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提高数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19-02-10梁瑞梅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改

梁瑞梅

摘 要:新课改以来,广大数学教师不断用新观点、新理念积极地充实课堂教学,变换教学形式,公开课、观摩课变得精致超常,打磨雕琢得近乎完美无缺。但不少教师在看完热闹后回到常态教学中仍然是随心所欲,效率低下。针对此现象,笔者开始对“有效课堂”进行探索与思考,文章特撷取一些课堂常见的现象作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让数学课堂回归高效的常态。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常态课教学

一、去伪存真,灵动生成

现象1: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堂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制作了生动的课件,课中采用大量的情境導入教学与游戏,四人学习小组时不时地转身交头接耳,自由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情绪高涨。乍看上去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也十分热闹,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热闹,少数学生参与学习,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学习过程。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应当追求真实有效,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数学更应有一种平静氛围中思维的活跃与碰撞,而不是表面上的热闹。教师与学生应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沟通,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冷静地思考数学问题,并能自信有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合作学习。其次,如果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节省交流的时间,还能让讨论的问题更专一,合作的效率更高。

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课堂上什么样的交流才算是有效的?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二、关注心灵,妙语励人

现象2:新课改强调有效教学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可以听到教师精彩的评价,而在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却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上经常出现“好”声一片、掌声四起的现象。不管学生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表扬与奖励。

其实在课堂中,客观、公正才是评价的首要原则,让学生轻而易举得到表扬,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对教师评价产生淡漠感。其次,评价要因人而异,不用“一把尺”,要看对象、看场合。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其实,评价不仅是用语言或是掌声,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幽默的表情都能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象3:在听取学生的回答时,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在问“××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语言传递,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是何心情?在这句话的引导下,往往有把握说得好的学生会举手,没把握的就不会再举手了。教师教育关注的是什么?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学生。

这时教师不妨换成这样的口气:“××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或者“××同学读的怎么样?”让学生评价后再鼓励“谁还能读出这种感受?”这时,学生关注的不是谁读得好,而是怎样能读出感受,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帮助学生回答好,而不是简单的“谁比谁说得好”。

现象4:常态课或是公开课上,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当学生大胆地上台来说明他的做法时,不少教师只是在强调谁的做法是正确的,谁的做法是最优的。让一些学生“另类”“错误”的方法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藐视和轻蔑。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高明的教师则会抓住这个学生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优劣及其错因,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这样,学生在交流就不会顾忌太多,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这种氛围中的教学最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最终表现出来是一种崇尚自由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的建构。在这样包容的课堂环境里学生愿意说;教师富有启发、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得学生有话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也正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让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数学课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

三、互启互进,高效回归

也许有人会觉得笔者的观点是全面否定公开课的形式,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当前的公开课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作秀”的现象,但它对新理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对备课过程的重视程度等各方面都有其可取之处。常态课是日常教学中的家常课,没有听课、没有检查,教学就难免出现松散、重复、随意的倾向。要解决常态课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改善实践活动,还需要借鉴公开课的成功经验。只要教师能主动地转变观念,摆正心态,公开课依然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面大旗,对常态课起到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教师期待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常态课要高效回归。那么,怎样的常态课才是高效、现代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呢?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剩下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雕琢和渲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要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贯彻整个教学过程,让理论在行动中得到见证,让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把新理念渗透进常态的教学行为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本校的课堂教学。

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教者的智慧,在课堂上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由此,常态课不但生气勃勃、扎实生动,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

高效的常态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说观摩课、公开课让教学走向艺术,为优秀教师展示风采提供了机会,那么常态课就是让教学回归自然,就是为普通教师走向名师提供舞台。广大教师要相信朴实最见功力,常态最能隽永。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精心设计教案,就能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