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儿童视角热”的冷思考

2019-03-16史杰王浩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学前教育

史杰  王浩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内出现了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热潮。在儿童视角研究繁荣发展的同时,需要教育界对其研究热潮背后的原因、研究的真实性和儿童视角的定义进行冷静思考,探明研究热潮背后的原因,总结、归纳我国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晰儿童视角的定义,澄清儿童视角的地位与视域取向。

关键词:儿童视角;视域融合;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65-04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热衷基于儿童视角进行研究,出现了一股儿童视角研究热潮。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例,将高级检索的主题词或者关键词设为“儿童视角”,文献分类目录里选取“学前教育”,检索到52篇与儿童视角有关的文章。将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2012年至2018年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发展迅猛且文章数量逐渐上涨,仅2017年一年内就有16篇。综述后发现,这些文章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为阐述儿童视角理论的文章,涉及儿童视角的内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类为基于儿童视角研究具体问题的文章,包括幼儿游戏、课程、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绘本阅读、幼小衔接、家园合作、活动评价、班级常规、艺术等。在儿童视角研究繁荣发展的同时,需要我们进行冷静思考。

一、儿童视角研究热潮背后的原因

我国儿童视角研究主要是受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范式转变的影响,而《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引起的对儿童权利的重视和“新童年社会学”对儿童能力的认可是推动研究范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一)对儿童权利的重视——《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

1989年联合国颁布了第一部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性约定——《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明确规定儿童具有生命权、自由表达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权利。至此,儿童权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其中,公约12条和13条规定:所有的成员国都应该给予那些有能力形成自己觀点的儿童以自由表达与自身有关事件的权利;儿童享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结社自由及和平集会自由的权利,并且有被告知各种信息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承认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完整的人,享有作为人在特定年龄段应有的权利。作为儿童的关注者,在对儿童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活动中是否保障了儿童的权利呢?从事儿童研究的人员对传统研究中儿童的权利发出了质疑声并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如詹金斯(Peter Jenkins)等人认为,儿童作为公民,作为研究中的一员,有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利,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1]格罗弗(Sonja Grover)强调儿童的观点具有合法性,主张与儿童有关的研究要倾听儿童的声音。[2]

(二)对儿童能力的认可——“新童年社会学”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阿利森·詹姆斯( Allison James) 和艾伦·普劳特(Alan Prout) 为代表人物的“新童年社会学”兴起,该学派反对传统“童年研究”将儿童与成人二元对立,认为儿童不是活在成人的影子下面,而是积极的社会行动者,是有能力的人。“儿童是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机体,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同时对成人社会做出贡献。”[3]凯利特(Mary Kellett)在“儿童是积极研究者”的研究中指出,儿童能以其特有的方式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交流沟通,而这些能力恰巧是参与研究应具有的特质。改变“儿童失语”现象的马赛克方法正是儿童能力的有效体现。马赛克方法由英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克拉克(A. Clark)命名,又称“镶嵌法”,意指此种方法非单一的形式,而是多种方法的混合,是一套旨在倾听幼儿对其周围世界看法的方法。[4]马赛克方法运用相机拍摄、化身导游、制作地图、筛选图片、魔法旅游等方式让幼儿参与研究并主导研究。研究者在认可儿童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儿童视角的研究,更深层次地认识了儿童。如克拉克(A. Clark)运用马赛克方法研究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中的权利、儿童视角下的游玩空间、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等。我国学者李霞采用此种方法研究童眸中的游戏世界,得出“儿童是游戏空间的建构者”的结论,并提出应给予儿童建构空间的权力和协商式的空间理念,重视空间的情感特质、边界及柔性等建议。[5]

二、我国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儿童视角最初进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者不禁眼前一亮,纷纷欣赏儿童视角的独特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有关儿童视角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但这些研究真实性如何?综观已有研究,发现我国关于儿童视角的文章存在以下问题:

(一)徒有虚名:仅以“儿童视角”冠名

我国百分之八十关于儿童视角的文章以“儿童视角的XX”“儿童视角下XX”“基于儿童视角的XX研究”“幼儿眼中的XX研究”“从儿童视角看XX”为题目。可是有些文章只是冠名了“儿童视角”,除了第一段出现“儿童的立场”“儿童视角”字眼外,全文的论述均看不到儿童的话语,听不到儿童的声音。这样的研究的结果不禁让人质疑:真的是儿童视角吗?儿童参与研究了吗?真的是儿童的声音吗?

(二)一知半解:将“儿童视角”等同于“儿童立场”

对“儿童视角”一知半解,不少研究将“儿童视角”等同于“儿童立场”,认为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所谓的“儿童视角”研究,对于“儿童视角”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系统的掌握。而对于儿童立场的真实性与否更是无从判定。名义上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代言,其实只是借儿童的口说成人的话。而所谓的儿童视角,实质上应该是研究者通过成人的口,以成人理解的语言方式系统地转述儿童的思想、观念和体验,进而反思成人既有的观念。如某项儿童视角下游戏的开发研究,只是简单地分析游戏的价值与适宜性就得出创新设计、整合资源等结论,完全没有儿童参与的痕迹,儿童的声音毫无体现,由儿童引发的、对既有实践的反思更是无处可寻。

(三)本末倒置:儿童的研究地位颠倒

儿童视角下,应注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应作为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是研究的主体。可是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仍将儿童看作研究对象或者被动的参与者,儿童应有的权利也未得到保障。儿童在研究中是被要求的群体——被要求绘画、被要求访谈、被要求……儿童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作为研究的参与者,儿童理应是自主参与研究的,对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应有知情权。而作为儿童视角研究中重要研究参与者的幼儿,他们对于研究者的项目又知情多少呢?他们是由衷地愿意接受访谈吗?

(四)非此即彼:儿童视角出现“二元对立”

有些研究者误以为儿童视角就是儿童与成人的对立,应该是纯粹的儿童的思想、观念与体验,不掺杂任何的成人观念。在这些研究中,成人只是毫无思想的搬运工,将实践中搜集到的资料原封不动地在文本中进行堆砌;虽听到了儿童的声音,但只是耳旁风式地听,对成人既有的观念和实践没有反思。如在某项关于“儿童视角下幼小衔接”的研究报告中,虽有展示幼儿话语的一手資料,但在只言片语的简要概括后得出的建议仍是成人既有的观念。

儿童视角不可随心用之,需要秉持一种严谨的心态,要深入了解儿童视角的深刻内涵、背景及其相关的特性,把握相关的研究方法。

三、明晰儿童视角的定义,澄清儿童视角的地位与视域取向

目前,关于“儿童视角”内涵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相关的理论还不成系统,一些实证研究者们对“儿童视角”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状态,研究结果的信效度令人质疑。因此,为促进儿童视角下实证研究的发展,需理论上明晰儿童视角的定义,澄清儿童视角的地位与视域取向。

(一)儿童视角的定义

1.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Childrens Perspectives),代表着儿童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经历、体验、认知和理解,儿童是自己世界的主体。[6]此定义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对生活的自我感知,尊重儿童对世界的特殊理解,主张从儿童本身出发,倾听儿童的声音,观察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的世界,注重儿童对事物的看法与体验。

陈晓红、李召存指出:“儿童视角强调在教育研究中凸显儿童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能发挥儿童优势的研究方法,使儿童参与研究项目,使儿童表达自己对其生活世界的体验、认知和理解。”该学者侧重于研究方法,客观看待儿童的能力,非一味地夸大,主张采用发挥幼儿优势的研究方法,最大化地获取幼儿的声音。[7]

黄力认为,儿童视角是对儿童的独特价值的认可,需要给予儿童自由表达的机会,站在儿童的立场,了解儿童的真实处境和生活体验,从儿童的角度了解儿童的看法,据此反思既有的教育观念和实践。[8]该学者突出强调最终目的,即儿童视角研究不仅需要提供机会让儿童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理解、感受,更应该珍视这些来自儿童的声音,反思成人的既有想法。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对“儿童视角”进行了定义。综合已有观点,本文认为“儿童视角”的定义应包含研究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三个元素,即儿童视角是基于对儿童主体地位的认可、儿童价值的肯定、儿童权利的尊重,通过让儿童发挥优势、参与研究来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达到反思成人既有观念和实践的目的。

2.儿童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成人的视角

“成人的视角”是纯粹地从成人的立场出发,看待、理解事物,关注点在于成人自身的感知与理解。相对应的,“儿童的视角”即是纯粹地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清空成人既有的思想观念,关注不同情景下的儿童对外界的感知与内在的思考。“儿童的视角是来自儿童‘由里及外的观点或立场表达。”[9]“里”即儿童对事物的内在感知与思考,是潜藏在心里内部的,是不易被发现的,是隐性的。“外”即儿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出来的想法,是外在可观察、可倾听到的,是外显的。简而言之,“儿童的视角”就是儿童将内在的感受与体验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行为。“儿童视角”虽和“儿童的视角”一样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想要探明儿童对事物的感知与理解,但是具体过程却与之相反。儿童视角是“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尝试‘由外及里地探究儿童”[10],是通过儿童外显的语言、行为探寻儿童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例如班级区域活动如何开展的问题,在“成人的视角”下,成人多是在“如何节省自己的时间,如何减少自身的工作量,如何使活动结果更吸引人”等意图之下设置活动的规则与环节,所有的一系列行为均是为满足成人自身的利益。在对应的“儿童的视角”下,儿童在区域活动中会想要更多的材料、会突然产生新的想法并表现出争抢材料、偏离主题等现象。儿童将自己内在的想法外化为言行举止的过程,是由里及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儿童视角”下,教师应通过观察幼儿一日活动,倾听儿童的声音,发现幼儿最近的兴趣、困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区域活动为平台,满足幼儿的切实需要,解决幼儿的实质问题。这是教师从儿童外在的行为表现和想法表达而探索出的幼儿内心的需要,是由外及里的过程。

(二)儿童不是研究对象

根据儿童在儿童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进行分类,可以将儿童研究分为“对儿童的研究”与“有儿童的研究”两类。[11]“对儿童的研究”指儿童在研究中扮演研究对象的角色,儿童是被动的研究对象,研究者通过与儿童关系密切的人员了解儿童的信息。此种研究从成人立场出发,单方面地描述儿童的行为,猜测儿童的内心,解释儿童的想法。“有儿童的研究”,即儿童在研究中扮演研究参与者的角色,儿童是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选择能发挥儿童能力的方法,获取与儿童有关的一手资料。此种研究从儿童立场出发,梳理总结儿童发出的声音,系统地再现儿童对世界独特的认知与体验。

不难看出,“对儿童的研究”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的研究,“有儿童的研究”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研究。在“有儿童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儿童在研究中的地位有些许分歧,主要有“儿童作为研究主体”“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儿童作为参与者和合作研究者”三种观点。这些观点虽各有侧重,但是他们共同强调的是“儿童不是被研究的对象”。

(三)儿童视角需要视域融合

儿童视角不是儿童的视角,不是纯粹的儿童观念、理解与体验,亦非成人的视角,而是成人视域与儿童视域的有机融合。伽达默尔这样解释视域融合:“理解既不是解释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域进入被理解对象的视域,也不是简单地把解释对象纳入解释者的视域,而是解释者不断地从自己原有的视域出发,在同被理解对象的接触中不断地检验我们的成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域,从而两个视域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12]因此,作为解释者的成人不是完全放弃成人的立场,完全悬置成人角色,而是注重儿童对事物的观念、理解与体验,从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在成人的视域下解决问题。儿童在研究中扮演重要参与者的地位,与成人共同把握研究的走向;成人在研究中是辅助者、倾听者、反思者,给予儿童表达的机会,倾听儿童世界的密语,反思成人既有的观念与实践,与儿童一起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Nathalie Bélanger, Christine Connelly.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child-centered research about social difference and children experiencing difficulties at school [J]. Ethnography and Education, 2007(1):22.

[2]Sonja Grover. Why wont they listen to us? On giving power and voice to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research[J]. Childhood, 2004(1):83.

[3]William A.Corsaro.童年社會学[M].程福财,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63.

[4]Smith A, Duncan J, Marshall K.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their learning: Exploring method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005(6):480.

[5]李霞.童眸中的游戏世界[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5.

[6] Dion Sommer, Ingrid Pramling Samuelsson, Karsten Hundeide.Child Perspective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M].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0:23.

[7]陈晓红,李召存.教育研究中儿童视角的发展[J].教育导刊, 2015(1):15.

[8]黄力.我心目中的学校——儿童视角的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17.

[9][10]李旭.从解构到重构:视域融合中的儿童生活叙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1):782.

[11]刘宇.论“对儿童的研究”与“有儿童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3(6):49.

[12]张习文.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1.

Sober Reflection on “the Craze of Childrens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Shi Jie & Wang Hao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upsurge of research based on childrens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While th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is prospering,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hould make a sober reflection on the reasons for the craze, the authenticity of research and the definition of childrens perspective, striving to find out about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raze and to summarize and induce problems with such research in China so that we can clarify the definition, status and orientation of childrens perspective.

Key words: childrens perspective; horizon fusion; preschoo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学前教育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