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2016-12-16王岩郭凯

求知导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犯罪心理犯罪现场

王岩+郭凯

摘 要:当今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群体。大学生担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大学生刑事犯罪现场的犯罪心理生成机制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为遏制大学生犯罪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犯罪现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2]。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但是近年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还是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无视法律,走上犯罪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犯罪率略有上升,呈现低龄化趋势[3]。

为了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生成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找到解决之道,希望对大学生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大学刑事犯罪案例分析

本文搜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通过案例对其犯罪心理进行分析。

据北京市某晚报报道,北京某财经学院会计系的女大学生贾某演了一场绑架勒索戏,绑架了邻居家的小孩儿,原因竟然是为还清买手机欠下的债务,不惜铤而走险,打电话向对方勒索30万元赎金。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这与家庭溺爱和学校法律相关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据《湖南日报》日前报道,一个让全市居民心惊胆战,晚上不敢出门的“恶魔”最终落入法网。事情的真相揭开,原因竟然是一个大学生因与女朋友分手而导致心理扭曲,仇视女性,专门选在楼道里作案,先后对多名女子实施强奸。案件报道后,人们都为之惋惜。从这则报道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些人心理承受能力低,抗压能力差,当身处逆境的时候,情绪就会发生较大的波动,甚至导致心理扭曲,对所做的事情不计后果。

据《吉林日报》日前报道,吉林市某大学生田某,家庭条件较差,但为了在教师节为老师买礼物,不想向父母开口要钱的他在某一个深夜盗窃了一家便利店,随后被抓,自毁前程。

据《杭州日报》报道,某学院电子计算机系大四学生毕某,因克隆多人信用卡进行疯狂盗刷,最终被警方抓获。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某些大学生只想不劳而获,心术不正,爱慕虚荣,将所学知识用在了不当的地方,利用技术犯罪。

综上所述,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及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个别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些人普遍心理承受能力低,抗压能力差,当身处逆境的时候,情绪就会发生较大的波动,甚至导致心理扭曲,对所做的事情不计后果,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从上述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统计材料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具有多样化、突发性、凶残性、高智能化特征,大多为团伙作案。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诱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是促使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当前不良经济观可能改变大学生对金钱的观念。比如认为金钱可以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认为钱是万能的,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一切向钱看。这就导致一些大学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得报酬,而是总想不劳而获,享受金钱带来的乐趣。有些大学生依附父母,有些大学生就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从他人那里获取金钱,比如克隆他人信用卡。有个别大学生在金钱的诱惑下和盲目攀比的情况下,会丧失理智,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的生活。

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1)大学生身体生理发育速度比较快,而心理成熟度落后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理原因。因为大学生活动范围较大,空余时间较多,又脱离家长的管制,无形中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不良行为的机会,导致他们心理发生扭曲,在金钱的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

(2)大学生消极、妒忌心理与自我意识膨胀也是导致其出现犯罪行为的形成因素。有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没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反而有一些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也不想好好学,跟一些社会上不良分子在一起混,这就为犯罪心理形成做了铺垫。还有一些大学生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好,在任何方面,想办法对比自己好的人进行语言攻击或人身伤害。因为行为过激而犯罪。

自我意识很重要,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能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提高思考自身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思考中提高自制力和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放任自流。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很多因素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成因。其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大学生在犯罪前,内心通常都很纠结,因为对法律存有敬畏,还没有完全丧失良知。为了克服内心冲突,减轻犯罪感,往往给自己找借口,为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辩解。如“我这样做也是为了我自己,并没有错”。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本能表现。如“他打我,我就打他,甚至更狠”。

犯罪大学生明知做这件事是犯罪, 触犯法律,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决定做这件事。这就是确立了犯罪目的,进入到犯罪决意形成状态。大学生犯罪类型不同,形成犯罪决意时间的长短、计划的周密程度也是不同的。

三、大学生犯罪的决意形成状态

大学生犯罪的决意形成状态可以分为机遇犯的犯罪决意形成状态、冲动犯的犯罪决意形成状态和预谋犯的犯罪决意形成状态三种形态。

(1)机遇犯的犯罪决意形成状态。假设今天夜晚看到对方正好是一个人,而且周围没有人,这个机会正好对他实行报复。机遇犯的犯罪决意是临时起意的。因此,机遇犯的犯罪决意形成时间较短,没有完整周密的计划。

(2)冲动犯的犯罪决意形成状态。假设因为自己本身受到他人的语言攻击或是人身伤害,当有外界刺激时,会导致情绪难以控制,而骤然产生过激行为。其特征是犯罪决意形成前,犯罪大学生的意识范围狭窄,也没想到自己会做一些过激行为,进而触犯法律。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犯罪的时机和方式。

(3)预谋犯的犯罪决意形成状态。假设某罪犯对超市进行偷窃前预先对时间做好了安排,准备了工具,找了合伙人帮助自己。经过思考、准备、计划等步骤来实施犯罪,这就是预谋犯的犯罪决意,它经过长时间选择时机,再确定方法而形成犯罪。

四、犯罪大学生在刑事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探求

犯罪大学生在刑事现场常常会出现心理失衡现象,比如产生恐惧、紧张、亢奋、惊慌等不良情绪。也就是说犯罪大学生在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及变态心理时,这种心理是建立在对他人造成伤害和危及社会安全基础上的。这种行为一定会承担刑事责任,也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程度都是相同的,由于环境及条件或者犯罪事实不同,其心理特点也存在差异。

影响失衡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犯罪大学生在刑事犯罪现场中的心理稳定性存在差异,是因为犯罪大学生个体的犯罪经历不一样。有些大学生因为是初次犯罪往往会显得很紧张、恐惧、惊慌。而经常触犯刑事法律的大学生在犯罪过程中,心理相对稳定,甚至有的大学生在犯罪过程中还会显示出兴奋、亢奋情绪状态,即那种必须通过犯罪才能感受到快意的变态心理状态。

从物质准备方面而言,犯罪的准备越充分,计划越周密,其犯罪时心理就会越稳定。从犯罪的组织性来看,结伙犯罪可使犯罪大学生产生刑事责任减轻的侥幸心理,如认为多人一起犯罪,可相互壮胆,有安全感。所以通常来说,共同犯罪中,犯罪大学生的恐惧感、紧张感较单独犯罪时要弱得多。

大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特殊群体,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后备力量。可是这样一支具有高文化水平、高素质、高智商的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却出现了不该发生的犯罪现象。

尽管犯罪的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队伍中只是少数,与整个社会比较,它的犯罪率也是很低的。但是,这个不谐和的现象已然引起社会心理的不安与震荡。它是现在甚至是将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近年来的犯罪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犯罪案件逐年增多,且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这种犯罪现象应当也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防范和处理大学生犯罪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调动社会的力量,制止大学生犯罪,加强管理与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可通过加强教育针对性、内外结合、综合治理等途径,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

本文对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遏制大学生犯罪提出一些建议,以期降低大学生犯罪率。本文从案例分析入手,列举了大学生犯罪现场的几种心理状态及大学生犯罪的各种诱因,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脊梁;但大学时期是人生从未成年到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知识技能积累的黄金时期,所以社会各界,特别是家庭和学校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泥潭,远离犯罪道路。

五、结语

大学生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当今教育的缺失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出了问题。社会各界应该逐步完善大学生的受教育内容,改善大学生身处的不良环境,为大学生树立真实可靠的道德榜样,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降低大学生犯罪率。

本文对大学生刑事犯罪现场犯罪大学生的心理生成机制进行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给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的资料,从而帮助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康树华.大学生犯罪的智能性与大学法制教育的改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3):39-40.

[2]盛跃明,毕 霞,刘 江,等.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预防——对江苏省65名在监大学生罪犯调查的思考[J].社会,2004(1):61-63.

[3]魏 丽,吕 娜,王金兰.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预防[J].河北法学,2005,23(7):154-157.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犯罪心理犯罪现场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刍议犯罪现场重建的价值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浅谈疑似命案现场勘查的体会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
论伪装犯罪现场的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