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

1999-06-13文/高壮飞

精武 1999年10期
关键词:运化功法经络

文/高壮飞

“在己无居”是《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我们拿来研究太极拳的劲路。体会到庄子本人是有功态的,不但有“心知”理论,而且是有“身知”实践的。太极拳名称是禀“道”而来,并以拳术达到“身知”来体现“道”。庄子以功态的感受写出了论述,我们也要以功态去体会,才能“上身”而达到“身知”。

《庄子·天下篇》:“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镜若静,其应若响,芴乎若亡,菽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这一段妙论对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具有深刻内涵。

“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即物来则应,应而不藏,故功随物去,不自是而委万物,故物形各自彰著。我们应以太极拳功理功法和自身的功态去体会。物是指身外物,亦包括其他人。物来则应是人必需要与外界事物接触,这是人处于世界上的必然,也就是一种生态平衡,但要应而不藏,也就是说身外物即身外。正如禅家偈语“终日吃饭未曾咬住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而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化”“空”劲,就是物来则应,应而不藏,故功随物去,才能有“化”有“空”。我们讲“吐与纳”也如此,是“吐故纳新”、是循环,才是天道。我们自己有自己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而形成的一个平衡稳定体系,以此体系去应服对方,即物来则应,应后即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体系,即是应而不藏之意,也就是“化”与“空”的内涵。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的境界,故功随物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所生成的平衡稳定体系,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也即不自是而委万物。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认识它,则形物自彰。

动与静,是形成平衡稳定的基础。“其动若水”,“上善如水”是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水就下”。水占人体的70%,水是地球生态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其动若水”,动是绝对的。太极拳的动,要以水的本质“柔弱”为基础。水善利万物,我们以水作为动,就是“舍己从人”的一种功夫。太极拳的功法讲“沉浮”,“开合”,“升降”,这都是动,但都是相对的动,也就含有相对静止的内涵。沉与浮是指水的性质。“行舟劲”是太极拳的一种接手,使对方的劲如在船上,因水的沉浮,或覆之,使对方失去平衡,而达到“化拿发打”的要求。我们自己以肩井穴与涌泉穴的感应。涌泉要接地气,达到自己的动态平衡,同时产生了“沉”,当涌泉穴接地气上升时,则产生浮的感应,利用浮沉来与对方的劲或力来应服,就有水的功能,就有了“行舟劲”的运用,有动静之分,就有了相对静止的静,从而达到平衡与稳定。“其静若镜”,静者,“万物静观皆自得”,“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明心见性,以物观物,两两不相伤,如镜映物,了然尽见,物我两忘,混然一体,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这两句话,可以将“其静若镜”解释得淋漓尽致。静是虚空的,是物我两忘,并要以物观物,才是真正的客观,故了然尽见。太极拳高层次的意劲,就是物我两忘,将对方与自己融于一个气场内,混然一体,运化自如,才能动静相间,我们再以此气场运化,才能得心应手。

“其应若响”,是指同声相应,也就是一样的频率可以共振的道理,还有同气相求也是此理。也就是“同焉者合”,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哲理,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也是事物中阴阳哲理的内涵,这要去悟。世界上基本物质的运动通过分子碰撞、化合、分解而产生能量,也就是运动,也就是一生二,两者相冲产生能量也就是“和”,也就二生三,则才有万物,但这种冲气以为和的“冲”,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同一个频率,才有感应,才有响与应之意。在太极拳接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对方同,所以要“以物观物”,“其静若镜”才能了然尽见,物我两忘,浑然一体,而运化自如。也是“在己无居”的境界,也是“不能自是而委万物”的道理,这就是太极拳的“沾粘连随”的要求。

“芴乎若亡”。芴是一种植物,也是坚硬的意思,“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太极拳的劲是以柔为主,要“如绵裹钢”,也是这个道理。

“寂乎于清”。寂者,《易·系辞》中有: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我、无思、无为,亦即不自是,寂然不动,也是“其静若镜”,才能与天下相感应而相通。这就是太极拳的“知彼知己”之功夫的内涵,才能“舍己求人”。清者净也、澄也、洁也。知己必先正己,这与无为是相辅相成的。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才是太极拳的深层功夫。

“同焉者和”,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物我两忘,两两不相伤。太极拳接手,要使对方心服口服,而不是以力降人,以大欺小。《太极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前面讲的行舟劲也如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定的场势,即有自己也有对方,是浑然一体,场势运化,则“一动无有不动”,所谓“拳打两不知”,其实是“冲气以为和”的“和”,这是阴阳、虚实的运化之理。如何能形成场势,要有一定的功理法,要有经络运动的支持,要有“天人合一”的运化。

“得焉者失”,“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有得必有失。太极拳运动最忌“贪”与“过”。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自己“舍己求人”,也就是使对方“得”而后得者必失,也是太极拳“后发制人”的道理。舍不是丢,是在自己动态平衡中舍,在运化中舍,在有了整个场势的运化中舍,最高层次的舍是“舍却幻身原无物,认得玄关即是仙”。此一窍,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在身内,亦在身外,自虚无中来,自虚无中生,自无而生有,绝不可守而生有。这里面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对方的“得”,是我们的应,但应而不藏,还是“在己无居”的道理。故功随物去,也就是太极拳的“化劲”,也是“沾粘连随”的劲路。

最后的“未尝先人而常随人”,更是太极拳的“后者先”,是“沾粘连随”的“随”之运用,也同样有时间差的问题,也是顺与逆的问题,动与静的问题,“虚与实的问题。一动无有不动”的“一”,其内涵在动态平衡中是绝对的,而同时要有相对的静止,才能有场势的运化。场势的运化可以说是“无极”,也是一种“0”的还原,再开始生二,生三,再冲气以为和,又形成了“一”,也就是“无极”。如此循环,呈螺旋形上升,也是太玄体系的“0、1、2”的循环,是三维的,其中要有时间,如果有了顺与逆就有了时间差,“化拿发打”劲路是在这种循环无端的状态下运作的,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运作。在动态平衡的运化中,人体内有重心的运化,而体外也存在着一个虚拟的重心,是在胸前,它像一个球形,所以其重心也即球心,有随遇平衡的作用,同时也有上下、左右、旋转、开合。这主要是沉与浮,是意动,要和任督脉的运化结合,是“上如浮云”的运化,也是体外气场、气势的运化,体内的重心,可因意动而升而降,而产生随意平衡(不稳定平衡)则是重心偏高,如重心下降,则是不随意平衡(稳定平衡),这就是升降的机制。而体外的重心沉与浮,应与体内重心相配合,即“升降沉浮”的运化,才能有体外场势的运化。这一点很重要,但要有很多功法及经络运动去体现。体外的重心运化是“上如浮云,下如流水”,是“柔”的运化,也就是“其动若水”是绝对的运动,而体内的重心运化,则是相对的静止的运化,是“其静若镜”,如镜映物,了然尽见,是太极拳的“听劲”和“懂劲”最后达到“物我两忘,“两两不相伤”的境界,才是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才能达到“天人合德”。也就是《内经》中所讲的“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神与形具”的境界,才能达到养生,“以尽天年”。

以上理论,就是“心知”,如果要达到“身知”则必须实践,不论是盘架子、推手,都要有理论上的指导,“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如何能达到理论上的境界,要悟,要开发右脑,开发智慧,要有空间定位(气场、气势)的运化,这些虚拟的,就是心意。而经络是网络全身内外,它也同是虚拟的,而穴位则是与全身内外联系的意的运动点,运用经络运动,可达到“导引”的目的,对“屈伸”运动,达到太极拳的功理法的要求。经络运化的是“信息”、“消息”,所以太极拳的运动,要以经络运动为基础,要“调息”,不只是呼吸,而是一种人与天地间的信息运化。□

猜你喜欢

运化功法经络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空劲气功概况(一)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对健身气功表演套路的探讨
《易经》养生法
经络养生
脾主运化浅议
谁能看见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