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脊轩志》细读

2019-02-22田瑞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备受后人推崇的经典名篇。归有光17岁时作《项脊轩志》前半部分,中举后作附记部分。文中描写的皆为人之常情,人人可有,但要将这种感受准确细腻地表达出来却并非易事,归有光的可贵在于用“极淡之笔”抒写“极挚之情”。正是作者的一往情深和不同流俗的叙述方法,才有了作品感人肺腑的审美效果。

首段写景,动静结合,明暗相衬,融情于景,令人沉醉。作者将修葺前后的项脊轩进行对比,着重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书房,幽雅静谧。“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时来啄食”来点染;夜晚更是静谧幽美,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用“斑驳”来描摹,再用“影动”来写徐来的清风,“珊珊可爱”更是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与惬意。古朴清净的环境,触动着我们的记忆,亲近自然,放飞自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浪漫的诗意。

后文叙事,多用细节,语言平淡,感情深沉含蓄。生活在一个日渐衰落的家庭里,归有光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悲哀。家族的分崩离析是归有光感到“亦多可悲”的原因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儒生,归有光神往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然而创作此文时,家族分崩离析日益加劇。“庭中始为篱,已为墙”,预示着这个大家庭成员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隔阂,作者的哀叹感伤溢于言表。鸡乱栖,犬乱吠,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这一细节把家族的无序和败落已全部呈现出来,没有议论,只是平叙现状,但悲凉与无奈已在字里行间。

除了写景叙事,文章最打动人的还是作者对三位女性的深情追忆。写人物,归有光选择了典型细节,三言两语,形神兼备,令人倍感亲切,如见其人。写祖母以手阖门,母亲以指扣门扉等,都令读者如临其境,若目睹此景。回忆母亲,“儿寒乎?欲食乎?”对于自幼丧母、对母亲记忆甚少的作者来说,母亲绵绵的话语和站立的地方都是温柔善良的母亲留下的最宝贵的记忆。林纾有语“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小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追忆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语中既有嬉笑,又有怜爱,更有赞许之意。持一象笏至的细节更把祖母对孙儿的期盼勉励之情跃然纸上。还有一处细节,同时至亲,同是感情外露,怀念母亲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怀念祖母却是“长号不自禁”呢?这样的细节要结合归有光的生平来理解。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35岁才中举人,作此文时,方17岁。古人读书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时的归有光既不能齐家,也不能治国平天下。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自己却功名未就,如今瞻顾遗迹,想起当初在轩中满怀抱负,得到祖母的殷切勉励,如今却辜负亲人重托,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如果是丧母之痛只是身世之悲,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的;那么回忆祖母时的悲则是功业未成的职责之悲,是如潮水般汹涌的放声痛哭。也正是祖母的厚望,让归有光在经历多次科举考试失败的征途上,永远不放弃,终于在六十岁中了进士。

对童年不幸、仕路不顺的归有光而言,与妻子魏氏甜蜜无间的婚后生活是段美好的岁月。“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好学又富有情趣;妻子转述诸小妹的话语,更是写出二人伉俪情深。可是这种幸福并没持续太久,妻子的离世又使归有光再次陷于孤独。哀景之前先写乐景,愈发显出哀痛至深。夫妻闲适快乐的生活仿佛还在昨天,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现实让人更感悲凉与无奈。“吾妻死,室坏不修”。“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如果说之前的对祖母、母亲的回忆让归有光依恋项脊轩的话,那么妻子的离世却让他离开了项脊轩。三十岁丧妻的归有光,三十五岁中举之后写下附记,可惜一直信任他鼓励他的妻子已经不能他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了,真是令人悲叹“命也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已亭亭如盖,而妻子却在黄土陇中长眠。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没有长篇大论的悲诉,只言片语中道出的只是命运的荒诞。追忆悼亡之痛在平淡简单的话语中更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884页.

[2]林纾“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论文偶记 初月楼古文绪论 春觉斋论文.第43页.

田瑞丽,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