2011年艺术学升格并独立成为门类学科,播音主持艺术学为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这个专业除了在艺术传媒类大学设置为独立的院系外,在很多综合大学归属在文学院或新闻学院、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等,可见兴办这个专业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当然也为这个专业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李洪岩教授指出:“‘一专多能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长期秉承的理念,这对突出人才的专业性和强化人才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说,目前的专业教学对于‘一专的理念贯彻得比较到位,各个院校的拳头品牌就是这一理念的现实体现。不过,相较而言,‘多能的培养则尚在尝试和起步阶段,特别是广播电视一线节目多样化的发展现状和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矛盾长期存在,这更将落实‘多能理念提上了议事日程。”②

有声语言的专业理念:服务媒体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如何理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有声语言”的概念?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是这样解释的:“‘有声语言不仅包括了口头语言,也包括了文字书写的‘音声化。‘有声语言既可以从文字语言转化而来,也可以从内部语言外化而来;既可以表现书面语的色彩,也可以表现口语的色彩。”③由于这个专业横跨文学、新闻学和艺术学等领域,因此,播音与主持的“有声语言”不仅仅是播报的“说话”和主持的“串话”,大大超越了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讲述”、外景主持和现场主持的“讲话”。播音与主持专业所指涉的“有声语言”是依托日常的有声语言又超越它的,是借鉴文艺的有声语言又拓展它的,具有艺术意味的“有声语言”。这个专业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而不是“播音与主持”。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它的艺术含义?一是在字正腔圆基础上声情并茂的语音艺术,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做机械的“传声筒”,而要传递出文稿背后的神韵,所谓“用心吐字,用爱归音”。二是在轻重缓急基础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张颂教授为此出版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朗读学》和《朗读美学》。三是在准确流畅基础上锦上添花的主持艺术,这是以语言艺术为载体的,融合了表演、服装、灯光、化妆,以及灵活应变的思维、优雅得体的风度和神韵风采的气质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在对“播音与主持”和“播音与主持艺术” “有声语言”和“有声语言艺术”等专业概念进行认真而仔细的辨析和梳理后发现,我们以前的专业建设理念存在较大的偏差和严重的滞后。由于整个社会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服务对象的理解上,比较习惯的是为国家、省级、地市和县区四级广播电视机构培养播音员和主持人,至少也是在传媒机构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当大量学生不断涌入这个专业,当多数毕业生不能在这个行业就业,我们还能画地为牢而固步自封吗?针对播音主持“艺考热”的不断升温,结合媒体转型“全能型”的人才需求,加上文化发展“新时代”的迅猛势头,我们重新厘定了有声语言艺术的专业内涵和语言形象创造的专业外延,即围绕“有声语言+”来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这个专业已由创办初期为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专业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到现在涵扩到有声语言艺术运用的多个领域和众多行业,如广电新闻、网络主持、语言教学、文学演播、舞台艺术、社交礼仪、场馆解说和服务引导等。围绕“语言‘转化能力的培养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实现“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增强文本语言和内部语言的转化能力,更好地实现各类节目的创作意图。”④由此可见,服务媒体与服务社会的相结合,应该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的正确而合理的选择思路。

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夯实底蕴与重视实践相结合

在任何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问题上,一定的教育理念决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面对“互联网+”的传媒多样化的时代,置身“应用性+”的高教大改革的现实,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必定对应的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早在1952年12月2日,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就对“播音员的学习提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二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播职工节目的要下工厂,播学生节目的要去学校,与有关听众多联系,使播音员了解群众的生产、学习、生活和思想感情,以使播音员掌握稿件的精神,不是关在播音室里念稿子(当时很多广播电台的节目是相对固定播音员播出)。三是加强业务学习包括练声,录音研究,话剧观摩、电影,排练广播剧或开朗诵会等多种方式。”⑤由此可见,在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初创期,我们的前辈是十分重视基础学习和实践锻炼的。

之所以倡导与时俱进的在教学方式,是因为以下四个原因决定的。一是专业的特殊性质。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其他传媒专业相比有着自己明显的特殊性。对于从业者而言,它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需强化政治观念,提高政策水平;它有着强烈的新闻属性,需强化新闻意识,增强传播技能;它有着浓郁的艺术情调,就要强化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养。二是传媒的飞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传媒的飞速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由实力雄厚的纸质媒体到风光无限的电视媒体再到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再因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形成的移动媒体、融合媒体和自媒体等异军突起,为学播音与主持的从业者提供的舞台由广播到电视再到网络。三是文化的日益繁荣。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时代的来临,有声语言及有声语言艺术,正在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它的应用领域早就突破了传媒而进入到了语言教学、舞台表演、社交礼仪、婚庆主持、场馆解说和服务引导等,可以说凡是有有声语言应用的地方都需要有声语言艺术的呈现。四是学生的多元发展。这么多的考生涌入这个专业,很多人并不是奔着万众瞩目的“金话筒”而来的,他们也知道这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于是就有了当记者、做老师、开公司和考公务员和研究生等明智而现实的选择。

一方面是播音主持专业岗位就业竞争的白热化,对从业者从外在形貌到内在素质的要求日益苛刻;另一方面是学生择业途径的多元化而促使就业领域的多样化。我们就要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方式,在夯实底蕴与重视实践相结合的总的原则下,除了大家熟悉的发声基础、语音基础、播音基础和专业实践外,还要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正确处理知识与文化的关系。“‘知识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知识可以理解为获得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俗话说的‘知道了;吸收文化可以理解为转化精神财富的过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明白了和‘做到了……教育不能僅仅进行专业培养,更要注重人格塑造”。⑥其次,在专业结构上恰当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论是应用性也好,还是复合型也罢,要想走得远飞得高,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理论素养不可或缺,我们应加强传播学、文艺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理论的教学。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协调基础与模块的关系。张颂教授创立的中国播音学,就分为广播播音主持和电视播音主持两个大的专业方向,其下又各自有新闻、评论、通讯、文艺的播音和新闻、社教、文艺、体育和广告等的播音主持解说。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兴起而出现的传媒格局的大变动,播报形态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置身于新时代出现的文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美好生活正成为全体人民的期待。格外受到广大青年学子追捧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守正创新的教育思想上,在一专多能的人才观念上,在有声语言的专业理念上,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上,都面临一次全新挑战,当然更是发展的机遇。(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课题代号:CJF18046。)(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建始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张 颂:《情声和谐启蒙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②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播音主持艺术(9)》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2页。

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④金重建:《播音主持艺术导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

⑤张 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