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6-12-27王翠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王翠华

一、教学设想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常规教学中,我们喜欢将教学重点设置为欣赏与借鉴本文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但当今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网络世界的冲击,他们感知身边的人事的热情与敏感已逐渐消减与弱化。只有唤起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愫,他们才会将深情的目光投注到寻常而又多彩的生活中去。因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日常小事欣赏与体会作者溢于言外的悲欢之情的基础上,走进作者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领悟心灵与精神的力量对经典作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合作探究,体会平淡中流淌的感人真情。

2.感悟内心情感外化的根源,触摸作者的心灵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刚刚获得安徒生文学奖的作家曹文轩老师,曾经就有些文人在厨房的餐桌上写作的尴尬状况说过,他特别希望我们的文人能够像古代知识分子一样,有自己的书房,室内图书满架,室外花木扶疏。其实现如今我们许多同学都拥有这样的书房,但是否有古代知识分子那样的情趣和心志呢?今天借号称“明代第一美文”的《项脊轩志》,看看古代文人的情趣追求与精神世界吧。

(二)预习检测

1.解题:

通过预习,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项脊轩”是作者书斋的名字,作者为何给书斋起这个名字呢?有念祖思远之意,还有书斋狭小之意,小,当然还有其他深意,我们待会在学习中会一一发现。“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文体。

2.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记叙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轩美景——诸父分家——妪叙母事——大母过余——妻死室坏——琵琶如盖等。

(三)初读检测

请齐声诵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这么多琐事,但为何不感到杂乱无序呢,找一找,是否有一条线索,将琐碎之事串了起来?

明确: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贯穿了全文内容,且这句之前多为“欢愉”内容,这句之后多为“惨恻”内容。

(四)品读探究

1.项脊轩本是一间狭小、破旧、昏暗的房间,作者怎么会有“多可喜”之感呢,而且还要大书特书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归有光?

齐读体会

明确: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乐,从中一个富有情趣、热爱生活,积极改变现状的勤奋士子的想象跃然纸上,所以他给室起名“项脊轩”,明明是小室,“轩”,反映了他远大的志向。

补充资料:归有光在《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中写到:“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于唐亡。吴中相传谓之著姓。”再到后世,归氏子孙对入仕不感兴趣。五世祖归度永乐中曾“以人才征,辞不就”,归家遂逐渐衰落。

2.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哪一个句子,哪一个词,甚至哪一个画面也触动了你柔软的心灵,让你也感受到了归有光的惨恻之思?

明确:母亲,祖母,妻子,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追问:诸父分家——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归有光当时的心境吗?你能想象出这样变化的原因吗?

参考:我们似乎听到了伯叔婶子的争吵声,鸡飞狗跳声,客人无奈的叹息声,似乎看到了归有光无能为力的无助眼神。人心四散,家庭衰败,蝇头微利,勾心斗角,和睦的大家庭分崩离析了。归有光貌似冷静,实则痛彻心扉!“诸父异爨”击伤了归有光家族崇拜的拳拳之心,反过来却也激发了他埋首苦读以博取功名、复兴家业的进取之志。

他在《归氏世谱》中写道:“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妪叙母事——母亲来轩一节主要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我在听老妪述说后禁不住“泣”——无声地哭了。归有光8岁时,年仅26岁的母亲离开了人间,他的姐姐只有9岁,年幼的他们根本不懂事,只是看到别人哭,他们也跟着哭。当老妪说起母亲旧事时,怎不令作者感伤回忆呢?

追问:补记部分有这样话:“吾妻归,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何谓阁子也?”小妹为什么这样问,你能透过小妹的问话想象出归有光妻子会怎样向小妹介绍阁子吗?你能看出归有光夫妻的感情如何吗?

参考:妻子会充满自豪和疼爱及略带慎怪地介绍好学有大志的丈夫,小妹们脸上写满了羡慕。夫妻二人感情笃厚,琴瑟和谐。这里的阁子已经成了夫妻二人的情感见证及寄托了。但,给他幸福、给他支持的妻子也在六年后忽然离开了他,从此阴阳两隔了。

追问:他到底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内心之悲的呢?

参考:痛到欲哭无泪,痛到哀婉凄恻,深沉含蓄。“室坏不修”,“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可谓以乐衬悲,更见其悲了。

师:小小的阁子里,曾有母亲的怜爱,祖母的期望,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而如今,母亲沒了,祖母死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了,随它自去吧!心灰意冷、了无生趣。作者以平淡之笔蕴满腔幽思、满腹伤感于枇杷树上,平平写来,淡淡收住,以其悠悠不尽的笔外之致、文外之意,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

(五)思考感悟

想一想,此文感人之处仅仅是选择了细小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小事吗?琐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怎样一个苦难才子的形象呢?

明确:小小的项脊轩记录了他从15岁到18岁,由少年到青年的心路历程,他从23到31岁,由青年到中年时期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是一个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懂珍惜、有爱的青年。因为如此,他的内心才那么丰富,他的志趣才那么高远,他的意志才那么坚决,他的不幸与苦难才那么让人唏嘘,他清淡的笔力才能够打动人心。

(六)教师小结

正是因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川端康成才会凌晨四点看海棠花开;正是因为有振兴祖国科技的责任与使命,邓稼先才会抛下国外优渥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老师也想说,不是生活乏味,而是我们缺乏善感而懂得珍惜的心灵。不是意志不坚,而是我们没有将亲人与时代的使命扛在肩上。

四、教学反思

1.追本溯源,探究了经典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本课设计引领学生鉴赏感知了灵动自由的古代抒情美文,初步感受了经典的艺术魅力,更透过文本,揣摩还原了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真切了解了古代士子积极健康、饱满丰厚的内心世界,较好地完成了对学生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的引领与点拨。

2.在灵动而立体的语境中,涵咏与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本文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如本是一间小小的书房,但作者却分别以“阁子”“轩”“室”相称。“阁子”是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的一部分,可见归家曾经的辉煌与显赫,作者念念不忘“百年老屋”的原名,其光复家业的决心与使命可见一斑。“轩”本是高大明亮的车子,而作者将自己“可容一人居”的读书小屋起名为“轩”,除因其修缮后周围环境的清幽明亮外,还可见作者心灵世界的明亮宽广。通过“泣”“长号”等词语内涵的比较,学生切实体会到古代语言丰富而细腻的内涵,文化知识积累的目标也得以落实。

3.贴着学生的认知,批文入理,设计精准的问题。本课时在“预习检测”环节设计的“本文共写了哪些琐事”的检测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梳理。在“品读鉴赏”时抓住“欢愉惨恻”的内涵深入分析文本,实现对经典文本的鉴赏目标,引领学生不断贴近作者的心灵,实现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与碰撞。整个设计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逻辑推进。

当然,经典美文需要反复诵读,而本文在读的环节的设计上却用力不足。另外,怡人美轩部分周围环境与作者情趣的关系是学生赏析的难点,但处理却明显地仓促,这些都是下次教学应该完善的地方。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二中。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