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教育与新时代文化研究

2018-10-21李玉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3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思想教育新时代

李玉芳

摘要:针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政治课可以突出教育公正平等、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针对依法治国的深入,政治课应注重培养的法治观念、民主意识;针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政治课还可以向强调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总之,以人为本,立足现实,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道德要求有机统一,政治课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本文主要研究思想教育与新时代文化研究。

关键词:思想教育;新时代;文化研究;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应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但是,长期以来,只强调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大大忽视了价值理性,因此带来人文精神的长期缺憾,从而培养出大量德智分离、有能无德的“人才”。其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不久前,清华被保送上研究生的刘海洋,竟在一个月内两次用烧碱灼伤动物园里无辜的熊,真是令人愤慨,由此引发我们无限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因此文化必须坚持以“人的建设”为宗旨,即在文化的作用下,使人才在知识上具有广泛性,在能力上具有创造性,修养上具有民族性。在人才培养上要改变过去忽视人的价值和个性的现象,使教育者个性化发展,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课是目前我国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对培养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脱离实际。当前我们的政治课教育未能完全从社会实际及的道德实际、认识实际和情感水平出发,提出了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要求和理想信念,更缺少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去评价的道德实践水平,使得只能肤浅的、苍白的、唯心地理解上课内容,导致将政治课仅仅认识为夸夸其谈和耍嘴皮子,缺乏真实的情感去认同和接纳。

(二)教育内容存在局限。教育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缺乏深度,不能充分发掘其他人文学科的资源。同时,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甚至数年不变,缺少时代感。

(三)教育方法科学主义色彩浓重,人文主义色彩淡薄。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没有从人文主义出发尊重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情境教育对灵魂深处的感染力,导致现实中出现大量乃至普遍的高分低能、德智脱离的现象,造就出一些惟命是从、惟书至上、缺乏独立个性的人。

(四)教育思维突出。把思想政治课教育中的任何内容、目标、方法都抹上政治色彩,这样做常常会把道德要求与政治要求混为一谈,甚至以政治素质的要求取代了道德要求,这样教出来的很可能成为政治上的“不倒翁”、生活中的变色龙和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者。抱有这种思维,也往往使得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问题,而忽视了社会、人生的其他方面。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侧重于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离开人文精神谈人文教育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强烈呼唤人文精神。

三、人文精神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完善和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中心。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文明,造成了科学主义盛行,人文主义衰落。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显示了反作用,如道德的败坏,人的个性,主体性的丧失,人感到了自我的残缺和生存本性的异化。不仅科学技术奴役人,在科学主义指导下的精神和知识也奴役人,它把教育变成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人从受教育中获得知识不再是一种乐趣,而只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种更有目的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人文主义教育又一次得到恢复发展,它以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对人之为人进行反思。课堂教育是我国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政治应站在品德教育的前沿,顺应时代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以此寻求最佳结合点。政治教育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因为教育要以人为本,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说它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才属性的辨证统一,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政治教育不僅是一种知识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因此,对当代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文精神出发,着重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貌,形成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崇高情感,具有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既有理想和抱负,具备独立人格,又能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团结协作;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自信自强勇于迎接挑战、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热爱生命,能够既顺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又达到完善和超越自我的目的。

四、人文精神对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展开,任何漠视人性的人文教育都会背离人文精神的本来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应把放在中心地位,而且具体的教育内容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状况和社会实际。在教育中,人文精神主张人是知、情、意并重的个体,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求得真,获得善,也能感受美。感受美的过程也是情感升华的过程。只有在被打动被感染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真正发现真和善。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学科,涉及到人的品格、情操、理想、信念,直接触及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而现行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科学方法,又称黑箱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将授课变成仅仅是传授知识,将视为无知无觉的机器,这虽然能使人获得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所涉及的心灵问题、人际问题却不能妥善解决,因而教育出的是刻板的,没有生气的,也不能真正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方法上,应当运用教育艺术的情感美和情境美,激发的美好情感,创造一个美的情感交流空间,使得到熏陶。要用真挚的爱,去燃起心灵的火花,鼓起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中用充满爱意的目光、手势、语言和进行情感交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的缺点和不足,就能激起心中的层层浪花,使显得自信和满足。同时运用人格力量,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无视的情操个性,简单粗暴的对待,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新庚.和谐社会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拓展[J].中南学报,2008(8)4.

[2] 阮剑兰.从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看建设和谐社会[J].当代教育论坛,2008(8)57-58.

[3] 李建国.和谐人格的培育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J].求实,2007(1)34-36.

[4] 杨特.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7(4)62-65.

(作者单位:梁山龙腾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思想教育新时代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科技文化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理论的终结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