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结构映射理论的“微写作”指导的实践探索

2018-11-30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张春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微写作拟人习作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张春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作文涉及到的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是多方面的,而一节习作指导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些“点”进行微写作指导。那么,到底选取什么“点”,怎样进行微指导?我们借鉴结构映射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选点”——要基于一定的逻辑结构

我们强调“一课一得”的微指导,首先就要选取有效的习作指导、训练点。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根据结构映射理论,每一次的训练点不能是一个随意的“散点”,而应该是习作要求结构化体系中的一个有序的布点,否则就很容易造成习作教学中的“深浅不一”“重复指导”或“让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的随意、混沌状态。

事实上,新课改以来,教学内容“去结构化”的倾向,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习作指导正遭遇这样的尴尬。前不久听课时,笔者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同为三年级的习作指导课《多姿多彩的小树叶》,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着力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叶脉、叶柄、叶缘,写清楚小树叶的颜色、形状。另一位老师则侧重于边玩边想象,不拘体裁写出小树叶的情趣。仅就一节课而言,这样的教学无可厚非;但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这样各自为政,给后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平行班级较多,又经常重新分班的学校,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重新组合的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师承不同的教者,有着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所以,更应对小学阶段的习作布点进行整体架构,让教师明晰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知识能力结构,明确某一年级习作指导的着力点,从而有助于每次习作指导的合理“选点”。比如同样是“小树叶”,一年级,指导有顺序地说好外形,以写实为主。二年级,则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想象,写生动写具体。三年级时可动静结合,写出情趣。

二、“源文”——要有利于促进类比迁移

写作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迁移借鉴、由仿到创的过程。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是迁移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的结果。结构映射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

(1)从文章阅读到写作领域,存在着类比结构映射效应,源文章的结构如果与目标文章结构相同,就会由于结构映射效应而产生迁移;(2)前次阅读的文章结构越清晰,越能促进结构迁移,也就是客观透明度越高,发生结构映射的可能性越大;(3)越能清晰地意识到前次阅读的文章的结构,就越容易对目标文章产生类比结构映射,促进结构的迁移,即主观透明度越高,发生结构映射的可能性越大。

上述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支撑了一课一得的微指导的实践意义。因为目标“微”,“源文”相应也就“微”;因为源文“微”,结构相对简单,透明度相对高些,产生迁移效应的可能性相对大些。同时,上述研究成果对用于习作指导的范文挑选也很有启示:要根据一课一得的“微”目标选择能够有效促进类比迁移的范文。比如,在学生游玩了家乡的东洲公园后,我们提供以下几组片段让学生举三反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片段一: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lóng)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jìn)在乳(rǔ)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lǚ)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片段二:

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公路旁,我看到不少放蜂人的帐篷和蜂箱,白色帐篷在这金色的花海中,犹如点点白帆。

片段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之所以选择这几组写景片段,因为这节课我们的微目标是“选择代表性景物写景,多种方法写出景物特点”,显然,以上三个片段都有这一共同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研读“片段一”、略读“片段二”、浏览“片段三”的过程后,通过映射比较,形成了特定的文章图式,易于产生迁移效应。

三、“指导”——要着力于细节和本质

文章结构的映射迁移只是为习作搭建了骨架,文章还需要有丰满的血肉。结构映射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还显示:(1)源文章与目标文章结构一致,前次阅读为后次阅读提供了信息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形成文章的整体模式,文章的主要信息是文章框架的支撑点,而文章的细节与文章框架的关系较小,结构相似,促进的是文章主要信息的保持,而对文章细节信息促进不大。(2)年龄小的学生和新手缺乏正确的问题图式,把握不住问题的本质,因而在相关样例或源问题提取中更容易受问题表面特征所左右。上述研究成果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微写作指导还要关注学生易忽视的细节和学生难触摸的本质。

笔者曾经听过两节随堂课,内容都是《巧用拟人,事物描写更生动》。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主要分两个板块:识“拟人”、用“拟人”。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分为三个板块:识“拟人”、品“拟人”、用“拟人”。在第一板块他们都是通过《小露珠》一课中的“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向她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这段文字,让学生认识到可以将事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神态和情感。接着,第一位教师便直接进入“用拟人”的环节,忽略了拟人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注意点,导致少数学生说出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拟人句,诸如“秋天的田野里稻子在低头认罪”之类的。而第二位老师,则增加了“品拟人”这一板块,出示《乡下人家》一文中的三句拟人句: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

(3)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抓住三个标志性的动词“探出头来”“率领”“唱起歌来”,让学生在演演、看看、秀秀、议议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发现了拟人句一些更深层次的注意点,如:抓住事物的特点、符合生活实际、体现正确的思想感情等。两相比较,显然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更具效度。

运用结构映射理论来指导微写作教学,我们才刚刚起步,相信,随着我们的研究不断深入,还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收获。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结构映射理论的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5/02/329)

猜你喜欢

微写作拟人习作
拟人手法真多情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