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数学

2018-12-21殷慧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现状对策

殷慧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是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活动经验,发散思维。文章从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现状分析、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以及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对策这三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动手操作; 现状;原因; 对策

弗赖登塔尔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則是不可能的。在传统课堂里,再创造方法不可能得到自由发展,它要求有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那儿个别活动或是小组活动。”然而在教学中,说到实验,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数学老师只要教学生会解题就行。数学课堂上老师教得多,学生做得少的现象比较普遍,以至于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等。数学实验的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结论(规律)的验证和运用过程,让学生从中既获得数学知识,又获得科学的态度和方法[1]。由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离不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下面就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现状表述

长期以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人觉得实验主要跟科学有关。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比较窄,很多学生没有“做”数学的意识,有些学生想做但做不好。在课堂上,只要讲到稍微抽象点的内容,有些学生就难以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小学生在低年级时动手的积极性是很强烈的,但到了高年级积极性大大降低。作为教师,应该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做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

二、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原因分析

1.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农村的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许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在学习上给不了帮助。有些家长积极辅导,可是只是看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完成,对做错的题目也有讲解,有些孩子就将家长说的答案记了下来,家长以为孩子懂了,而没有让孩子对一些抽象的可操作的题目进行动手实验,孩子未理解其本质。除此之外,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度不高,比如前一天布置任务希望家长帮孩子准备好学具,而每次总有那么一部分孩子没有完成任务,导致数学课堂上实验效果不佳。

2.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精力不足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多重身份,在学校每天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有些教师还有班主任工作。有时各个部门还会有一些教学之外的事情需要处理,事情虽小,但耗的时间与精力一点都不少,经常是在忙碌中结束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家好多教师还要当起“保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精疲力竭。这些导致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怎样安排实验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时间不够

一些教师认为开展数学实验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这样会影响教学进程。的确,一节数学课只有40分钟,每一位教师都争分夺秒。目前的教学评价几乎还是看学生的成绩,这导致数学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实践的操作活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当一部分教师明知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但他们无力摆脱教学评价的枷锁。

(3)资源有限

目前,各小学都建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并配备标准的实验工具和材料,相比而言,数学实验室的建设及材料的配置就显得滞后。一部分教师想开展数学实验,但由于实验所必需的工具和材料不足,教师的信心也就大大降低了,毕竟准备实验器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除此之外,数学实验在小学里的研究较少,缺乏策略支持。可以想象,没有理论的支撑,数学实验的开展终将只能是纸上谈兵。

(4)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目前已有“做”数学的意识,明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有时过分追求操作过程,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使动手操作往往停留在操作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数学思想的层面,流于形式。

3.学生想做做不好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自制力不强,如果课堂上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往往会出现以下的情况:刚发完操作材料,有的学生就将材料当玩具玩;操作过程中不听要求,自玩自的;学生操作时间过长,结果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这些势必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导致教学任务未完成。

三、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对策

1.精选内容,把握动手操作的“度”

目前,一部分教师已经有了“做”数学的意识,固然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的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但是还要把握好运用的“度”,要精选教学内容,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进行实验。有些问题不需要动手操作,那就让学生自主解决,如果在这里增加动手操作的环节,无疑是起着画蛇添足的反作用。除此之外,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全程牵着学生走,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应该在操作的目标、思维的方向上做引导,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创设条件,增加动手操作的参与度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当然也有极个别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与他人合作。这就需要教师经常鼓励,以此增强他的信心,让小组成员去关心他,使学生能够融入集体,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他独立操作一些内容,让他感受成功的快乐。

3.明确目标,提高动手操作的准确度

为使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的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2]。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在动手操作前,应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提出动手操作的要求,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适当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技能。

4.循序渐进,化解动手操作的难度

动手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一项较有难度的思维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此时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化解,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教学中对于有难度的实验,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让学生发现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可以先让一位学生与老师做示范,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白规则,了解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同桌合作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循序漸进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等动手操作活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化解操作的难度,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

5.总结归纳,提升动手操作的深度

当操作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结,如果仅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还谈不上掌握和应用。动手操作,不仅要把学习数学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还要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地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思维断层[2]。例如,教学“画三角形的高”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画垂线经验,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高的画法,在思维碰撞中总结画高的方法。经过这样的操作与交流总结,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而是通过回忆陈述,再现动手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从而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是立竿见影的事,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做”数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吉智深.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中存在的理由及价值[J].教育探索,2016(01).

[2]陈涛清.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35).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