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多元化”再思考

2019-02-22李光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多元化课文文本

语文教育名家李镇西在《语文教学可否提倡“多元化”》一文中表示非常赞同“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主张,但是又站在了理性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进行了审视,这值得广大语文教育者去深思。

一、语文教学“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矛盾

语文教学“一元化”与“多元化”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一对矛盾。妥善处理这对矛盾,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实践趋向“一元化”。语文教学实施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课程、教材、教法都是统一规划的,有其固定的模式。这既方便了老师教学,也方面了学生考试。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一元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一元化”的教学情境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鉴于此,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即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元化语文教学绝非一件易事,因为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大一统”的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老师有尝试多元化教学的想法,但由于学校教育环境的不支持,家长的不理解,其多元化教学的设想得不到落实。李镇西指出,当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以及高度精确且答案唯一的“标准化考试”,一些语文教师将无法继续教语文。李镇西认为这不能完全将责任加之于考试制度,毕竟国家已經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他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还与老师自身的素质有关,所以“语文教学多元化呼唤着高素质老师”。

二、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价值旨归

陶行知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1]强调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实质上是为了“求真”,“求善”,“求美”。“一元化”的语文教学由于实施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机械,学生难以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而仅仅获取的是事实性知识,学生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学生课程所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如果唤不起我国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认同和热爱,那又怎能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呢?追求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实质上是为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达到以真启智,以善养德,以美怡情的教学目的。

三、语文教学多元化的实施路径

(一)促进在“一元”基础上的“多元”

李镇西在《语文教学可否提倡“多元化”》一文中站在理性的角度发出质疑:“一个连属于自己‘一元思想都没有的人,又怎能在教学上‘多元呢?”一名语文教师从“一元”教学到“多元”教学其实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

为教初期,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化到教学体系中,当积淀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锻造出较强的教学技能,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之时,再寻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进而达到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在相对统一的教材背景下发挥教学自主性

李镇西认为“教材变是正常的,不变才是不正常的,不但应该变,而且真的应该提倡多种教材百花齐放”。进入21世纪,国家放开了教材编写的自主权。虽然人教版教材占据着较大市场,但是仍有众多版本的教材在流通使用,这丰富了我国的教科书体系。然而,教材的选择权不在于学校,而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同一区域内,教材的使用是统一的,其目的是便于区域内的统一测量与评价。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类型都属于“文选型”教材,包括我国现今推广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也属于“文选型”教材。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在这个集中的主题之下,再选编一些课文供教学使用。也就是说,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在类型上是相对统一的。统一的教材在贯彻国家教育理念方面确实发挥了实效,但是在现行激烈的考试背景下,语文教学丧失了语文味。那么如何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功用呢?这就需要在统一的教材背景下,发挥语文教学的主动性。

高明的老师并不会一五一十地教授教材编排好的课文,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重构自己的教学,打通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这样的老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可能会选取另外一篇与课文有关联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优秀的老师在教学时,并不会将知识以预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随堂生成。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会依据学情,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小范围的“同课异构”。此外,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有些老师会设计专题教学。笔者在黄冈中学见习时,指导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特设置了唐诗鉴赏专题。

(三)文本解读视角的多元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那么学生的发散不仅可以得到发散,同时也将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对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入手。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则有不同的发现。若从作者中心论的角度分析,则要对作者曹雪芹的身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基本的了解,正所谓“知人论世”;若从作品中心论的角度分析,则主要是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要素,例如从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谨言慎行可以洞察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孤独之感,从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气势可以看出王熙凤泼辣的性格和高高在上的管家地位;若从读者中心论的角度分析,则要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及生活感悟,对于小说中各有特色的人物,学生所持的立场不同,其评价可能就不同。

(四)课堂提问与评价的多元化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允许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切入问题,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例如现代诗《雨巷》,其主旨具有多义性,有政治诗、爱情诗、哲理诗之说,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对这首诗的主旨加以讨论,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再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其意图就是不确定的,教师在这首诗的解读不可过于依赖于教参,而应该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在评价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问题回答情况时,不应采用同一的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要求。”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个性心理的差异性会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多血质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积极回答问题但是考虑问题不全面,教师应该鼓励其积极性,但是应该教育其思维要严密;粘液质学生,思维往往不够敏捷,但是思考缜密,回答问题比较全面,教师应该加以鼓励,增强其课堂参与的信心;抑郁质学生,他们可能有潜力但是由于性格过于内敛而回答问题不积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机会都是一贯积极的学生,而抑郁质学生得不到发展。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

四、警惕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偏误

所谓思想偏误,是指在教学中,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违背了我国的教育宗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感知和理解,同时在价值观上又提出了应当坚守的准则,即“注意课程的价值取向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偏误表现为:

(一)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混淆了学术研究与语文教育的界限,得出的结论与育人的教育理念相悖。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堪称一篇亲情教育的佳作。但是若对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进行深挖时,却发现现实中朱自清与父亲的之间感情是有波折的。如果教师对这段背景进行过度解读时,可能就偏离了新課标“求善”的价值取向。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因其背景的真实性值得考究,所以法国人都不学这篇课文了,但出现在我国教材中的频率颇高。这篇课文堪称“失实的经典”,为什么失实之后还称为经典呢?所谓经典,是因为这篇文章被引入中国之后,契合了我国国民心灵深处的爱国之情,毕竟我国也有过外敌入侵的惨痛经历。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实质上“求真”的目标应该是让位于“求善”的目标的。

(二)在教学中,对价值观的定向发生偏误或者在价值观上放任自流。

教材的编选实际上体现了国家的价值观。语文具有德育功能,语文教学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处于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在教学时如果片面强调多元,对学生的价值观不加以引导,将会导致学生思想失控,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为国格与人格相统一的国民。

推行多元化语文教学,必须把握思想的制高点,要警惕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偏误,防止借多元化之名行异化之实。

参考文献:

[1]王洪梅.探究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5(21).

[2]周元武.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课外语文,2014(12).

李光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多元化课文文本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