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演唱研究

2019-04-26覃俐婷陈翰戎

艺术评鉴 2019年4期
关键词:演唱唱腔

覃俐婷 陈翰戎

摘要: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集巫、道、佛于一体,极具当地少数民族区域特色,它不仅反映了湘西苗族人民对待生老病死的态度,也体现了对于生命的思考。其演唱部分将湘西苗族民歌的特色唱腔与道、佛宗教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的苗族风韵的丧葬民俗音乐。

关键词: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   演唱   唱腔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32-02

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以丧葬仪式作为载体蕴含着历史、宗教、艺术等多种民族文化,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而苗族作为一个历经迁徙的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各地区丧葬文化也随时代变迁与道教、佛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本文以丧葬民俗音乐的演唱为切入点,通过对古丈县坪坝乡的实地考察,探索当今苗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的变迁。

一、丧葬流派

以道教为主的佛、道、巫综合的丧葬仪式是现今整个湘西丧葬文化发展的现状。据古丈县古阳镇当地有名的道师陈章云师傅叙述,古丈县城大致由陈、田、杜、龙四大家分管各区域的丧葬事宜,而各乡镇虽借鉴了佛、道两教的做法,但因民族习俗各乡镇的仪式内容以及仪式音乐都有不同之处,“苗子”①有“苗子”的做法。

坪坝乡作为古丈县以苗族为主的乡镇,其丧葬仪式似乎已经被佛道两派取而代之。坪坝乡共辖12个村,其中溪口、上窝啦、张家、亚家、大寨、窝米、窝瓢、旦武、对冲为道教;板栗、叭喇、曹家为佛教。

二、丧葬仪式内容

(一)苗族法师

在过去,坪坝当地人们称作法事的法师为“tia guai”(意为“做鬼的”),而现在称为“师傅”或者“先生”,并且只有掌坛的法师能被这样称呼。一般的丧葬仪式包括师傅在内共需6人,其余5人1人打鼓、1人打锣、2人打钹、1人唢呐,根据主人家要求可增减人数,一般是增加唢呐人数或者减少打击乐人数,一人负责锣鼓两件乐器。

(二)丧葬仪式内容

丧葬程序依据主人家要求或者是死者的年龄而定,若主人家要求仪式严谨,则需要师傅念经,仪式期间需斋戒、经常洗手。而根据死者年龄共划分三种,并且通过灵堂牌位的颜色不同来区分,其中,红色表示逝者为高寿老人;绿色表示逝者年龄小于60岁;黄色表示逝者为三界以外的出家人。若亡人年轻,则省略仪式;若死者生前有特殊的生活习惯,比如死者生前一年中有几天是不能吃荤菜的,要多做一堂法事,并且做这堂法事用来祭拜的东西只能是豆腐和糍粑。

坪坝乡丧葬仪式分为文教和武教,若逝者为道师、做丧葬的师傅或是“仙娘”②,则用武教做法,其余均为文教,这两种做法在师傅的穿着和仪式内容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丧葬民俗音乐

(一)演唱形式

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演唱形式有以主事“师傅”为主的单声部演唱,与负责打击乐人员的单声部齐唱以及支声式复调二声部性质的人声帮腔,加之经文念白,丰富的演唱形式使丧葬民俗音乐更加多元化。

(二)丧葬民俗音乐特点

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为传统民族五声调式,以宫调式和徵调式居多,曲式结构以单句体或双句体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音乐由人声、唢呐伴奏和打击乐三部组成,其中仪式的人声部分又分为仪式中的唱段和亡人子女的哭丧。“师傅”的演唱主要集中在开路、解罪、打绕堂和散花,并以曲牌或唱词区分例如开路仪式中有《金字经》《大请神》《浪淘沙》等曲牌。唢呐多为调、D调;高音唢呐,唱段中人声部分的旋律与唢呐一致,音调可根据主事“师傅”的具体情况通过唢呐进行调整。而打击乐一般由1鼓、1锣、2钹组成,主要分为合奏和伴奏两种形式。

在旋律上,唱段和唢呐的旋律以下行的级进为主,强调了丧葬仪式悲伤的情感色彩和肃穆的仪式氛围;有少量的四度、五度、八度跳进,而八度的大跳进通常出现在唱段第一乐句的两个相邻的小节,音程大跳演唱表达了亲人离世的悲痛与不舍;苗歌的基本结构通常由起腔—乐句—衬腔—乐句—尾腔(以下滑音为主)构成,而这一点在其丧葬音乐上也有所体现,如《解罪》唱段(谱例1);结合苗族唱腔,唱段旋律出现大量的倚音、波音以及下滑音,为仪式音乐抹上了湘西苗族的神秘色彩。

该唱段为徵调式、双句体,第1小节为起腔,2-4小节为第1乐句,第5小节为由“啊、唉”衬词构成的衬腔,6-9小节为第2乐句,第10小节为以下滑音结束的尾腔。整曲出現了大量的二度前倚音,极具苗歌风味。

由于苗族山区的文化水平因素,丧葬音乐的唱词在道、佛两家的经文上进行了改编,使其更通俗易懂。整个丧葬仪式音乐特征接近口语化,明显的吟诵风格。在节奏上,唱段的节奏相对平稳,所以二八和长时值的音符为主;而在唢呐独奏部分则出现了大量的附点、八十六以及部分四十六、附点四十六和三连音的节奏型,使整个丧葬仪式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三)丧葬民俗音乐的演唱特点

由于地形因素和语言因素,湘西地区民俗音乐多为原生态演唱风格。坪坝乡苗语为苗族东部方言,当地人又根据是否与“客话”③结合分为“深苗”和“浅苗”④。经考察,坪坝乡的丧葬仪式起初由巴岱用“深苗”演唱,而经济的发展和汉语言的传播打破了原本的语言生态环境,苗语的学习难度和苗族巫文化的复杂程度促使丧葬仪式中的主事法师的语言逐渐从“深苗”到“浅苗”再到西南官话,形式上也逐渐与道佛两教融合。但语言和仪式形式的改变并没有将苗族民俗音乐的演唱特点全部抹去,而是通过民族的智慧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民俗音乐。

1.平腔与高腔相结合

由于苗族“师傅”必须是男性,其丧葬音乐的演唱为真声唱法,采用了胸腔式呼吸、口腔共鸣,演唱者以气息冲击声带,音色结实且明亮。加之丧葬仪式文本内容繁多且主要有“师傅”完成,为了保证音乐演唱的完成度和完整度,整个丧葬仪式由唱、念构成,唱段部分平腔与高腔相结合,降低了演唱难度既体现了丧葬音乐的叙事性风格,又突出了苗族高腔的抒咏性。

2.装饰性润腔

润腔形成各民族音乐特色的关键之一。在湘西苗族民俗音乐中,润腔占据了重要地位。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中包含了大量的装饰性润腔,主要出现在唱段的首位以及衔接处,通常与衬词“啊”“唉”结合,分别起到铺垫、调节和平衡音乐结构、丰富旋律、提高音乐表现力的作用。如《解罪》唱段,在旋律上本为不规则的两句体,但是通过大量前倚音配合衬词构成的衔接式润腔,既平衡了音乐结构,又丰富了音乐旋律。

3.人声帮腔

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中的帮腔形式主要有全句帮、高唱低帮、低唱高帮,由“师傅”领唱,其余负责器乐的人员负责帮腔,形成“一唱众合”场面。主要出现在唱段的高潮部分、仪式情节转折处,也可根據主唱的声音状况进行帮腔。既起到增强情感表达推动的作用,也使达到了丰韵美听的效果。

四、结语

湘西苗族丧葬民俗音乐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虽然为了迎合时代发展,在形式上借鉴了道、佛两教的丧葬仪式表现形态,但也将当地苗族特色唱腔与先辈们千百年来留下的宝贵遗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衍生出了这独具苗族风韵的丧葬民俗音乐。

注释:

①苗子:古丈当地人对苗族人的统称。

②仙娘:当地会巫术,负责占卜、解结等的女性。

③客话:湘西地区方言,汉语西南官话。

④凤凰地区也称“生苗”和“熟苗”,“浅苗”或“生苗”夹杂西南官话,相对易懂。

参考文献:

[1]向燕.湘西苗族民歌的润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吴合显.苗族丧葬礼仪的变迁——以湖南省凤凰县山江苗族地区为例[J].民族论坛,2011,(24).

[3]叶亚军,王微.论贵州麻山苗族丧葬仪式[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4]候德忠,勾佳怡.苗族丧葬歌《焚巾曲》解读[J].安顺学院学报,2016,(02).

[5]龙胜阳,柏贵喜.湘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灵魂信仰与象征表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04).

猜你喜欢

演唱唱腔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声乐教学略见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