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9-02-10黄群弟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黄群弟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实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着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从小学做起,通过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10个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性质上能体现学习主体——学生的特征,其涉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因此,这10个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到与有关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概念如自然数、整数等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计算等,也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能够合理地构建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数乘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情境,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然后让学生说说3×8表示的意思,那么0.3×8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呢?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全班进行交流。接下来,再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情景的创设:如果学生喜欢的风筝一只是3.5元,你要买3只是多少钱?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在校组内进行算法的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近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将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进而实现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确定起跑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学校校运会上400米跑步比赛项目起跑时的图片,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这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使得探究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理清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理清课堂教学指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并且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从而真正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对外界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塑性也比较强。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课堂的教学内容,促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的互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也要让学生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根据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可以运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让学生观察天平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再出示用算式表示这种相等关系,如11+12=23,像這样的式子就是等式。再让学生分组演示天平的平衡的过程,并且让学生写出相关的等式或者是不等式,最后,教师对这个讨论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天平,让学生明白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公式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能够运用类比、对比发散等方法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引导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通过与长方形的面积进行类比,让学生明白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让学生折叠长方体,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再给学生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有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学生可以计算之前学过的长方形面积,以及对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有效构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的教学与思维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数学学习要有很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各种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讲解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剪拼演绎推理“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执教《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2,3,4的因数,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因数,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因数1,得出“1是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因数”的结论,让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技巧。在执教《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让学生通过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已学的知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类比,得到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掌握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各种推理能力,让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更要着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培育中,教师要能够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璐.例谈“数学建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郝明亮.浅谈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体现[J].青年阅读,2015(06).

[3]刘世芳.让数学思想成为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18).

[4]全国小学数学“经典与超越: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型”教学观摩研讨会(广东会场)[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10).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