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细节描写的指导初探

2019-05-04范丙军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呈现方式细节描写写作教学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中,学生理应对细节描写有进一步的更为全面的认识。细节描写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而应在需要细节的时候进行细节描写,从而让其真正为表情达意服务;细节要来源于真实的观察,体现个性化的特点,而不宜生硬借鉴;细节的呈现,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提炼,然后选择最适宜的语言表达,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细节描写;呈现方式

作者简介:范丙军,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江苏  江阴  214401)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015-03

高中生在记叙类文章(包括虚构性作品)的写作中,对细节描写是如何认识的呢?细节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怎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写好细节?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阅读了部分和“细节描写”相关的论文,发现谈论的基本是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以及训练技巧,而且这些论文大多是研究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细节描写,相对来说,对高中写作中细节描写的指导偏少。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细节:“有”比“无”好

我们知道,细节要服从于整体表达,不能为了细节而写细节。而事实上,有不少学生对细节近乎“偏执”: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加上“细节”。所以,教师在强调细节描写重要性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节不一定是时时处处需要的,更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比如,辛弃疾的词《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笔者请学生改写这首词,说明可以适当加入细节描写。有学生如此写道:

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都争先恐后地赶过来,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巴,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老天爷保佑,今年可算风调雨顺,收成一定错不了啦。我们大家应该不会再像去年那样,整天眉毛皱成个疙瘩了,也不用再愁无米下锅了。你可不知道,去年啊,大伙的锅上都常常积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呢。”我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尤其是一位老大娘核桃般的脸上堆满了菊花似的笑,不禁真心替他们高兴!此时,树枝上的鸟儿也欢快地歌唱着,像是分享大家的快乐,又像是在劝我一定要多喝几杯!桃树的嫩枝上已经绽出娇艳的花朵,十分惹人喜爱。

笔者让学生对原词和改写后的文字进行比较分析,要求不论字数的多少,也不谈体裁的不同,仅就表达效果而言。学生经过讨论后,形成如下共识:①改写的文字中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相比原词更有画面感和镜头感。这是细节的基本功能,也是我们最关注的细节描写的价值,学生们在平常的阅读中接触得也最多。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买橘子是怎么到铁道边,怎么下的,怎么上的,手脚身子是怎么动的……这些细节通过作者带有情感的笔触细细地写出来,读者读到这里,眼前就会出现相应的画面,如此,文字自然就充满了感染力。②增加的语言描写细腻生动,符合人物(山村父老乡亲)的身份、口吻。③一切手法,包括细节描写,都应该为了作者“表情达意”服务。这段文字主要是想表达山村父老乡亲盼望丰收的愉快心情及花鸟迎春的怡人景色。从这个角度看,显然文段中的有些细节描写与作者想表达的“情”“意”无关,甚至和整体的基调都不够和谐。比如,写老大娘“核桃般的臉”“菊花似的笑”,读后不禁令人怀疑:为何要这样写?一般来说,在描 写神态容貌时用这样的字眼似乎带有一些贬义的感情色彩。④总之,原词没有细节,纯用白描。改写的文段增加了细节,但有的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累赘”,起到了“负面作用”。可见,对于细节,应该是在需要细节的地方才加以适当运用。

确实,辛弃疾的词写当春好雨,收成有望。写词人喜听父老之“言”,喜见父老“解颦”。下片写景,采用“以情观景”之法:啼鸟歌喉婉转,好似劝客开怀畅饮;小桃初展笑靥,正是撩人情思。关键是,写人纯用白描,绘景也不追求细致入微,可以说并不追求所谓的“细节”,但却自然流露出词人的由衷欣喜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起到了以“无”胜“有”的作用。而学生基于原词添加了个人想象出来的一些细节,有的合适,有的欠妥。总的来说,有些细节的添加使语言表达显得太“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减少了审美的韵味。固然,作为诗词,因其文体特点受诸多限制,不可能展开来细细描写。但即使是散文等体裁,也绝不是每个细节描写都是必需的,有时确实需要作者“割爱”,删去反而更好。其实,不以细节取胜的文章太多太多,学生接触得也不少。教师要让学生辩证地认识“细节”,不要把“细节”形式化、机械化、绝对化。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可能会更好地鉴赏细节,并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二、细节:从哪里来

众所周知,细节来自于观察,也只有独特的观察,才会发现真实、新颖的细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细节库”。所谓真实,是说细节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能够精确而又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特征,即使有提炼加工,也要合情合理。一般来说,写什么细节比怎么写更重要。新颖的细节是要求细节的高度个性化。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细节也忌讳雷同。比如,描写人的外貌,有助于刻画每个人物的个性的细节才是好细节。如果写眼睛都是“炯炯有神”,写妈妈的手都是“布满老茧”“枯树皮一般”等陈词滥调,这些细节已经失真,自然也失去其应有的艺术力量。

可是,学生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更多地来自生硬的借鉴、模仿。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时,往往只是要求“要有细节描写”,而不去问学生的细节从哪里来,结果学生为了完成“细节描写”这个任务,要么生搬硬套阅读中看到的,要么凭空去想象,结果自然不够理想。甚至,有学生写自己的母亲,其细节竟然还是“借用”别的文章。按说学生和母亲朝夕相处,获得的经验自然极其丰富,选取几个符合自己母亲的、带有明显个性化的细节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事实远不是这样,这再一次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描写绝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写作观念的问题。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关注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提升细节描写的水平。比如,几位学生作为志愿者去过一家敬老院,回来后一位女生写下这样的片断:

未抵门口,旁边的狗舍里传来阵阵狂吠声。大大小小十几只狗,都锁在笼子里。这些狗有的狂躁,左冲右撞。有的无奈,耷拉着脑袋。再往里走,两边零星地散落着几条长椅。一路上,遇到不少老人,大多是呆呆的、木讷的。偶尔也有几个想和我们搭话,终因我们听不懂方言而苦笑着离开。敬老院里一片较大的空地上,坐着一排老人。他们的表情有些木然,又明显带着期待。接过我们手中的礼物后,他们脸上的笑容又似初升的太阳般绽开。那种笑容既单纯,又满足。临近出门,我又看见了那个坐轮椅的老人,他呆呆地坐着,愣愣地看着我们进来又出去,眼神中只剩下迷茫。他,迷茫的,或许是他那许久未见的子女的身影和问候吧。

这个片断完全是小作者基于现场的观察和感受而写的,带有明显的“我”的色彩。正是有了真实的观察才带来真实的感受,也才有了相应的自然的细节描写。比如,写“狗”,也带有“人”的影子。写环境,真正做到了显示人的处境、衬托人的心情。写有的老人“呆”“痴”“迷茫”等,都是自己亲眼所见。这些都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出自学生自己的观察与真切感受。可能学生的认识与事实并不完全符合,但确实是她的眼睛看到的、她的内心感悟的。总之,用眼细细观察,用心深深体悟,才能找到并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细节。

三、细节:怎么呈现

有了细节,怎么呈现出来?为什么有人三笔两笔,就是精彩的细节;有人细则细矣,效果却不佳?首先,细节描写需要提炼。提炼,就是要从众多的细节中尽力找出最富有特征、最有张力的那个部分。提炼得当的细节有时候看起来再平常不过,却能感人至深,而且愈是回味,愈是醇厚。归有光的经典散文《项脊轩志》中写母亲说的话:儿寒乎?欲食乎?这两个句子多么平实,甚至平淡!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经过提炼。所以,就是这样普通的句子却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是啊,母亲对婴幼儿的关怀,首先想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就是关心其“冷热”与“饥饱”吗?如果离开了这份平凡与平淡,反而违背了生活常识。所以,提炼绝不是为了追求“高大上”,而首先是求“真”。当然,有时候可能会艺术化一点,比如小说中的有些细节描写,但也决不可违背艺术真实。胡适先生的小说《差不多先生传》中,主人公的语录便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其中的一个细节更是引人深思:“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作者如此耐心地完成这个细节,是把“差不多”的心态用夸张的方式放大、再放大。可以想见,在临终的时候尚且如此“坚守”着“差不多”的心态,其他时候就更不用说了。这个细节在这里自然只属于“差不多先生”“这一人”,但读者自然会由此而联想到“这一类”。“差不多”作为一种普遍的心态岂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警醒?!一些经典的细节,无不是经过作者的提炼成为标志性的、内涵极其丰富的“符号”。

提炼细节一定要符合合理性的原则,而细节的合理性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下面是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的片段:

只见母亲拉开车门,径直冲到了大巴司机的车门口,威猛地敲着车窗,那人车窗紧闭,只听得母亲大吼:“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我们家孩子急着去高考,要是迟到了你负得起责任么……”

到绿灯亮起,母亲才肯作罢回到了车上。远远望去,我依稀地看到,那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待人柔善的女人,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

作者写的母亲真实而细腻,关键是契合了当时的情境。高考,对于一个考生、一个母亲、一个家庭来说,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正因为如此,平日“柔善”的母亲,此刻变得“威猛”,敢于“出口”、敢于“出手”。这些细节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殊情境下母亲对我的“忧与爱”。此处的细节体现的是“高考路上”这一特殊情境下母亲与平时的巨大反差,自然有其合理性。更多时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细节一定要和人物达成内在一致。

再看一个例子,梅子涵的小说《课堂》里写一位即将小学毕业的中队长,最后一天一个人来打扫教室。此时作者这样写道:“教室里真静,静得就像……就像什么呢?喔,就像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一样。”这个细节从比喻来说,违反了同类不比、同义不比的规则。所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個比喻句,只是一种感觉的类比。但这样的细节值得细细咀嚼、品味:一位小学生即将毕业,此时在他的记忆中唤醒的是第一天上学的感觉,静静的、纯纯的、神圣的……写的是空间(教室),弥漫的是情感。而且符合一个小学生当时的心态、感受。如果写成“教室里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听得到”这样的陈词滥调,其效果可想而知。

除了提炼,对于描写细节,首要的恐怕还是遣词造句。福楼拜曾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这强调的倒不是“描写”只有一个名词或动词,而是说要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最佳效果肯定只有一个词最理想。找到它,便会成就精彩的细节。

总之,学生在高中之前已经对“细节描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阶段对“细节描写”应该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观照。教师要从细节的功能、价值、积累、写作策略等方面引领学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不是依然停留在原先的认知上。

参考文献:

[1] 杨国高.记叙文写作不能缺少细节描写[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5).

[2] 徐思源.学一学“放大的艺术”——谈记叙文的细节描写[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2,(7).

[3] 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 北大讲座精华集(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呈现方式细节描写写作教学
人教版与北师大版中黄金分割内容呈现方式研究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其呈现方式研究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