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急诊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效果

2018-10-11杨丽梅布凤蕊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乙组甲组溶栓

杨丽梅,布凤蕊

(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脑梗死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其发病危急,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通常需要在发病后的6h内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予以治疗,以重建血管通路,并疏通脑血管,降低神经功能损伤[1]。而在溶栓治疗中,迅速、高效的护理流程,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降低其危险因素[2]。本文主要研究急诊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效果,并总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的86例研究对象,皆为我院急诊科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接收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符合溶栓治疗指证,其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其他神经内科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溶栓禁忌证患者。其中,男性占45例,女性41例,年龄在63-82岁,平均年龄为(65.4±3.6)岁;其发病至入院时间在0.5-6h,平均时间为(3.4±0.7)h。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急救处理,而乙组则在此基础上,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溶栓护理流程并实施,各组43例。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上,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入院后,实施常规的急救处理,即:由接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实施心电监护、头颅 CT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在其符合溶栓治疗指证后,用80U-100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的生理盐水中予以静脉滴注,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而乙组则在此基础上,对溶栓护理流程予以优化,具体包括:

(1)快速组建救治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急诊护士、责任护士等。入选人员均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且经过系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培训。其中,主治医师主要负责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而急诊护士则实施相关的重症急救措施,责任护士主要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

(2)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并予以病情评估,通过资料查阅、分析,并结合以往护理经验,利用急诊时间追踪表,分析急救要点、流程优化措施,从而对溶栓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并注意构建电子档案,对患者各环节的体征状况予以检测、记录。

(3)护理人员要在接诊后3min内,对患者予以病情评估,并先抢救再挂号,开通绿色救治通道,让患者快速转移至急诊室,开启溶栓救治的应急流程,并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救治。同时,要构建良好的静脉通路,对其进行血压及心电监测,并采集血液样本,实施各项生化指标检查。

(4)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急诊护士要对患者的血压状况、

呼吸状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观察,每隔15min记录1次,直到溶栓治疗完成。

1.3 效果评定

对两组分诊时间、等待治疗时间、接受溶栓治疗时间等予以记录。同时,记录两组的溶栓治疗成功率,梗死复发率、后遗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予以处理,其中(%)代表的是组间率,而(n)代表的是计数资料,“±s”为计量资料,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组间急救效率对应指标比较

经过比较后发现,乙组患者的各项急救效率对应指标明显优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组间急救效率对应指标比较( ±s,min)

表1 组间急救效率对应指标比较( ±s,min)

组别 分诊时间 等待治疗时间 溶栓治疗时间甲组(n=43) 4.01±0.85 5.64±2.87 38.25±3.06乙组(n=43) 0.92±0.11 2.13±1.26 18.21±2.79

2.2 组间预后效果比较

甲组治疗后,溶栓治疗成功38例(88.37%),梗死再复发7例(16.28%)、后遗症6例(13.95%);而乙组治疗后,溶栓治疗成功44例(100.00%),梗死再复发1例(2.33%)、后遗症1例(2.33%),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手术,但由于脑部组织对缺血、缺氧仅有5-10min的耐受时间,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恢复患者的脑组织供血状况,避免对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本研究中,主要在急救治疗时,对溶栓护理流程予以优化,并通过量化急诊流程,来进一步缩短急诊护理时的检查时间、转运时间及抢救时间,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3]。在急救处理中,需要先构建高效的急救护理小组,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通过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对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实施紧急溶栓治疗,从而缩短了等待的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在患者入院后,快速开通绿色救治通道,让各项急救措施得以顺利的开展。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乙组各项急救效率对应指标明显优于甲组;而预后效果也相比较甲组更佳,与马丹[4]研究结果一致,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急诊中,优化溶栓护理流程,不仅可以提升急救效率,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乙组甲组溶栓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