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流动儿童边缘化问题研究

2018-10-20张佩茹

知识文库 2018年19期
关键词:边缘化流动社区

张佩茹

随着中国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社区流动儿童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多。社区流动儿童因居住环境、教育环境、交往环境等各个环境的变化,导致许多社区流动儿童不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出现负面情绪高、歧视知觉强、社会融入度低等各种“边缘化”问题。而社区流动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各种“边缘化”问题的出现,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还会对社会造成潜在的危害。针对社区流动儿童边缘化问题,我们要尽力推动相关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呼吁家庭、学校、社会、社区的共同努力,帮助社区流动儿童能尽快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使得社区流动儿童边缘化趋势得到一定的缓解,促进其健康成长。

1 社区流动儿童边缘化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居住环境边缘化

由于家庭经济和父母职业等多方面原因,流动儿童多居住于外来人口流动频繁或城乡结合的社区地带。 那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城市隔离,大部分社区居民只生活于自己的群体当中,而很多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们的交际圈都仅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中,缺少与外界交流,在这些社区地带,他们会保留他们部分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呈现了一种“半城市化”的状态。而且由于住房条件的限制,许多社区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狭窄,家庭人数多,导致社区流动儿童生活拥挤。更有甚者,有一些家庭居住的房屋是危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样的居住环境是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1.2 教育资源边缘化

流动儿童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公平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虽然社区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在这几年期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社区流动儿童在享受教育机会方面与享有学校教育资源方面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很多社区流动儿童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选择了“打工子弟学校”上学,而往往很多这类型的学校教学质量和资源比较低下。剩下的进入公立学校的社区流动儿童,境况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在“借读生”、“评奖评优的限制”、“教师的不公平对待”、“教育资源差等开放”等不公平现象下仍然让社区流动儿童徘徊在教育的边缘。

1.3 心理差异边缘化

许多社区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生活环境突然的转换,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不适感。而他们很多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与社区非流动儿童不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与非流动儿童是有差异的,这时他们可能还会遭受其他社区非流动儿童的歧视和嘲笑,这些都会导致社区流动儿童产生心理偏差,引起他们的自卑和逃避与他人交往等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很多流动儿童自我认识不足,很难给自己定位,“黑市户口”、“乡下人”之类的称呼,更使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城市生活,游离于城市主流圈外,在心理埋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 社区流动儿童边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教育机会不平等

许多社区流动儿童在享受基础教育权利的同时并不能使这项权利得到保障。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使得社区流动儿童外化于教育边缘。首先,表现为流动儿童学业取得成功机会或招生制度的不平等。社区流动儿童随着父母离开户口所在地到城市定居和求学。其次,表现为入学费用不平等。部分社区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求学时,都是采取“借读”的方式来接受教育的。最后,受教育过程机会不均等。由于受家庭經济条件的影响,很多社区流动儿童在上“兴趣班”“特长班”的可能性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社区流动儿童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已经有所落后。

2.2 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主力,可见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加班加点的随意性,使得很多流动儿童跟家长的交流沟通和生活的时间较少,导致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感化、权威、教化的作用越来越少,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教化和引导,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很多社区流动儿童的父母因面临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教育孩子。使得孩子家庭教育和身心教育的缺失,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变得任性、自卑、悲观、暴躁与冷漠等不良个性特征。

2.3 社会排斥严重化

社区流动儿童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不只要改变其生活习惯和方式,还要融入周边的社会大环境。但由于社区流动儿童不论是在语言习惯和习俗方面,还是在穿衣打扮和学习生活,都和非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总是会担心遭受到别人的偏见和嘲笑,怕自己难以融入新的朋友圈,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会使他们慢慢远离非流动儿童的社交圈子。而流动儿童的价值观和价值规范与非流动儿童的价值观和价值规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很容易让非流动儿童把流动儿童划分为“圈外人”,加上很多城市儿童的区域排他性和自我优越感,让他们很难从内心接受流动儿童。这使其难以融入非流动儿童的交际圈里,无法正常的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

3 社区流动儿童边缘化问题预防措施

3.1 政策方面

3.1.1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针对社区流动儿童的边缘化问题,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社区流动儿童的生活质量。对于社区流动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政府应完善有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制度,将其教育问题落到实处,使其能够公平的享有义务教育。居委会和社区社工机构要完善其规章制度,提高社区工作效率,优化社区周边环境,给社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成长环境。

3.1.2 加强周边的文化整治与建设

相关文化部门应加强对社区流动儿童住宅区的文化整治与建设。针对社区流动儿童的住宅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一些娱乐设施和网吧对于社区流动儿童的影响,给社区流动儿童营造健康、文明、整洁的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流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3.2 家庭方面

3.2.1 加强亲身教育,完善孩子的社会功能

在教育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因为口音和穿衣等原因造成的自卑和社会交友网络不全等问题多加了解,并针对问题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疏解。父母还要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交友圈,鼓励他们多接触新的朋友,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3.2.2 角色的转变,促进亲子沟通

父母要学会如何跟孩子当朋友,把孩子当成可以交流的对象,要具备同理心。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要一昧的根据自己的思想来限制孩子的行动,切身的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尊重他们的。

3.3 学校方面

3.3.1 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对不达标的民办学校予以处罚,并勒令其民办学校限期整改,对仍不达标者取缔其办学资格。并进行民办学校以政府为主导和自主管理的“国有民办”模式,从多方面筹集资金,共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周围环境的文化整治与建设,降低一些娱乐设施和网吧对社区流动儿童的不良影响,给社区流动儿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3.2 规范学籍管理制度

学校要规范学籍管理制度,简化社区流动儿童的入学手续,并为其制定合理的入学标准,使他们的入学水平公平化。社区流动儿童在进入新的校园环境时,心理会出现一定的不适感,学校要对其心理进行疏导,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置心理咨询办公室。

3.4 社区方面

3.4.1 提高社区归属感

社区流动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偏见,如“二等公民的不公平待遇”、“乡下人”的称呼等等,在面对这些生活中的歧视和偏见时社区流动儿童应客观看待,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阶段性与特殊性,多一些包容心去看待城市里的人和事,真诚的去接纳和融入,让自己很好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3.4.2 加强社区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

在社区中对待社区流动儿童时,社区社会工作者们应以热情、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并多加举办一些社区活动,促进他们和非流動儿童的交往和沟通。对于社区流动儿童因家庭经济条件问题,缺乏一定的课后教育资源的,社区针对此可以开展“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的课后作业。也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兴趣活动,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社会工作者们要努力转变社区的部分非流动儿童和居民的观念,消除他们的自我优越感,鼓励他们多于流动儿童们多交朋友,共同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友爱的社区。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猜你喜欢

边缘化流动社区
流动的画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