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的建构

2019-05-04洪灿煌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达校本课程阅读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得语文者得高考,而阅读又在语文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项目实施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以及基本内容和特色课程建设两个维度,着力探究多元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的建构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表达;校本课程;多元视角

作者简介:洪灿煌,福建省南安市延平中学教师。(福建  南安  36234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044-02

新高考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层级显著提高,但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方面,与阅读能力息息相关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就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表达”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表达能力的弱化又严重影响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项目实施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以及基本内容和特色课程两个维度,着力探究多元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的建构模式。

一、建构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的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实施国民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脚手架,它是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交际性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锻炼和培養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但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阅读与表达的认识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阅读教学拔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写作、口语交际、审美表达严重缺乏。尤其在全民阅读的氛围中,各种各样的阅读教学形式层出不穷,如“整体阅读”“海量阅读”等。但在重阅读教学输入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表达输出却相形见绌,造成高中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表达”的现象长期存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文本内容的解读,而缺乏文本表达方式的解构与实践,导致学生表达能力的弱化日趋明显。另一种是刻意形式化地强调表达,与阅读脱轨。如有的学校特意开发写作、演讲或戏剧校本课程,加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貌似开辟了新路径,但实质上容易割裂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导致表达能力训练低效甚至无效。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多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体系,既要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抒发情感,表达审美诉求,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汲取语感和素材,为提高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二、多元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校本项目实施和课程设置

在基于多元视角的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阅读教学为基点,以读、写、讲、演、画、行等多元为翼,“一点六翼”相互融通,紧密结合,整体开发和设计多元阅读与表达的校本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具体设置、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划和论证。

1. 课程目标方面。我们把多元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定位为:通过主题式阅读教学,全方位多层面地满足学生读、写、讲、演、画、行等多元立体的表达诉求,研发与各年级相对应的阅读课程,多层面、多角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 课程结构设置方面。我们把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定义为“三层三面六翼”架构。“三层”即基础层阅读课程、拓展层阅读课程、拔高层阅读课程;“三面”即基础层阅读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拓展层阅读课程要面向不同年级的专项能力拓展学生,拔高层阅读课程要面向综合实践表达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六翼”即“读、写、讲、演、画、行”六个表达门类。

3. 课程的具体设置,包括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主题式课程。基础类课程着眼于学生基本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式上我们开设了阅读课、朗读课、人文素养课,这类课程我们严格按照课标来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既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创新性能力培养。拓展类课程侧重点放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潜能,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上,这类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开放性比较强。主题式课程是阅读与表达最具核心特色的课程,这类课程既不能偏离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分类整合,建立多元开放性的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体系,让各年级学生都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真正感受阅读与表达完美结合的妙趣。

三、多元视角下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建设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要努力创办有温度、有责任感、使命感、书写健康生命的教育。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从项目实施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以及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阅读与表达课程训练活动,多层面、多角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 以教材为基点解读篇章结构,实现个性化表达。我们通过解读教材文本的篇章结构,从文辞、文句、文段、文章四个层面,多维活用文辞,使语言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模仿借鉴文句应用,让言语意趣相投,相应成长;通过迁移文段,让学生言语于情于理,理趣相融;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脉络,使学生言语错落有致。

2. 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完整化表达。高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化编排,在领会和把握编者的设计意图时,从主题整体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前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路径,也可以让教师紧紧围绕学情目标,使课堂有针对性,从而渐进有序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主题化的写作特色和要求,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和迁移表达,从而提高其多元表达能力。

3. 疏通学生主体情怀,促进情感表达。朗诵中读者常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打通与文本作者书写间的情感屏障。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地诵读,逐步领悟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生活境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展现,有效促进和融合学生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体验。

4. 借助绘本审美,促进学生美的表达。把精致优美的绘画艺术与精简生动的语言相结合,这是发挥绘本独特魅力服务语文跨学科整合的时尚文学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感悟,把语文素养与绘本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审美表达能力。

5. 搭建戏剧表演平台,融入角色体验。角色的扮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在情景戏剧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对教材或其他文本的重新戏剧化解构,让学生在戏剧舞台中进行角色扮演,这时的舞台效果不管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的表达,都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中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是学生二次元思想的结晶过程,学生在文本和舞台戏剧表演中理解与表达双向共生,理解和创造越充分,表达能力就越顺畅,感染力也就越强。

6. 打通语文学科的研学通道,实现多元表达。根据高中语文教材主题化设置阅读主题,并制订各个年级的“行走阅读”主题研学活动,根据高中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打通语文学科的研学通道,促进学生多元表达能力的提升。比如,先了解行走的目的地,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或开设集体讲座、观看电影等对研学实践产生大致了解,然后通过到目的地进行实地考查,进行切实的体验和感受。在生活实践研学中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扮演导游和演说家的角色,教师全程陪伴,这种基于学生阅读兴趣和生活中的实际阅读问题进行的课程建设,促使学生和老师形成互助协作的阅读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体验中促进学生的多元化表达,有利于引导学生把阅读由书本的知识、能力层级自觉转化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应该基于多元视角探索阅读与表达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有效模式,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多层面、多角度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表达校本课程阅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