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幸福分享氛围的创建

2019-03-06龚书静韦耀阳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幸福校园文化师生关系

龚书静 韦耀阳

[摘   要]学校幸福分享氛围的创建是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创建幸福分享氛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觉察幸福、挖掘幸福资源和分享幸福;创建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幸福;心理健康;师生关系;校园文化

追求幸福是人类学习和生活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幸福感问题的广泛关注。教育的过程应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用教育智慧实现人生的幸福[1]。作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的氛围对学生的幸福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创建学校幸福分享氛围,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一、学校幸福分享氛围概述

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对于组织氛围的研究,最早源于勒温的场论,主要用于探讨周围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学校也是一个社会组织,霍伊(Hoy)和马萨尔(Miskel)指出,“学校组织气氛是代表学校整体氛围的一个概念,教师和行政管理者通过亲身体验,对日常事务达成共享的知觉,这种知觉影响他们在学校的态度和行为表现”[2]。学校幸福分享氛围是指在恰当的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学校领导充分尊重教职员工和学生,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一种文明、和谐、向上、共享的心理氛围。

二、学校幸福分享氛围创建的必要性

幸福分享氛围的建构是个体与他人保持亲和的需要,是个体正常生存的需要。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而存在,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分享交流中才能更好地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一种沟通交流,在这种沟通交流中,受教育者需要教育者的鼓励、指导和支持,同时教育者也需要来自受教育者的认同、理解和互动,以体验到教育工作的成就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都需要爱的付出和凝聚,需要相互信任和支持,从而创建幸福分享的氛围。这种氛围会让教师内心觉得踏实、安全,让幸福溢满校园,进而渗透到每位师生的血液中[3]。

学校幸福分享氛围的创建,是学校内部环境建设中最能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影响人的一项管理工作。幸福分享氛围的创建不仅有助于增强学校人际关系的融洽,提高群体内的心理相融程度,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而且也会让师生变得更加有亲和力,最终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三、学校幸福分享氛围创建的路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觉察幸福、挖掘幸福资源和分享幸福

学校幸福氛围的创建是在提醒幸福、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4]。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以对幸福的认识和感知能力为前提和基础的,正如弗洛姆所说,“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强度、思想及生产性的提高相关联;不幸则与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关联”[5]。个体如果缺乏对幸福的感知能力,那么即便是每天处在幸福的环境中,也体验不到幸福,这就是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要让学生感知到学校的幸福分享氛围。

一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幸福、觉察幸福。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家庭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中,将过去与现在的个人生活、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等进行对比。在对比和了解中,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会感恩,从而更好地去创造幸福。二是引导学生体验当下的幸福。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便利,从而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努力地学习。三是引导学生挖掘幸福资源和分享幸福。人们身边不缺少幸福资源,而是缺少发现幸福资源的眼睛;不缺少幸福环境,而是缺少对幸福环境的感知力;不缺少幸福时刻,而是缺少对幸福时刻的分享和交流。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幸福资源,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形成一种愿意和他人分享幸福的心态。

2.创建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

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且时刻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然个体的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由此,学校幸福分享氛围的创建,需要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支撑,需要在校内和班级内形成一种“感知幸福、追求幸福”的文化氛围。

要创建幸福分享的文化氛围,一要树立“幸福教育”理念,引导教师将“幸福教育”理念融入教书育人的过程[6],在课堂上能够“幸福地教学”,以使学生能够“幸福地学习”,做幸福的学生;二要在校园物质文明(如校内建筑、图书室等)建设上时时处处体现出“幸福教育”的宗旨;三要在校园精神文明(如校风、学风等)建设上能够体现出“幸福分享”的意蕴。通过和谐、文明、幸福校园建设,构建幸福向上的校风,打造积极乐观的学风,形成互助、乐享的班风,造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

3.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

幸福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幸福分享氛围营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融洽幸福的师生关系,就很难形成一种“幸福分享”的校园文化。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占主导地位。在幸福教育的视野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使师生双方都能够感受到幸福。要建立幸福的师生关系,一是应该树立师生共存、共生、共幸福的師生观,关注师生幸福,在课堂中渗透多维幸福教学[7],将学生幸福与教师幸福紧密相连;二是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三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会关心教师、爱护教师。爱是相互的,单向的爱会让学生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无动于衷或冷漠。因此,师生应互相关爱、换位思考,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学校幸福分享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过程来实现的。因此,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打造幸福课堂是学校幸福分享氛围建设的重心。

要打造幸福课堂,让教师与学生“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8]。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喜欢看、喜欢听、喜欢学。其次,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9];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近期的谈论话题,并把关注的话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新内容、了解新资讯。最后,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要打造幸福课堂,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乐趣。

(2)建立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

幸福分享氛围的营造要能够成为一种理念,能够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进行持久的实践,而要把这一理念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去推动班级文化建设[10]。由此,学校幸福分享氛围的营造,必须依赖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言行,要把“幸福教育”的观念贯彻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有关幸福分享氛围营造的规章制度中,学校首先要制定积极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地创建幸福学校和幸福班级,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培育幸福的学生,用“幸福教育”润泽学生[11]。学校领导要全盘规划,制定相应的规章和奖励措施(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其次,要把班级内快乐氛围的创建作为班级班规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幸福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沟通和交流,并把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动写进班规,以建构互助友爱的班级氛围。最后,要树立先进,表彰典型,让个人和班级都能够找到学习的榜样。要把制度落实好,制度本身要积极向上,而且落实的过程要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特性。为此,学校要及时表彰在“幸福教育”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集体,为师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师生能够找到努力的方向,能够深刻体会和理解幸福,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幸福教育”。

参考文献

[1]茅晓辉.幸福校园建设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4-56.

[2]田宝,李灵.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1):189-193.

[3]黄明林,周洪,唐光国.幸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64-67.

[4]李镇西,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5][美]弗洛姆.弗洛姆文集:自为的人[M].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6]伍艺凭.幸福指向的教师文化内涵及其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6-9.

[7]潘蕾琼.聚焦学校教育 建设幸福社会——教育之幸福本性再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3(7):12-16.

[8]孟万金,官群,Richard Wagner.幸福课堂基本标准与评价核心指标——幸福教育标准与评价系列研究之一[J].中国特殊教育,2012(2):94-97.

[9]陆华.浅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106.

[10]李伟.实施积极人生教育构建幸福校園——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2(9):94-96.

[11]常志清.办一所幸福的学校[J].中小学管理,2015(7):59-61.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幸福校园文化师生关系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为了“幸福”的母亲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