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美相生 美美与共

2019-03-16颜莹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

摘要:美术课程内容是美的集中体现,“审美人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优秀教师应当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并通过专业辐射、名师工作室运行、青年教师专业队伍打造等方式带动更多教师共同成长,实现自身与教育、与学生、与教师的生命相融,达到“美美相生 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师使命;教学主张;专业辐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17-06

颜莹:陈校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成为我们《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教育家成长”栏目的第一位访谈对象。

陈铁梅:《江苏教育研究》是我一直喜爱并关注的杂志,“教育家成长”也是我重点学习的栏目,之前部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中的优秀代表在这个栏目中表达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前沿且深刻,我非常钦佩。

颜莹:其实,从您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业绩来看,也可以说是“成果斐然”呢!您的学科专业是美术,对于美术这样一门别人眼里的“小学科”,您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的?

陈铁梅:谢谢您的褒奖。事实上,美术从来都不“小”,而是有着大格局的“大学科”。人的成长过程,就灵魂而言,是心灵“正数”与“负数”博弈的过程。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取决于这一博弈过程中的胜利方。美术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形态实现着对灵魂的唤醒,继而助力心灵“正数”的生长。因此,美术教育的本质是美美相生——

美的课程,成就美的学习。美术课程内容是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世界名画,还是民间艺术,都积聚了人类最多的智慧和最丰沛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创造,是人类价值系谱上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善与最可信赖的纽带,饱含真、善、美的精神发酵力。学生借由它们感知到美的存在,继而发现它、欣赏它,由此,便满足了一种生理“需要”,那就是快乐。

美的学习,成就美的表达。美术语言宽泛且独特,中国画是基于“文房四宝”工具材料之上“笔墨意趣”,是水墨幻变中传达出“身与迹化”的艺术境界;油画则通过色彩交叠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或表现写实主义的惟妙惟肖,或表达抽象主义的凝练概括……通过学习,学生在各种艺术语言的形式美中,累积起审美判断,以及想象与创作的方法,从而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

美的教育,成就美的“人”。一次次审美活动,一次次化生行动,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逐渐内化至他的灵魂深处,从而形成对事物更为完善的看法,剔除出人性中的丑陋,促进内在自我审美意识的形成,甚至自觉糅合成一种审美标准,在将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这一审美标准安身立命。

美的学生,成就美的教师。所有的教育,终究都指向人。美术学科也是如此。学生和教师是一组相互作用生长的生命体—— 除了从美术中汲取文化营养,教师更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一个倾心于自己美术专业提升和教育专业厚实的教师,他的美术表达会越来越丰富而高雅,他的思维会越来越活泼而深刻,他的性情会越来越纯真而多彩,他的人格会越来越饱满而高尚……

所以,美是一种力量,要相信美的力量,相信美术教育的力量。从西周时期《周礼》中的“乐礼”,到立德树人的落實和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审美情趣”;从古希腊公民教育中的“艺术培养”,到今年习总书记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的,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的殷切期望,就是看到了美的力量、美术教育的力量——立足在知识与技能之上的健全人格的培养。

颜莹:从教20多年来,您有过很多次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是什么支持着您一直坚守着教师这个职业?

陈铁梅:是热爱吧。对于美术教师而言,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我也曾受到过“诱惑”,但都在紧要关头成功地把自己留在了教室里。直至今日,我依然庆幸自己成为了一名教师。因为做一名教师,于我而言,意味着信仰。

非常喜欢纪伯伦在《先知·劳作》中所写的:“当你们工作时,你们便实现了大地一部分最悠远的梦想,在梦想成形之初,这部分便已分派给你,你们辛勤劳动,便是真正热爱生命,在劳动中热爱生命,便是通晓了生命最深的秘密。”这段话应当是对职业与存在、信仰最酣畅淋漓的表达。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梦想为核心的求索,所以这就决定了它的目的不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功利欲念,也不以谋生为目的器物功用,而是超越了前两种,是追逐“大地最悠远的梦想,通晓生命最深的秘密”的人生情怀。作为社会人,我不可能也不会回避前两种,但我更看重、发现、创造并享受着第三种。

我全部的教育情愫,都在学生。美术的魅力有多大,美术教师的魅力就有多大,学生对美术的无限向往、喜爱、憧憬会毫无保留地迁移、投注、反射到教师的身上。于是,我成为了筑梦人,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技法的学习,而是成为一面折射镜,让我从中看到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继而触及生涯规划;我也是守梦人,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人和事,都与我有关,我与他们一起扫平追逐梦想途中的障碍;我还是圆梦人,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美的价值,并观照到他的生活,他就成长为了一个“艺术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而这一过程,毫无疑问,是学生生命密码的解锁,这令我无限着迷。这一切让我始终保持着教育的初心。

我全部的教育理想,都在课堂。我的课堂可以很大,这里流动着美的气息,学生在这里会成为一个奇迹,他可以有无限生长的可能。他可以既喜欢品读名家名作的深刻,又喜欢民间艺术的淳朴,更能在比较中追溯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他既能品读中国画的疏朗,又能品读西方油画的厚重,更能在多向学习中感知美的不同;他既觉察自然的万千变化,能接纳生活的丰富多彩,更能创造美的形态,丰富美的世界……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生长。而决定课堂这一气质的,是我。因而,做教师,是我的幸福源泉和精神归宿。

我全部的教育梦想,都在学校。学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教师理当成为这一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的精神特征就是只为教育而来,也一心只为教育而去。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努力尊重常识、尊重规律,探索美术学科教学本质,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诠释帮助学生挖掘知识内在的伟大魅力,发现学生学习的乐点,研究学生学习的痛点,用事实和数据说明,用理论和理念诠释,用案例和论述分享,成就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思想。

信仰,是人对自身现实存在之超越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从无意中“撞进”教师队伍,到现在视教师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不仅因为我在其中深切地体验着源源不断的幸福感,更因为我时刻觉察着自己的成长,这固然包含着学生、学校、社会等对我的肯定。但外在的褒扬不是我的目标,只是对我成长的一种额外奖赏,我所看重的,是沉浸其中找到了我自己,找到了行走的路线和方向,继而成为我精神眷注的永恒寄托。

颜莹:您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学的理解,对教师职业的信仰令人钦佩。我觉得这些理解已经超出了“责任”的范畴,而是升华为了一种作为教师的“使命感”。

陈铁梅:是的。周国平先生说,教育的使命是“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作为美术教师,我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成长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用艺术思维关照世界和人生,然后在生活方式、状态和观念上按照审美原则进行取舍,我将这样的定位、期盼称为“审美人生教育”。

我一直在倡导和践行“审美人生教育”,它超越了知识、技术、本领,而走向了素养,又让学生怀揣素养走向人生,走向审美人生。我努力帮助学生将美术学习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作对艺术、对美的感悟、欣赏和创造的过程,过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让美术教育成为馈赠给孩子们的一件幸福的礼物,成为对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深情祝福。”

颜莹:您通过30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了自己关于“审美人生教育”的教学主张。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吗?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铁梅:人,之所以是世界上不可复制的唯一,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教师也是如此,尤其是优秀教师,他之所以优秀,一定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密码,例如对教育问题的聚焦和剖析,对学科特质的把握梳理,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对教育本真回归的追索等。在丰富变幻的教学情境中作一种独特的表达,就可以形成有价值、有内涵的教学主张。

因此,教学主张是一个教师的登顶,也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所在。一个教师拥有教学主张,就能从认识自己到追求教育本真、从求知规划到自我定位、从开发潜能到止于至善、从心灵跃升到密契合一,教育的风向就会明晰、清朗,继而在别人都停下来的时候再努力一下,在别人都停下来的地方再前进一步,看到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尼采说:人应该有新的荣耀,你的荣耀不在于你来的地方,而在于你将要去的地方。提出教学主张,就是知道“新的荣耀”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教学将走到哪里去。

颜莹:看来,对优秀教师来说,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是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又一条路径。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您是如何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的?可以给教师们提些建议吗?

陈铁梅:事实上,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的提炼是一个既“慢”又“快”的过程。

说“慢”,是因为从孕育到孵化再到提炼成型,经历了近20年。虽然不能说刚毕业成为教师,就有足够的前瞻性和勇气去问鼎教学主张,但是在与学生一起畅游审美之旅中,我漸渐萌发了“我的课堂能唤醒美”的思考。虽然思考很零散,但研发课程、生活美育、生命价值等行动策略、研究方法乃至于一些形而上的哲学命题,都以一个朦胧的质态成为了我的教学潜意识,忽隐忽现地出现在我的课堂里。2006年,我有幸通过遴选进入南通名师培养工程,导师们每月一次听课问诊,并提醒我“美术课堂应该是由善至美、由美至真的”,我应该“做那个引领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的人”,这些中肯的引导让我豁然开朗:审美功能是美术课堂的天然属性,它的崇高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追求基于美术技能之上的真善美,它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享受幸福的、完满的人生。这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哲学命题,它更有研究价值。于是我开始边思考边总结边提炼,2008年,终于正式提出了“审美人生教育”这一教学主张。

说“快”,似乎就在一瞬间。我不断把肤浅的认识“晒”给导师,导师则不厌其烦地给我斧正,当他们突然一句反问:“这不就是你的追求?你不就是在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涵育儿童高格调的人生吗?”一下子点亮了我的心灯,于是“审美人生教育”正式提出。随后不久,实践后的再思考《这扇窗,极为重要——关于审美人生教育的思考》一文在《人民教育》刊发。文中,我对这一教学主张作了描述:美术教育在于唤醒学生的美感经验,引发创造潜能,自觉用美术表达情感,以此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并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在再实践过程中发现“唤醒学生审美的眼睛,是关键。”而每一次“唤醒”,都让我惊喜:美术应当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阳光,无时无刻地滋润着学生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它不仅仅是传播美术技能,更是在引导儿童寻求审美的动力,塑造审美的心灵,以美的态度观照人生,享受生活的美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审美人。我以此解答审美人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当然,提出教学主张的路径不一而足,但可以从“对话”中得到启发。

与自己对话。教学主张,植根于教师个体密码以及人生追求,是对“我的教学是什么样的?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哲学问题穷追不舍的追问,以及不断尝试解答的结果。从懵懂入职,到不断摘获省、全国评优课、基本功奖项,到不断在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就是在解答一个问题:“我的美术教学,会给学生的当下和未来带来什么?是技能?是知识?是素养?还是人生?”“审美人生教育”这一教学主张的提出,就是与自己对话的成果之一。

与教学对话。教学主张一定是从教学中而来。唯有从教学现场中出来的教学主张,才会有研究的价值,才会有发展的空间。而教学案例是教学主张最重要的凭证和解读,一方面教学案例为教学主张提供了充足的、可考证的依据,另一方面,教学案例是对以象征符号为特征的教学主张的最好注解。

与学生对话。学生是教学主张的首席参考。“教师既要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又应有超越学科的专业——“第一专业”。“第一专业”具有在先性、前提性、统领性和牵引性,这“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成尚荣)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专业人士,所以心中必须有儿童,因此教学主张的提出,必须不断思考学生是如何学习、思考、发展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根植于儿童,帮助儿童从符号世界走进生活世界。

与高人对话。教学主张的提出,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是学习名家理念、理论,在丰富的理论中丰厚教学主张的底蕴,为教学主张提出做文化准备。二是创造机会,直接与名家对话,高屋建瓴的引领最能激荡思维。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演绎、专题研讨对话、课题研究驱动,进行拓展、丰富、完善以及表达。

当然,教学主张的提出,一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期间不断充斥着纠结、徘徊甚至怀疑,然而这才最真实,才最具生命力。

颜莹:从教20多年来,您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自身成长的同时,您对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一定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陈铁梅:毕业至今近30年我都未曾离开过东洲,即使8年前从东洲中学调任到了东洲国际学校,那也是因为校区之间的工作需求使然。在享受学校培养教师的红利的同时,反刍当是我应然之举。从教科室主任到分管教师培养的副校长,我绸缪运作,分层引领,尽力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鼓励卓越教师自由行走。东洲国际学校不乏卓越教师,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是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的领军人物,我带着他们一起阅读,一起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典籍中丰厚底蕴;我与他们共做课程,跳出学科看学科,着力打破学科壁垒,达成知识融合;我关注并参与他们的教学实践,与他们一起埋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捋清教学理念,生发教学主张……在追逐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条框约束,只有信任、保护和鼓励,就这样,在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卓越的教师群体队伍。

帮助全体教师幸福行走。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和方向。”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方式中,一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职业倦怠。为了帮助教师走出困厄,我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一起,召开各层面联席会议,听取教师的成长困惑和需求,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年级部和教研组的规划和设想,听取名师和导师评估,构建教师成长课程。于是基于普适性培训和个性化培训的“相约月中”职后研修计划出台了。我们通过:我的教学理念、我的班级特色课程、我最得益的一本书、我的课堂精彩瞬间、我的专业成长叙事、我的交流心得、我聆听窗外声音等七大维度的讲述,帮助教师从不同视角寻找着教师的幸福感,大家慢慢领悟了李吉林老师传递的教师真谛:“我没认为我的工作是重复的,因为我生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创造。”

督促青年教师快速行走。我在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研、共读、专题研修等方式,促使这一成长联盟成为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每个青年教师都在这里有各种发展可能,他生命的幸福完整可以在这里实现。

颜莹:如果说,上述做法还是您成长于学校,反哺于学校的方式。那么,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一定会把这种辐射和影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中去吧。

陈铁梅:我希望能把自己的思考、经验分享给同行们,所以我非常乐意承担教师的培育工作。2009年末,经过海门市教育局组织的三番遴选,以我的教学主张冠名的“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了。2011年,这个工作室通过南通市教育局和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严格筛选,成为首批17个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中的一个。同时,我还领衔了江苏省中学美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工作。

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便定下了工作室宗旨,即“美美相生,美美与共”,希望通过相互勾连和协作,形成一个完备的美术教育教学系统,最长时间影响与我们生命交集的每一个学生,达成师生生命成长的互惠共赢。我们用一朵菩提花、一枚菩提叶作为我们工作室标志的基本图形,用“拈花一笑”的禅意诠释我们的生命哲学——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精神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是优秀教学成果、丰富教学智慧的集散地、辐射源,学科教学的开发区、示范区,教师展示卓越风采的T型台、大擂台,教育科研行为的智囊团、指挥部。

10位工作室成员分别来自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以及特殊教育的不同岗位,都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对美术教学有着独特的理解,凭借着这些,他们才在众多申报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工作室成员。那么,工作室要将他们培养成怎样的人呢?是一个个一模一样的“香港小黄鸭”,还是千秋各异的白天鹅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一定是后者——发现他的与众不同,让他成为他自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唯有保持工作室成员的多样性,工作室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于是,工作室的建设路径便充满了共性与个性的高度融合。

工作室目标达成:既强调共同指向,又突出私人定制。我每三年修订一次工作室发展目标,包括思想成长、教学成长、专业素养、科研成长和发展目标,工作室成员在此框架下,进行个性细化,凸显长项,补充短板,清晰的目标追求成为成员的行动标杆。

工作室职责分工:既强调合力形成,又善于分力协作。我约谈每个成员,准确把脉他们的特长,把工作室的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个人,群策群力,通力合作,聚沙成塔,保障工作室葆有向上攀登的勇气与能力,以及富有厚重质感的研究成果。一个人最大的发展是自我发展,最大的认同是对自我的认同,所以本工作室以自愿申报为原则进行职责划分,策划部、通联部、课题部、设计部、档案部,各司其职。

工作室运行机制:既强调模式稳定,又尝试形式创新。工作室的运行机制直接关联研修成效,没有正常运行的工作室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看得见摸不到,而稳定的运行模式能帮助工作室成员保持节奏性的状态,继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在9年的运行周期里,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每月一事”和“十个一”行动系统,即每月一次活动,每次活動开设一堂课、一个讲座、一场研讨,每学期组织一次观摩、深读一本书、组织一趟采风,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每周期组织一项课题或者项目,每次活动后设计一辑简报。与此同时,创新活动机制是工作室富有活力的保障,比如本工作室运行与南通市学科基地活动、江苏省南通市中学美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进行打通,让“乡村行”成为常态,帮助工作室成员在“送教—跟学—互研”机制下,不断推广、践行“审美人生教育”理念。

工作室職责认同:既强调成果塑造,又开展公益行动。教育最大的慈悲,是公益送教——将教育资源、教育智慧带给所有需要的学生,实现教育普惠。我们在常态化的“乡村行”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乡村美术教师,还研发了聚焦核心素养的《百幅名画欣赏》课程读本,立足视觉唯美的“百幅名画”微课视频,通过新教育App和海门电视台向全社会播放,帮助人们窥得艺术美的冰山一角,接收到艺术美的惠泽,让互联网+教学、翻转课堂成为可能,并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了艺术教育资源。这一项目得到了著名学者朱永新和尹少淳等教授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人士的高度关注。

在带着教师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在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席卷着我。我品尝到自己与教育、与孩子、与教师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从容漫步。

颜莹:这样的高峰体验令人沉醉,更令人向往。这种体验也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是“美美相生,美美与共”的最好表达吧。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也衷心地祝愿您在成为教育家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陈铁梅:谢谢。

An Interview with Chen Tiemei, the Object of Cultivation for Jiangsu Peoples Educators

Yan Ying

(Jiangs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art courses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beauty and “aesthetic life education” may help students grow into real people in the sense of human nature. Excellent teachers should stick to their educational beliefs and refine their teaching ideas. Meanwhile, excellent teachers should also inspire more teachers to grow together by means of professional radiation, famous teachers studio operation and young teachers training so that they can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own lives with students and other teachers, finally achieving the beautiful realm of “beauty generating beauty and beauty integrating beauty”.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er mission; teaching idea; professional radiation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中专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阅读教学之审美教育方略
墨香满园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