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人参汤辨治中风后遗症临证体会

2019-01-06刘延庆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风病运化后遗症

刘延庆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医院 浙江 安吉 313300

黄芪人参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组成为黄芪、升麻、人参、橘皮、麦冬、苍术、白术、黄柏、炒曲、当归、炙甘草和五味子,功可益气健脾燥湿。中风病因病机复杂,症状繁多,全身上下俱病,不知从何着手辨证,可以“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气之法也”。笔者临床运用黄芪人参汤进行化裁,依据中风病机特点用其辨治中风后遗症,疗效较著。现总结如下。

1 黄芪人参汤处方理念

1.1 方证相应,师其法不拘泥方:《脾胃论·卷中》:“夫脾胃虚弱……倦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萎软……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夫脾胃虚弱,无阳以护其营卫,则百病由生。从而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制定了甘温健补中气之法。临床中风病人后期所展现的症状亦由脾胃亏虚,清浊不分,五脏失养所致,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腹胀纳差,乏力多寐等,故而将黄芪人参汤进行合理化裁并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

1.2 繁中执简,滋灌脾土孕诸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者应土,《尚书·洪范》云“土爰稼穑”,即土具有孕育、生长、收纳、承载自然万物之功。《太素·四时脉形》:“五行之中,土独为尊……脾者土也,其味甘淡……滋灌四傍之藏,其脉在关中宫……故不主时也。”阐述了脾脏所对应的味、液、脉,及具有滋灌四脏的功能,正如杨上善所言:“脾长四脏,四脏皆有脾也。”《类经·脾不主时》:“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说明脾土孕育四时之中,居其他四脏之中央,长养和灌溉肝心肺肾,故而中风病人四时调补脾胃以养四脏,脾胃生,则四脏自荣,精神充足,诸症自除[1]。李东垣曰:“脾胃虚弱……倦怠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素体脾胃虚弱的人常常出现倦怠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振,两脚痿软等症状,此与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颇为一致。李东垣又云:“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唯脾胃之药为切。”临床中风病人并非单纯一脏损伤,常常合并两脏或者多脏器的损伤,病机复杂,病情繁重,不可一味补泄,故而选择调理脾胃不偏不倚最为贴切。《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灵枢·经脉》生动地誉为“肉为墙”,脾之气血盈亏关乎躯体肌肉之盛衰,肌肉分布于内脏及筋骨的外围,起到保护和固定的作用,然中风病人临床多表现出脾病及肉、肉病及脾以及肉脾同病等情况[2]。近代医家岳美中说:“若医者治疗慢性疾病懂得培土之法,则思过半矣。”中风患者久治不愈,慢性、消耗性疾病,“久病必虚”,长期卧床,精神萎靡,纳差欠安,故而采用黄芪人参汤加味治疗中风。但在调补脾胃之时,根据实际情况佐以泻心安神调治心神不安;或佐以化痰通络治疗肢体麻木;或佐以养血柔肝治疗四肢挛急;或佐以少火生气之品治疗多寐等等。

2 黄芪人参汤辨治中风后遗症思路

2.1 疾病演变,斟古酌今参病机:中风后遗症属于中医学“中风”“卒中”“类中”“真中”等范畴,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并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身心难以磨灭的伤害。《灵枢·刺节真邪》:“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无变》:“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李东垣认为是“正气自虚”,如《医学发明》言:“中风者,非外来之风,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病;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者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清代王清任提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然中风日久,肢体不利,久卧于床,“久卧耗气”往往还兼有形体消瘦,面色萎白,头晕耳鸣,纳差,少气懒言,体倦肢萎,腹胀便秘,小便不畅以及排尿性晕厥、中风后痴呆等症状,与黄芪人参汤的病机症状不谋而合。脾主升清,中风病人,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行头,津血不能濡养于脑,脑窍失其温煦以及濡养,此乃脾气不能升也,表现为眩晕耳鸣,《灵枢·口问》说:“人之耳鸣……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滞,脉有所竭,故耳鸣。”清阳不升则使脑气与脏气不接,气血无法上注于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交阻,脑络瘀滞,清窍失养,“脑髓纯者灵,杂者钝”,久之则精髓逐渐枯萎,造成中风后老年痴呆。中风之人,气血亏虚,小便后气津下泄,清阳不升,阴阳气不相顺接,元神一时失主,故发生暂时性晕厥。脾主降浊,中气亏虚,降浊之力则减,故而胃肠传导乏力导致便秘;因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素问·经脉别论》中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气虚下陷,不能上输于肺,“肺失治节”,湿浊随之下流,引起水液失调而小便不畅。《素问·五脏生成》言:“脾之合,肉也。”脾胃的纳运功能正常则肌充肉满;反之其功能障碍、衰退,此乃脾无用也,则出现肌肉消瘦、疼痛、萎缩等症状。《素问·金匮真言论》言“脾开窍于口”,脾经上膈挟咽,连于舌本,散于舌下,脾运失常,此乃脾气伤也,则吞咽困难,舌强不语,口斜语涩。痰涎自出,此乃脾不能摄也。痒起白屑,此乃脾气不能营也。

2.2 辨证论治,病从类化治多端:黄芪人参汤运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不拘泥于方,切忌一成不变。因现代中风病人大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血液粘度高的疾病,酌加丹参、葛根、鬼箭羽活血化瘀;中风病人多为老年人,大多精血不足,可加补肾填精之桑寄生、制首乌。吞咽困难,以枳壳易陈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一开一合,调节气机,恢复其功能;腹胀便秘,加益母草,重用生白术健脾益气以助运化;小便不利,加桔梗、莱菔子开宣肺气,“肺主治节,通调水道”从而起到“提壶揭盖”作用,上焦开则下焦通畅;肌肉萎缩,软弱无力,重用黄芪、鸡血藤;如若软瘫甚者酌加马钱子少许。鸡血藤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动血,守走兼备,并能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微小循环,促进经络、筋骨、组织间的气血运行汇通,从而促进神经肌肉的传递作用;中风后神情痴呆,重用活血化瘀药基础上加白芷、郁金、石菖蒲化痰通络并引诸药入脑;制首乌、补骨脂补肾固精,精生则脑髓得充,从而保持大脑清灵;耳鸣重用炙黄芪健补清阳,清阳升则耳窍得充,加用石菖蒲、骨碎补补肾通窍;舌强不语,白芥子味辛性温,善走经络,有祛风除痰、宣窍通络之功,故而用于解语之用,加用白芥子、石菖蒲、全蝎、大黄;纳差,加焦三仙、炒鸡内金健脾化食以助运化;卧床日久,不明原因肺部感染发热,重用升麻清热解毒除诸“毒”,合半夏厚朴汤化痰引药入肺;腹胀,酌加厚朴、大腹皮行气使其从魄门而出;腹部紧箍感,犹如带状束缚,合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瓜蒌红花甘草汤化痰消瘀通络;胸闷不舒,去升麻合调气汤调节全身上下左右,平调升降,夑理气机,开胸顺气,理气宽中,消胀除满;多寐合小柴胡汤从少阳调节阴阳颠倒,酌加少许附片起到少火生气振奋肾阳温暖全身;肢体麻木合四逆散、二陈汤,酌加天麻、乌药,佐以四逆散疏条全身气机,二陈汤化痰理气和中[3];四肢挛急不可屈伸,加芍药甘草木瓜汤柔肝缓急止痛。

3 验案举隅

王某某,男,69岁。2016年9月17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有言语不利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左上肢、下肢肌肉萎缩,肌力2+~3级,关节活动可,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区脑梗死。内科予以抗血小板凝集、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等对症治疗,辅以肢体活动、关节松动术、低频中频电疗、针灸等治疗,肢体功能有所恢复。刻诊: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形体偏胖,面色萎黄,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行走无力,腹胀纳差,大便秘结,努挣方下,舌质淡红、苔薄白有些许齿痕,脉弦细。诊断:脑梗塞(中风),辨证:气虚痰瘀,治法:补气活血,化痰通络。拟黄芪人参汤加味:生黄芪、生白术、鸡血藤各30g,炒苍术、党参、茯苓、威灵仙各15g,升麻、陈皮各6g,益母草20g,厚朴、大腹皮、姜半夏、白芥子、石菖蒲、全蝎各10g,生大黄(后下)5g。7剂。二诊:患者家属代诉大便较前通畅,效不更方,改减大黄3g,生白术15g。14剂。三诊:患者可断断续续吐字,大便可,减升麻、大黄,加炒枳壳、柴胡各10g。14剂。根据原方加减应用,患者半年后能够拄拐杖自行行走,言语表达清楚。

按:患者中风时日已久,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推动无力,气虚导致运化无力,则腹胀纳差,大便秘结;脾主四肢,合肌肉,气虚则无力充养四肢,故而四肢软弱无力;脾经上膈挟咽,连于舌本,散于舌下,脾运失常则舌强不语,从而上述诸症皆现。《名医类案·中风篇》言“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著四肢”,故用四逆散加生大黄、厚朴、大腹皮调节气机,推动运行,促进运化,散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黄芪人参汤调理脾胃,大补元气,灌养四肢,固本培元,使各脏之气上升,通利九窍;解语丹化痰通络,开喉发音。全方合用,恢复脾胃运化以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调节气机通三焦,从而标本兼治,诸症自除。

猜你喜欢

中风病运化后遗症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中风病机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