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化差异中习语的研究及其翻译策略

2018-10-16周雪梅李莉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周雪梅 李莉

【摘要】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理解不同文化的关键。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其中习语翻译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从中英文习语的特征以及习语形成的因素两方面论述了中英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三种常用的中文习语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习语翻译;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周雪梅,李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一、引言

习语在人类语言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曾经有很多人对习语下定义。在英语中定义为:习语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当几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后,它的表达与原来词语的表面意思不同。而我国张培基认为俗语和谚语都可以看作习语。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语是非常特别的,他们不同于常见的短语,而是比常见的短语更复杂。习语用于特定的文化中,在使用时需要对文化背景深入的了解。因此,习语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特征,是人类语言的精髓,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智慧的果实。本文从不同方面研究了中英文化差异中的习语,对于理解两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习语的特征

经过对中英两国的字典以及文献中关于习语定义的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1.习语结构的整体性。这意味着习语是一个集合短语,可以用作整体使用,我们不能将他们分开。例如,英文中“kick the bucket”,如果我们将他们分开并且用作“kick someones bucket”,它就会失去死亡的意思。再比如中国的习语“戴高帽”,如果我们说成“小张戴了顶高帽子”,这个习语就会失去原有的意思并且变成一个普通的短语。

2.习语含义的整体性。我们不能通过将所有单词的含义简单罗列就可以导出习语的意义。比如说“all thumbs”,其表面意思是所有的拇指,但其实是指笨拙。

3.习语含义的丰富性。同样以上文中的习语“all thumbs”为例,由于拇指短而粗,不像其他手指那样灵巧和敏捷。若一个人的手指都是拇指的话,可以理解为笨拙。

4.习语的不可替代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习语的词不能被其他词替代,或者是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比如说“see red”意味着生气,但是如果我们把red替换成blush,这个习语就会失去它本身的意思。

5.習语语法结构的违规性。即习语的结构可能会违反语法的规则。比如说“as sure as eggs is eggs”,“by and large”等等虽然在语法上面是不正确的,但还是被广泛使用。

三、习语的形成与中英文化差异的关联

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影响习语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分为四类: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且不同的方面对习语的影响方式不同。

1.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环境在习语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因此,渔业和航运的贸易对英国人民非常重要。有许多习语涉及捕鱼或航运(蔡荣寿等,2004)。例如,在英语中习语 “go by the board”人民用来表达的仅仅是让某事失败的想法。另外,“all at sea”这个习语现在用来表达失去意义或不知道做什么。有更多关于运输的习语,如:big fish、cool fish、dull fish、fresh fish、loose fish、old fish、poor fish以及shy fish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非常的重要的作用,所以汉语中的习语很多都与土地和农业相关。比如说,“瑞雪兆丰年”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习语。另一个被中国人熟悉的关于农业的习语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表达的意思是人只能获得其付出的劳动。还有很多的习语在农民中很受欢迎,比如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月晕而风,基润而雨”、”夏天不热,五谷不结”、“豌豆开花,最怕风打”等。

由此可见,中英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习语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所以习语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而英国是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国家,所以其习语深受海洋文化影响。

2.历史的差异。历史在习语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习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

英国是一个被许多国家征服的国家,如罗马。罗马对英语习语就有极大的影响。例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它表示当你处在与你不同的文化中时,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文化采取行动,以便与那些文化的人和平生活,甚至成为他们的成员。习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里的“Rome”意味着成功,所以它表达的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成功。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他们的许多思想即使是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比如“道不同,不相为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历史事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习语,比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暗渡陈仓”、“纸上谈兵”等习语均出自历史上的著名故事。

通过上面对于中英历史的比较发现,不同的历史对于习语形成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历史背景,才能让读者明白这个习语的真正含义。

3.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属于意识形态,统治者大规模地出版这些书,以便宗教信仰可以在人民中广泛传播。所以一些宗教词经常被使用,渐渐地变成习语。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而基督教是西方国家的共同宗教。有许多习语来自圣经故事。比如“dove of peace”,鸽子和橄榄枝被当作和平的象征。

4.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其对待时间的态度、对待金钱的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会有所不同。

(1)对待时间态度的差异。中国文化是重视过去时间的文化。例如习语“前车之旅,后车之鉴”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明中国人对过去的时间和过去的经历都相当的尊重。然而英国人认为现在的时间是应该被强调的标准。

(2)对待金钱态度的差异。西方文化比较注重功利和实效,造就了金钱的特殊地位。把金钱视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因此有 “a man without money is no man at all” 这样的习语。然而,在中国,金钱被认为是一种邪恶,例如习语“金钱乃万恶之源”。中国人认为钱是一个非常脏的东西,应该抛弃,正如“金钱如粪土”这样的习语所示。

(3)对待人与自然态度的差异。传统的中国人非常迷信,他们坚信,在我们周围有看不见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为我们安排一切。所以有“人在做,天在看”这样的习语,用来教育那些犯了一些罪行和邪恶的东西。现在,一些中国人仍然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例如,一个人做了很大的努力,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会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表达。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虽然古代西方人坚信神圣力量的存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人逐渐意识到在过去许多难以解释的事情,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来解释。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西方人更加强调人的力量。有一个习语“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西方人相信上帝,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更相信人需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四、中英文化差异中习语翻译策略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正如Nida所说“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译者应当深入了解源语言的文化,同时也要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从而实现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更好地转化,达到动态对等的目的。对于中英文的习语翻译,有直译、直译加注、音译、替换翻译、意译以及对等翻译等,本文就最常用的直译、替换翻译和意译策略进行阐述。

1.直译法。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找到汉语中对应的英语词汇,通过对汉语的直接翻译的形式,实现汉语向英文翻译过程。这里的直译不是指一对一的机械翻译,应该基于固有的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不能在新语境中产生歧义。习语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所以直译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纸老虎(Paper-tiger)、对牛弹琴(To play the harp to a cow)、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圆桌会议(A round-table conference)等。可見,对于语言形式和概念意义方面基本一致的汉英习语,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 且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和误解,直译法是首选。

2.替换翻译法。尽管直译法是翻译习语最常用的译法,但是因为存在文化差异,有时直译法不能形象而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思想。从交际意义上来讲,原语言词汇可用概念不同但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目标语词汇来替代。例如“拦路虎”的翻译,西方国家认为狮子乃万兽之王,所以译为“a lion in the way”更为准确。这样的例子还非常多,如鸡皮疙瘩(goose flesh/skin/pimples)、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有些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符合,它们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并且隐喻意义也及相似或完全相同。因此,在与上下文不发生矛盾的条件下,有时英语同义习语的适当借用仍是有必要的。

3.意译法。意译法指的是不需要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和修辞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翻译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原语言和目标语言是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的,若勉强直译,会让人很难读懂,甚至会产生歧义,同时翻译过程中也找不到目的语中的同等习语来替代,此时常用意译法翻译。例如,“五体投地” 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因此译为“extremely admire”更能体现传达源语言文化的背景信息。这样的例子还非常多:门外汉(a layman)、各有千秋(each has its own merits)、鱼和熊掌不可兼得(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等。通过意译法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语找到最佳的文化意义对等。

五、结论

习语是语言中极为特殊的组成成分,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极其深远的。中国和英国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价值观都影响了习语的产生和流传,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对习语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文化背景,在相关的背景知识下研究和翻译,才能让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John Sinclair.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of Idiom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蔡荣寿,全艳芳.中英文化差异及习语翻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206-208.

[5]刘文婷.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31(08):51-52.

[6]段玲.中英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57-59.

[7]徐敏青.中外历史文化差异影响下的英汉习语对比翻译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85-86.

[8]刘颖.浅议地理和宗教对英汉习语的影响[J].南平师专学报,2005 (03):119-121.

[9]何琳琳.从汉英习语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考试周刊,2007 (30):78-79.

[10]宋欣阳.浅析中英词语文化意义与翻译技巧[J].高教学刊,2016 (24):236-237.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哈哈镜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