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梅丸运用选介*

2019-01-06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厥阴乌梅干姜

叶 涛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笔者临床针对辨属寒热错杂型的病症,运用本方治疗,疗效较好,举例如下。

1 泄泻

方某,男,47岁。2016年1月11日初诊:主诉:腹泻3年余,加重1月。患者3年前出现腹泻,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3年来曾服西药和中药汤剂治疗,症状反复。1月前饮食不慎后腹泻加重,大便每日3~4次,质稀溏,无脓血、粘液便,伴下腹部胀痛,便前胀痛明显,便后痛减。饮冷或遇寒后腹泻加重,下腹部及周身畏寒,四末冷。口干苦,纳可,夜寐欠佳。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尺弱。中医诊断:泄泻。辨证属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肝脾失和证。予乌梅丸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处方:乌梅、槟榔、补骨脂、炒白术各10g,党参9g,细辛3g,桂枝、黄连、黄柏、花椒、淡附片(先煎)、防风、陈皮各6g,当归、干姜各7g,炒白芍12g。5剂。1月18日二诊:患者诉大便质软,每日2次左右,腹痛减轻,仍觉畏寒,上方淡附片增为9g,炒白术增为15g,7剂。1月30日三诊:患者诉大便成形,每日1次,腹痛不明显,畏寒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剂。

按: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泄泻”“腹痛”的范畴,其病机主要是肝郁气滞,肝气乘脾,导致肠道传导失司,故见腹泻伴有腹痛,泻后痛减,以痛泻要方治疗。本病初期多伤于肝脾两脏,但病久则导致脾肾阳虚,《医贯》曰“肾不但主小便,而大便之能开而复能闭者”,故患者饮冷或遇寒后腹泻加重,周身畏寒、四末冷。然舌苔黄厚腻,口亦干苦,湿热内蕴无疑。证属虚实夹杂,寒热共见,非常法可以建功。《伤寒论》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千金方》载:“治冷利久下,乌梅丸方。”《小品方》中“治下利诸方”专篇称乌梅丸通治“二十种下”。乌梅丸虽原为蛔厥所设,但该方寒热并用,酸苦辛甘齐纳,治疗上热下寒之证,与本病寒热错杂病机相符合。重用乌梅,以其酸收固肠止泻;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厚肠止泻;附子、干姜、细辛、川椒、桂枝温补脾肾,振奋阳气;人参、当归扶正以祛邪。诸药合用,上清肝胃湿热,下温脾肾虚寒,故而病愈。

2 消渴

胡某,女,55岁。2017年4月9日初诊:主诉:口干多饮2年。患者2年来口干,多饮,西医内科就诊检查未见异常。既往慢性胃炎病史。现患者口干渴,饮水不解,口中乏津,喜温畏寒,畏进生冷,双目赤、感干涩。大便偏稀,小便难自控。舌红、苔少,中根部黄腻,脉沉弦。中医诊断:消渴。辨证属湿热伤阴,脾肾阳虚证。予乌梅丸加味治疗。处方:乌梅、桑叶、芦根、覆盆子、萹蓄、石斛、密蒙花、百合各15g,制附片(先煎)、桂枝各5g,细辛、干姜、花椒各3g,黄柏12g,当归、黄连各7g,党参、南沙参、五味子各10g。7剂。5月7日二诊:上方患者连服1月,口干渴减轻,饮水后缓解,口中已有津液,喜温畏寒仍显,他症均有减轻。上方加麦冬10g,继服7剂。1月后随访,症状基本缓解。

按:本案患者口干多饮,西医排除糖尿病、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属消渴。湿邪内阻,脾失健运,津液不能上承,故而口渴;湿阻气机,郁久化热,乃成湿热;热则消津,日久阴伤,故而口干益甚、舌苔少与黄腻共见。虽为湿热阴伤,但阴阳互根,阴损及阳;且湿本为阴邪,易伤阳气,病程日久导致脾肾阳虚,故见大便稀、畏冷、小便难自控之症。可见该病病机复杂,属寒热虚实错杂。《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即是厥阴病提纲证之一,厥阴病主方乌梅丸方中寒热并用,清上温下,与病案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相符,故以乌梅丸为底方。另加南沙参、五味子、麦冬,仿生脉饮之意,与芦根、石斛、百合共用清热养阴,生津止渴;覆盆子、萹蓄一敛一利,固肾气,控小便;桑叶、密蒙花养肝明目。患者服药后,症状皆缓,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厥阴乌梅干姜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望梅止渴话乌梅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