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教育探究

2019-03-23郭小丽

考试周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性教育

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应注重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实践出发,本文笔者总结了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几点认识。

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对语文课的工具性的确立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语文课确实是工具课。

稍加留意,便不难听到社会上有这样的叹息声音:唉!早知道现在用得着,读书时该学好语文!细细考查,才知有的是领导安排起草发言材料,不能按时交卷甚至交白卷;有的是要做生意却签不来合同……遇到这些情况,发出叹息声是可以理解的,谁让他们没有重视语文这一工具课的学习和掌握呢!长期以来,有的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都是考试的分数,学生、家庭、社会关心的是分数,考大学凭的也是分数,教学始终没有离开高考这根指挥棒,课堂教学机械、刻板、枯燥乏味,课堂成了讲坛,教师宣讲,学生接受,使得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信息的“收录机”。为了考出高分成绩,题海战术成了上上之策,语文课堂也成了训练课,学生苦不堪言,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失掉语文学习的兴趣。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使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并逐步掌握这门工具课,实施主体性教育便刻不容缓。主体性教育正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认知。它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要让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制作教学课件),在愉悦的心境和全身心的投入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主要抓课内和课外两个环节。

二、 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的模式,即:开放性预习→收缩性质疑→参与式讨论→启发式精讲→深层次反馈→针对性练习。具体操作办法视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课文灵活安排。

预习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第一步,带着问题预习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些方面,形成定势思维,导致思想僵化。开放性预习强调的是“八面开花”。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神游万仞”,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理解课文,暂时不能理解的,则把它们浓缩成实际的问题,向老师质疑。质疑的方面可能涉及比较广,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时,就要尽可能事先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全面,并给予准确满意的回答。对于争论的或比较重要的问题,在老师提出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中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表意见,求同存异。在通过预习、质疑和讨论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比较了解,老师再把需要掌握的或是学生争论较大的问题,作一个全面的介绍或评价,帮助学生加深對课文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再请学生提问,这时的提问自然比开始所提问题上了一个档次,教师适当启发点拨。待学生“偃旗息鼓”后教师反过来提一些学生未曾提到的问题,对于有创见的回答,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对于与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也不嘲笑、挖苦而是满腔热情,循循善诱,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这样经过学生主动热情的参与和反复质疑讨论,课文内容也就了然于心了。

三、 针对性练习和阅读是关键

针对性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也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一环。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同时针对课文内容,确定自己是否做练习或做多少练习,教师并不强求。练习的主要方式是将自己在课文中所学到的一些活的知识运用于练笔中,以提高同一体裁的文章的写作能力,面对死记的知识,除有些必须牢记的东西外,一般不作硬性规定。

抓住了课堂这个环节,是不是就可以忽视课外呢?课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而恰恰就是在课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往往可以取得在课堂上无法取得的大面积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而主体性教育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来越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社会是个大课堂,置身其中的学生随时都应睁开眼睛看,张着耳朵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教师利用有限条件。比如,利用录音机和班班通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音乐、范文等等。学生还可以听校园之声、电视等广播节目,听后要求学生把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听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或为复述,或为感受,或为心得……然后是写,主要是把听来的、说出的形诸笔端,写出的都是学生想说的,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文章绝非无病呻吟的文章所能比得上学生自办的《微笑》小刊,文章还不错。

阅读是一个薄弱环节,以前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已经讲读了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又请同学读,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读错字,读破句,疙疙瘩瘩,听来感觉好像是背着石板在剧场里看戏。其实,这就与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真正理解有关,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课外阅读要适当加以引导,否则太泛滥,教师可开列书目供学生参考,这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总之,高中的语文教育只有抓住了课内和课外两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中紧紧抓住对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才可能改变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积弱积贫的状况,使他们真正掌握这门工具课,培养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高中人才。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绥丽.创造性语文教学五个要点[J].新课程(综合版),2010(9).

[2]张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3]肖亚歌.有关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郭小丽,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