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

2018-11-05肖金柱尹紫杨

科教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

肖金柱 尹紫杨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生转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很多现实问题也显现出来,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程角度出发,阐述基础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德育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变迁和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阐述相应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8.068

Abstract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exam 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re gradually improving. However, with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are also emerging. We must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flect on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structure,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problem faced b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reform of basic curriculum, and expound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Keyword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自新基础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向着现代化、国际化迈进,新基础课程的改革引领着基础教育的价值导向,中国的基础教育出现了新观念、新动力、新思想,不断地促进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变。而我国的思想政治课也随着基础课程的改革发挥着更多的德育作用,为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服务。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以“道德与法治”的基础教育改革为例,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还存在一些基本问题、基本矛盾亟待我们认清和解决,本文将从思想品德学科新基础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

1 对“道德与法治”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反思

新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课程改革中,“道德与法治”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我们必须对改革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反思,横向上,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所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横向上,从课程改革前后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反思,反思新基础课程改革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1.1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目标的改革

改革前的课程目标主要倾向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着牢固的知识本位论思想。而“道德与法治”在课程性质上与其他课程有着根本区别,系属德育课程,学生不仅要将教师所传授的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范畴等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和情感中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而且要将自己学到的良好的思想意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思想品德所要求的由内化向外化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课程功能必须发生转变,要改革传统课程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同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形成。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以学生为本,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教师应扮演好课程功能转变实施者的角色,真正使得课程功发生转变,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學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达到教师所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达到思想品德学科所要求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1.2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结构的改革

在新基础课程改革前,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编写中,总是担心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结果造成课程内容过多和课时过紧,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编制的教材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利于学生健康完美人格的培养。新基础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变了以往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认真研读课改前后课本会发现,课改前课本在相关链接中,链接的知识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知识深化和扩展,而课改后的相关连接更加重视对现实生活和时政的链接,在课程结构的方面,更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为目的。所以,在课程结构方面,新课程改革更多的倾向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学习,会学习,爱学习。

1.3 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内容的改革

过去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用教育成年人的德育知识拿来教育身心还不足够成熟的初中生,将马克思主义中深奥的原理、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更多的趋向于死记硬背。所以,在新基础课程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改变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在这个课程内容改革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又要不脱离学生实际。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抓住初中生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身心发展规律的个别差异性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原则,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身心发展规律的整体性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课程改革要将新思想、新概念、新观点纳入教材,同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传递学生最新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1.4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实施的改革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给人们留下了较强的思维定式,认为思想品德课主要依托于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但这样的学习形式容易造成思想没有深入,道德习惯没有形成。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基础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的德育应该是改变机械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意义学习,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积极进行问题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所以这要求初中思想政治课真正的回归德育性质,德育为先。

1.5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评价的改革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导向性,防止评价有失公正和片面性。“道德与法治”课应试教育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分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德育,把笔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过分重视分数,由于评价主体的错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综合化,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评价,还要对基本技能和所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评价。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但通过量化的笔试测验对学生进行检测,而且还可以对课堂行为进行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和作业方式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家长、学生和学校领导都可以加入到评价主体中。基础课程改革必须落实评价机制的改革,才能真正改变知识本位的价值导向,初中思想政治课才能回归到德育本身。

2 “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发展方向探索

2.1 迫切需要寻找基础课程改革的合理基础

近几年的基础课程改革,使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现象和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很多形成的认识没有系统化,理论化,无论是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研究人员的素质,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课程改革的合理基础,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真正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2 课程改革与教师改革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有些老教師难以转变自己已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习惯了旧的课程理念,难以转变。其次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认真的学习,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最后,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教师能不能积极主动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一大问题,教师是否能发挥主导作用,能否通过情境创设,价值澄清,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做到思想品德的知情信意行,增加思想品德的生活化,德育化因素,是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努力的着力点。

2.3 新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的开展

对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是对学生德育的评价,也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不能仅限于一张试卷上,我们现如今对学校的考核依旧是多少学生考上重点中学,在这样的指导下容易出现唯分数论,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可以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不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努力,为推进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连芬.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

[3] 袁忠军.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出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4] 田彦琴.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

[5] 何淼.关于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学探索,2008.

[6] 周洋帆.思想政治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7] 潘永.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