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多样化思维的路径探析

2019-05-04林小云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计算数学知识,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思维锻炼,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结合核心素养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化思维;度学习

作者简介:林小云,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数学教师。(福建  闽清  3508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114-02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熟悉并背诵教材内容,还包括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其能够逐步学会通过逻辑思维来整合知识,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从而促进个人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数学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从“数学三个世界”的理论角度来看,抽象逻辑、直观行动以及具体形象思维之间并非绝对的相互排斥,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共存。小学数学知识虽相对简单,但在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还应当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并主动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此促进学生多样化思维能力协同发展,帮助其深度学习、高效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样化思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

充分运用直观思维,将抽象化事务具体化。理解力主要指的是对某些事物的掌握能力,从数学角度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则需要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与内容,并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灵活运用,才能算得上完全掌握并且消化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年纪较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行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则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应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如利用数形结合实现具体—抽象的转变,让学生在具体的事物中学习抽象化思维,这样既能降低理解难度,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内容时,虽然教材已经采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分析知识,但学生仍然很难理解这部分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通过讲解PPT让学生掌握将除法的商转变为分数形式,那么学生也只会简单、机械地信息记忆,未必完全理解内容,更不要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时候,可以通过“分饼”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前面这四位同学想要共同分吃一个蛋糕,而且每个人分到的大小一样,那么每个人得到的是(  )/(  )的蛋糕呢?如果将3个蛋糕平均分给4位同学,那么每人得到的又是(  )/(  )的蛋糕呢?通过这样生活化的、简单的分蛋糕例子,学生对分数、除法必定会有进一步的理解。由此可见,直观思维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与消化的难度,甚至会激发其进一步思考与探究的欲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类比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同单元的知识点都是密切联系的,如上文提到的分数与除法之间存在一定聯系,这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进行回顾复习与分析,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学生难以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关联,构建健全而完善的知识网络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多样化思维的建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点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尽快搭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实现对所有知识点的融合理解。

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涉及与异分母运算有关的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复述一遍给学生听,则学生只能简单地理解异分母运算,而不懂得为何采取此种运算方式,学习缺乏深入性,学习效果自然也不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类比思维纳入课堂教学中。如以图形为类比对象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找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具体算法,这样直观而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为其深入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简单的画图教学显然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仔细回忆小数加减、整数加减的具体算法,通过回顾、融合新旧知识的方式让其意识到只有相同数位、小数点对齐与通分本质一样,都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直接进行加减,以提高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深度理解能力。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其数学素养。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比较喜欢建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通过问题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与热情。由此,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设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其能不断进行思考以探究,从而提高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关的内容时,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了四边形的周长求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一张白纸的长与宽分别为15cm、10cm,我们现在打算从这张白纸中剪出一个周长最长的正方形,那么这张白纸剩余部分的长与宽分别为多少?”学生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立刻就知道剪出的正方形边长为10cm,那么剩余部分的长与宽很容易就求出来了,此种思考问题的模式较为常规,且容易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时候陷入僵化的状态,不懂得从其他角度继续进行思考。教师想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可以继续提问:“你们还可以想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学生们顿时沉默下来,但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剩余的长方形周长与原来长方形周长相比,短的部分正好为宽×2”,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长方形的宽,再从这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们知道剩余部分的长与宽分别为多少吗?”虽然教师进行追问的问题有些难,但是学生仍然可以从以往的学习经验、解题经验中获得思考,并尽快解决问题:“从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正方形以后,原来长方形的宽变成了长,只需将原来长方形的宽与剩余长方形的宽进行相加,就能得到原长方形的长,剩余长方形的周长自然也能轻易求出。”值得注意的是,这道例题的难度有些大,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相信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可以由“异”推进,即从学生之前从未设想过的角度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与内容,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将学习、探究思路引向更深的地方,最终实现理解能力由“质变”到“量变”的推进。

总而言之,要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要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材知识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身上的学习潜力,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尽快习得、消化新知识,并搭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主动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深度学习、深度理解,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英.思维可视化: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江西教育.2017,(35).

[2] 魏小玲.深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性追求[J].基础教育研究.2016,(18).

[3] 蔡晓燕.追求“有深度”的数学教学[J].内蒙古教育. 2016,(36).

[4]全国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与数学思维下的未来课堂”教学研讨峰会[J].小学数学教师.2015,(4).

责任编辑   张庆晓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