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涉外旅游视域的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调研

2018-11-10陶向敏苑庆春

文教资料 2018年18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

陶向敏 苑庆春

摘 要: 农村涉外旅游业以原有农村旅游业为基础,有利于发挥“长尾理论”优势,前景广阔。英语综合性服务作为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本文从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视角,结合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学术知识,重点研究农村涉外旅游储备人才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构想,旨在学以致用,优化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服务社会。

关键词: 农村涉外旅游 外在环境 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

一、引言

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958.65万人次、2030.08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73.18%和2.79%;外联385.58万人次,同比下降3.07%,外联2137.52万人天,同比增长25.97%[1]。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挖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的重要举措。2017年12月,习近平在视察江苏省徐州市新农村——马庄时,提出了以特色产业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此外,以强调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长尾理论”为依据,以原有农村旅游业为基础,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有利于创新原有农村旅游业,凝聚现有旅客和潜在外国旅客资源,实现“小市场大利润”。英语作为涉外旅游服务的交流工具之一,在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强化外国游客体验感等方面意义很大,可以说,语言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经济收益。

作为农村涉外旅游事业的储备人才,在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应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掌握农村涉外旅游服务人才必备能力之一——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学生在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尚有一些不足。

二、农村涉外旅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基于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得体且有效地进行交换信息的能力,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际者恰当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适应与理解能力等。

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风景区的徐州新农村——马庄,享有“全国文明村”的美誉,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瑰宝。曾经,马庄村以煤为生;资源枯竭后,马庄村逐步探索并挖掘乡土资源,打造香包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而今,马庄村拥有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实现了从“负债村”到“国际名村”的重大转变。就马庄而言,农村涉外旅游服务已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体验区、乡村休闲垂钓区、绿色蔬菜瓜果采摘区等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150余人的“民俗文化表演团”、陕北韵味的农民乐团节目、布艺基地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较为完善;相应的景观标识语等旅游软环境较为完备,“苏南有周庄,苏北有马庄”的旅游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学者文秋芳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划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含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后者包含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应注重视、听、说等基础技能的训练,更应着眼于基于农村涉外旅游管理服务的特定情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

三、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现状

(一)社会:应试教育现象较为普遍,语言应用意识薄弱。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生英语学生教材、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已进行多次改革,但英语应试教育仍居主导地位,学生成为各类等级考试的机器。细究其因,一方面大学生学位考试、研究生考试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英语成绩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大部分院校以学分绩点作为奖学金等荣誉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英语学习者无暇顾及英语听、说、译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与提高。最终,循环往复,英语应试教育现象普遍,英语复合型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改革英语人才培养方案、英语考量制度已成为营造优良教育社会环境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校企签约式合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实践效果微乎其微。

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更应如此。目前,部分高校也注意到了这点,进行企业在高校实验基地的挂牌仪式、带领学生代表参观企业、进行企业赞助的比赛……然而,这类校企签约式合作形式貌似合理实则缺乏深度与广度。在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方面,高校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工程”,更应鼓励并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深入涉外旅游服务,激發学习热情、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之处、寻求突破口。

为此,高校应与马庄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深入马庄,感受陕北韵味的《安塞腰鼓》;体验民俗文化表演;感知扎染等布艺的无限魅力……或许只有这样,英语专业大学生才能饱含学习热情,体悟本地文化的魅力,更好地进行差异性文化对比,实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此外,深入感知马庄村特有文化,邀请本校外国留学生、外国旅客游览马庄,进行农村涉外旅游实验性服务,使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中探索与发现,实现突破与提升。

(三)教师:创新性教学方法尚待挖掘。

1.基于英语教材的课堂背景导入性不足,文化带入感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都注重基于大学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真正意义上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培养似乎更应基于相关跨文化交际教材系统性、针对性教学,注重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基于本地文化背景,深入分析差异性文化背景,而非不加区别辨析的国家文化的“植入式”教学;基于所讲的国家特性,注重文化代入感,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而非缺乏相关国家差异性文化背景导入的“填充式”教育。因此,更新英语教材、多元化课堂背景导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情境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方法欠缺,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不强。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具有教学目的性地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领学生态度转变,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使其心理机能发展。

当前,多数学生对英语的接触与应用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学习,其所能学习并掌握的交际技巧有限。此外,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多以中文进行交流和学习。可想而知,学生在缺乏生动具体的场景下,其基于具体知识情境的学习机会少之又少,而相应的英语基础性知识、跨文化交际技能、相关的素质拓展实践则演变成“纸上谈兵”。

以农村涉外旅游服务为例,教师应以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会话策略为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应领域的情境实践,促成高效的创新性情境教学。就农村涉外旅游服务而言,教师应以马庄村旅游标識语、马庄村景区景观为例,以小组间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课堂模拟练习,如标识语翻译、景区景观英语口语介绍等。

3.教学目的不明确,文化融入语言教学的环节缺失。

文秋芳教授将我国职场英语的交际形式分为:听—说(将英语所述之事转述他人)、听—写(将英语所述之事记录成文)、读—说(将所阅英语资料转述他人)、读—写(将所阅英语资料记录成文)、听—译(将英语所述之事转译表达)、读—译(将所阅英语资料转译表达),最终实施职场生活中有效英语交际的是说、写、译技能。

基于这一认知,明确课程教学定位已成为跨文化交际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学生阅读、听力等基础英语技能,更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输出为驱动的拓展练习。在涉及涉外旅游口语对话时,教师应就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相应的语言教学。

譬如在旅游服务的休憩时间里,外国友人看到你在吃面包,你可能会询问对方“Do you want something to eat?”,其表层意义为分享食物,不同的外国友人可能对此回应不一。英国人大多矜持、理性,可能会说“No, thanks.”;美国人大多奔放、坦率,可能会说“Well, thank you.”;中东人大多虔诚、尊敬,可能需询问多次,才会回复:“Oh, is it for me? Thank you!”为此,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应注重相应人物性格等因素,融文化于语言教学中。

四、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面临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笔者以“基于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对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建筑学院等4所高校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期间,分别抽取了4所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各50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回收、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形式,笔者发现:在被随机调查的徐州四所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47%的学生捕捉并理解外国友人语言非常吃力(英语听力问题严重),23.5%的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组织时比较吃力(外语语法意识及语法掌握程度一般),基础性交际能力较为欠缺;27.5%的学生不曾听闻马庄(本土文化认知不足),延展性跨文化能力较为欠缺。

(一)基础性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笔者以农村涉外旅游为视角,将交际能力理解为:农村涉外旅游相关的专业语言知识;在特定的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情境下,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合适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解决农村涉外旅游服务过程中交际障碍的能力,将交际能力划分为语言部分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性能力。

语言是由词汇根据一定语法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们实现有效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提供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时,英语专业大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听、说、读等基础性语言知识,但一些语法失误似乎仍在所难免。此外,在提供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时,相关专业性术语、语言表达、非言语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如标识语翻译“马庄村”在徐州本地有多种译文版本:“Horse Stub Village”,“Horse”,“Ma Zhuang Village”,显然,“Horse Stub Village”是“马桩村”的对等翻译,此处“Ma Zhuang Village”更贴切。

又如徐州的四星级乡村旅游区“龙泉山庄”有多种译文版本:“Long Quan Hotel”,“Long Quan Villa”,“Longquan Mountain Villa”,而在此处“Long Quan Villa”则显得更加贴切,因为“Longquan Mountain Villa”是汉译英的直译现象,死板而生硬,“Long Quan Hotel”实指以住宿为主的旅馆,“Long Quan Villa”中的“Villa”在《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释义为“a fairly large house, especially one that is used for holidays i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即(尤指地中海国家的)度假别墅、乡间别墅,此处则表现出“龙泉山庄”的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等特点,较为妥帖。

(二)延展性跨文化能力有待提高。

笔者以农村涉外旅游为视角,将跨文化能力理解为:交流双方在提供或接受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时,察觉交流双方语言、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文化背景差异的能力;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诸多不同之处的基本素养;根据对方文化背景,及时调整交际行为并避免交际冲突的能力,将跨文化能力划分为文化部分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延展性能力。

文化与语言相似,一方面文化具有客观、已有、显现和约定俗成的特性,另一方面具有即时、潜在、主观、个人和情感的特性。在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时,受地域、历史、观念等影响的风俗、饮食、服饰等文化因素将成为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然而,专业大学生并非完全了解与本地农村涉外旅游相关的风俗、饮食、服饰等文化知识,在了解外国人的风土人情方面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在向外国游客介绍徐州的四星级乡村旅游区“龙泉山庄”时,必然会涉及“龙泉山庄”的取名由来等细节性问题,如“龙的传人”一词。此时,解说者需特别注意中西方对于“龙”这一意象的不同理解:在中国,龙象征着神圣和祥瑞,以龙这种生物的传人自称,即表示中华民族是幸运、成功的民族;在一些西方国家,龙象征着凶残和邪恶。因此,在翻译“龙的传人”时,一定不可说成“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而应译为“descendants of the loong”。

在提供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时,在尊重并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英语专业大学生更应了解并熟知外国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

五、培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想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培养交际的客观态度。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文化差异是一种影响交际的障碍,尤其是中西方在风俗习惯、价值观、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双方的正常交流与交际活动[2]。霍夫斯坦特在国家文化模型中指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在一个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程序。此外,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存在差异性。

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时会与外国旅客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面对文化差异,一是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认知体系、情感体系和行为体系,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语文化的关系。二是确立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服务性原则,进行以外国旅客为中心、多层面合作式、渐进性、体验式的涉外向导、翻译、解说服务。三是在情感体系方面应注重英汉文化并重。避免对其他文化的防卫心态,树立客观宽容的态度;树立语言和文化的平等观,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文化认同感,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培养敏感的语法意识。

语法意识是学习者对语法形式、功能的客观注意、主观感受及认知分析,既是学习者对语法特征及其学习过程的有意识注意,又是学习者对语法隐含意义的感悟与认知[3]。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对语法习得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5][6]。

Kasper表示语法、语用能力的习得需依靠三个互相依存的条件:一定的输入、输入被注意和大量的练习机会[7]。其中对输入内容的有意注意是三个条件中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把输入内容内化为意识的提升,习得就不会发生[8]。为此,为正确应对母语和外语的差异,进一步实现语法的习得,提高农村涉外旅游服务过程的交际能力,一是应有意识地树立语法意识,形成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敏感性;二是借助母语语法,以汉语知识已经形成的母语语法知识为基础,激活自身对于英语语法学习的规则概念;三是增加对母语和外语的输入,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在语法方面的异同点求同存异,促成输入内容内化为意识的提升。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灵活的语用意识。

正如Edward Sapir教授(美国语言学家)所言:“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背后潜藏着相应的文化影响力。约翰·甘柏兹(John J. Gumperz)表示:我们在社会中的有效交际与自身对所处社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语用能力即基于特定语境,并以理解他人语言为基础,得体表达自己的能力。此处语用能力包含对各种语境(包括言内行为语境和言外行为语境)的敏感性和表达的得体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培养并逐渐形成语用意识,对于理解交际文化的不同背景尤为重要。

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能力,形成恰当处理文化差异的高敏感度、包容态度、灵活应变能力。一方面,应提高英汉两种语言的修养,既要了解一些词汇或句式的字面含义,又要了解词汇或句式背后的引申含义。如外国旅客在马庄村旅游度假时,因刚下飞机而未及时将包送至住所,只能一边提着很重的行李,一边听解说者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会说:“The bag is so heavy.”这时,作为交际者,不能鲁莽行事。因为这句话具备三种含义:一是字面义“the bag is heavy”,外国旅客仅想表达行李很重;二是引申义:外国旅客正在表达一种间接而礼貌的请求,委婉地希望交际者帮忙搬运他(她)的行李;三是另一种引申义:由于你主动帮助外国旅客搬运行李,外国友人可能因腼腆、隐私等缘由,婉拒对方帮助。另一方面,应学习异域文化,加快文化理解与适应的速度,既要加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性能力的培养,更要学习和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此,在进行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时,应正视二者的差异性,深入学习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特征,树立语用意识;基于特定语境或情境,结合所学词汇、句式的多重含义及对方的特有文化习俗,减少语用失误,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优质乡村涉外旅游服务。

此外,借助以模仿为核心的模因论视角,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际习惯的不同,并能根据所获得的文化知识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4],通过模仿提高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亦不失为一大良策。

六、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背景下,以原有农村旅游业为基础,农村涉外旅游业前景广阔。跨文化交际作为乡村涉外旅游服务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在日益完善的英语教学环境下,英语专业大学生更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法失误和语用失误,为农村涉外旅游服务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关于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EB/OL]. http://m.cnta.gov.cn/tzgg2015/201801/ t20180126_854803.shtml,2018.1.26.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2-30.

[3]高远.增强语法意识,加强语法教学——谈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界,2007(06):30-55.

[4]李春光.模因论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4(1):68-69.

[5]Bardovi-Harling K., D rnyei Z.. 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 Violations? Pragmatic Versus 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 Learning[J]. TESOL Quarterly, 1998(32):233-263.

[6]Niezgoda K., R ver C.. Pragmatic and grammatical awareness: A function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M]. Rose K. R., Gasper G.. Pragmatic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Kasper G.. Introducti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SLA[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6(18): 145-150.

[8]Schmidt R..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11):17-50.

基金項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cx2018020)。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
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
浅析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从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论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