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语感的内涵、生成机制及其培养

2019-05-13程晋燕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语感内涵

程晋燕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与形式的错位、感受与理解的错位等一系列错位现象,都是由于我们对语感的性质、功能以及如何培养等缺乏一定认识的结果,基于种种现象的层出不穷,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改革。新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培养语感”列入教学目标,这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把培养语感规定为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并且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本文将重点分析语感的内涵、生成机制及如何培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语感;内涵;生成机制

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界才逐步兴起语感研究热潮,一些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才致力于这一荒原的开发,语感培养对于学生形成基本语文素养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也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现实应用意义。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开展语文教学首先要进行创新课堂教学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内涵。为此我对语感及语感教学进行研究,目的一是为了让更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语感和语感教学;二是为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寻找一条可行之道。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讨语感的定义以及语感的功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语感的定义

从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语感和语感教学一直受到语文教育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纵观起来,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

其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语感是对文字的灵敏度。

其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语感属于对语言的自觉判断,是一种心智技能。

其三,从哲学的角度来定义,如王尚文在专著《语感论》中指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是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其四,从美学的角度定义,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审美感知能力。

以上诸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分析、探讨语感,而上述四个范畴的划分亦非绝对。虽众说不一,但从研究发展的趋势来看,从现象的描述逐渐走向了对其内部心理机制地探索,一步一步接近了语感的本质。笔者综合各种观点,肤浅的认为语感属于直觉思维进行言语活动的语文能力,是一种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综合体;是对语言文字理解、生成、监控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引导和帮助,逐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机制,拓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知识有效应用。

二、语感的功能

(一)理解功能

所谓理解功能,是指主体在听读过程中,不需要思维的参与,就能迅速地理解言语对象的字面意义,更能捕捉言语对象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生成功能

所谓生成功能,是指在某一语境中,言语主体能够自觉生成一整套遣词造句的模式,使人一说就顺,一写就通,形成一种整体把握的倾向。

(三)监控功能

所谓监控功能,是指语感能够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优和劣,以及语言文字在运用中的准确和偏差,同时对自己的言语在说出或写出时,发掘有不妥帖的地方,还会自我修正。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并不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探讨,教师予以帮助,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在语文实践、生活中获取生活经验、思想情感、语文知识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语感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语感。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和引导,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把眼前的身边的言语文字与已有的经验相结合,不断地活化直接经验或是间接经验。例如:学习《烟台的海》这篇文章,引领学生理解“扑”,教师便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视频,成群结队的雄狮霸气捕食时的情景。通过创设情境,將课堂与生活“链接”,生动的帮助学生体会到了冬天海的巨浪拍打堤岸的蔚为壮观和气势磅礴。所以教师应当有效应用新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才能够背诵,背诵才能够加强语言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吸收。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先进行熟读背诵,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相关探究表明,背诵能够增强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领悟文章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众多优秀的文章和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段阅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修辞方法以及写作技巧,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与背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背诵与阅读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学生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点,增强综合素养。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并逐渐培养起来的。一方面,教师要以现有的教材为例子,一边传授必要的词语知识、构段知识、文体知识、表达知识等,一边在阅读的情境中带领学生揣摩推敲、边析边悟,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写读后感等,努力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一项能力也是一项习惯,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效引导和帮助,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感学习热情。尽管语感的存在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发展机制也很难言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有语感,相信随着语感研究地不断深入,语感培养实践的日益丰富,传统的语感培养理论与实践精髓在现实的土壤中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呢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杜草甬,等.夏丐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116.

[3]伊道恩,李中立.论语感及语文教学对语感形成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8(8):45.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0.

[5]万明华.语感能力与语法教学[M].中国语文,1991(4).

[6]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7]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J].语文学习,1985(1).

[8]陈金明.现代图式理论与语感教学策略[J].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66.

[9]贾植芳,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1)[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60、459.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语感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挖掘习题的内涵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