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中药文化与《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的融合

2018-12-13梁菊,吴文澜,周惠云,王新胜,张延萍,李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中医中药教学实践

梁菊,吴文澜,周惠云,王新胜,张延萍,李军

摘要:中医中药理论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需要广大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和继承。文章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中医中药的传统文化,有望改变传统的天然药物化学课堂单一的知识灌输模式,在课堂中将实践认知和文化感知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的改革以及与中医中药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医中药;传统文化;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

《天然药物化学》(后文简称“天然药化”)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我国高校的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等本科专业中都开设了这门课。天然药物的理化性质复杂,化学成分多样,天然药化的讲授实践中还涉及提取分离和结构解析这样的知识点,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单纯课本知识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不高,最终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切实要求我们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应该将繁多和枯燥的知识点新颖化,加强知识与文化的融会贯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改革。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对于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相对匮乏的药学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药这种天然药物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需要广大青年学子深刻领会和发扬光大。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中医中药文化内涵,不断增强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为了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本文从代表性中药的药性及形貌入手,将中医药的理念和文化融入到天然药化的教学实践中。每章节选择代表性的几味中药,在直观认识药材的基础上,讲授该味中药的用药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本草考证情况,并结合历代文人笔下的诗词趣话,营造一种中药文化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兴趣了解该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升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积极性。将传统的知识灌输变为中药文化和认知的有趣结合,激发学生投身中药研发和传承中医中药文化的热情。

一、通过多种方式,直观认识中药材

将中药材实物带入课堂。在每章节引言教学中,准备几味本章涉及到的代表性中药饮片或植物标本,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先辨识药材,观形貌闻其味。再简要介绍这些药材入药部位以及传统用药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用现代科技来研究这些中药材的防病治病原理,该怎么做?带着问题,进入后续的课堂讲解。

例如,在讲授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前,可让学生先辨识槐米、黄芩这两味代表性药材,然后简单讲述它们的药性和传统用药情况。如槐米为槐树的干燥花或花蕾,性寒凉,味甘平,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降火。通过对药性的描述引出问题,槐米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如何提取?对于黄芩,可介绍其涉及到的本草考证和历史传说。比如,相传李时珍16岁时,突生急病,高烧咳嗽有痰,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药物都不见好转。有路过道士开出单方:将30 g的黄芩加两盅水煎至一半服用。连续服用半月后,李时珍完全康复。因此,在其编写的《本草纲目》里,称黄芩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并感叹“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从而引出问题,黄芩产生神奇药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现代用药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了解其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

每章结束时,总结分析该章涉及到的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结构和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入药部位、化学结构是否类似?同属于哪一类化学成分?药用价值、药效是否相同?能否相互替代?通过分析这些衍生问题,提炼每章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对该章内容的学习达到知识点清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课堂学习之外,组织学生参观我院伏牛山药用植物标本馆,直观了解我国和我省的中药材资源分布情况,特别是本地道地药材的品种、种植和市场环境。另外,带领学生进入中药材种植基地(洛阳烧伤医院药博园和洛阳本草堂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了解中药材的生长习性、采收和炮制过程。

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实践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带着问题主动投身到理论课的学习中。

二、将中药诗词文化渗透到知识点中

中国不但是传统中药的故乡,同时也是诗的国度。我国历史长河中瑰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繁花,其中不乏描写中药的诗词。中药诗词寓情达意,处处展现着中医药文化与诗词文化的巧妙契合,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与诗词文化的相融。在课堂上,将经典中药诗词巧妙穿插进来,对学生对教师都会是一种很奇妙的文化感受。比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满庭芳》对二十四味中药名称的借用就十分巧妙。《满庭芳》词云:“云母屏开(云母),珍珠帘闭(珍珠),防风吹散沉香(防风、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郁金、硫黄),柏影桂枝交映(黄柏、桂枝),从容起(苁蓉),弄水银塘(水银)。连翘首(连翘),惊过半夏(半夏),凉透薄荷裳(薄荷)。一钩藤上月(钩藤),寻常山夜(常山),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轻粉),独活空房(独活)。欲续断弦未得(续断),乌头白(乌头),最苦参商(苦参)。当归也(当归)!茱萸熟(茱萸),地老菊花荒(熟地、菊花)。”

在讲第二章地黄寡糖的分离提取损时,可引入白居易的一首《采地黄者》:“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黃。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反映出药农采地黄的过程与疾苦。并结合中药的道地文化,让学生了解河南为四大怀药的道地产区,且怀地黄在焦作温县的种植历史长、范围广,品相也最佳,但由于缺乏深加工,当地种植户仅靠出售原药材为生,有的年份入不敷出,从而激发学生开发中药材市场的兴趣。又如,在讲到含皂苷成分的人参、黄精、甘草时,借用诗词突出这些药材的滋补功效。乾隆皇帝的《咏人参诗》:“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即今上党成凡品,自惜天公葆异珍。” 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同时在“气补那分邪与正,口含可别伪和真”中描述了其药效的鉴别及两面性。再譬如杜甫的《丈人山》“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以及清代赵瑾叔的《本草诗》“九土精英色正黄,药中甘草入诸方。部分上下俱无犯,性适寒温两不妨 ”。学生在诵读这些优美诗词的同时,了解了这些药材的功效。

古典诗词中药名的借用与描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中药知识的熟悉,这些中药诗词里中药文化现象和内容在知识点中的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中药知识、中医理念和文化。

三、引入中药药名的来源趣事

对于没有医学和中药背景的学生而言,学习天然药物的药效特别困难,而且容易混淆这些药物的名称。但如果将中药命名的一些趣事和规律带入课堂,学生们对一些常用中药的生理活性和药效会有更好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五味子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具有酸、甘、辛、咸、苦这五种味道,而且其功效也和五味相关,同时也有“五味俱全,以酸独胜”的说法,所以五味子在中医上酸涩收敛的功效尤为突出;而当归药用价值主要为活血补血,当归这个名称隐喻其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又如益智仁,由于其药用部位是其“仁” (种子),再加上中医认为脾主智,因此这一味具有增强脾胃功能作用的中药被称为益智仁;还有百合,其药用功效为养阴润肺和清心安神,与其“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的名称相通;甘草是传统中医合剂中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因味甜且特殊而得名,在古代还有“国老”的美誉,具有解百毒,调和诸药的作用;黄芪是如今的俗称,原名为“黄耆”,而“耆”就有长者的意思,代表黄芪为补药之长,同时中医理论认为黄色代表“归土入脾”,从而具有“补中益气升阳”的药用功效。

还有一些中药的名称隐含产地属性。如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有川大黄、川桂枝、川黄柏和川贝母,特别是川贝母品性最佳,近年来价格也是不断升高。广陈皮、广木香和广郁金均产自我国广东。著名的“四大怀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以及怀山药均产自我国河南焦作温县一带(怀庆府)。除此之外,还有产于湖南的湘莲肉,产于江苏的苏薄荷,产于福建的建泽泻,产于浙江的浙贝母等。此类隐含产地属性的药名还有高良姜、燕脂、荆三棱、蜀葵、杭白芷、藏红花和杭麦冬等。

此外,很多中药药名还蕴藏着中华文明特有的龙凤文化、吉祥富贵文化,如龙须、龙骨、金线草、金盏花等。因此,学习中药,先从熟悉中药名字的内涵出发,不仅可以“以名知性”,还能感受中药名称中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

四、介绍中国对天然药物发展史的贡献

在天然药化课程讲授的第一章中介绍我国天然药物的发展历史。天然药物在我国的发展可追溯到最早的文字记载时期。我国古代就有金、银、铜、铁、锡、铅、汞、硫、碳等元素的记载,期间的“炼丹术”“冶金术”和“点金术”也同时开拓了许多化学实验方法。四百多年前,明代李挺所著《医学入门》中就科学地记载了利用发酵法从中药五倍子中得到结晶没食子酸的详细过程,其中有一句话堪为经典:“看药上长起长霜,药则已成矣”。这里的“长霜”就是当时得到的没食子酸结晶,这是最早获得有机酸结晶的记录,而类似的提取在两百多年后才由瑞典化学家舍勒实现。早在1596年《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用升华法纯化樟脑的过程,而约两百年后欧洲才有效提取出了相关产品。

讲到强心苷类化合物时,向学生介绍1875年Withering对洋地黄功效的详细阐述,以及洋地黄在我国属于新兴草药,因此古代医药文献中未见记载。讲到生物碱时,可以从人类对抗疟疾的历史出发,介绍奎宁的发现过程,氯喹的用药历史,然后引入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对学生强调青蒿素是中国药学领域的一项伟大成就。也因为青蒿素的发现,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同时在后续的章节中,可以穿插一些我国科学家在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情况和突出贡献,也着重介绍一些源于天然成分的临床一线药物如喜树碱、紫杉醇、麻黄碱、吗啡等的研发信息。介绍天然药物国内外发展历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学生将来从事天然药物研究的热情。

五、展望

21世纪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强调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一重要讲话提示我们,纠正或改进中医西化的现状,科学、长期地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文化与时代机遇,已经向我们走来。毫无疑问,当代中医的复兴梦,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当下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追随文化与历史潮流,是摆在我们面前正确的选择。也是每一位关心和意欲传承中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学子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中药名字之美、中药归经理论之妙、中药的思辨思想和哲学思想以及中医的整体观和世界观等,让传统课堂变为实践认知和文化感知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我国中医中药的继承和发展至關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裕强,曹合社.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J].药学教育, 2016. 32(4).

[2]杨曦亮,胡霞敏,张永忠,刘嵩.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 29(1).

[3]高志刚,王世盛,宋其玲,赵伟杰.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 2016.32(1).

[4]尹文静,牛笛,李继君.中国古代诗词意蕴中的中医药文化内涵[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17(6).

[5]周文.中药名词命名文化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7).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天然药物化学中医中药教学实践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胁痛施治体会
中医中药协助戒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