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

2018-09-21顾长明张会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评析性质气体

顾长明 张会

[摘 要]

科学课教学鼓励儿童手脑并用,体现“做思共生”。“做”是“思”的实践支撑和证实,“思”是“做”的内在引领和指向。将“手”与“脑”置于共处、共融、共生的课堂生态活动中,在认知策略上体现学生“探”的程序,在智慧技能上彰显学生“思”的内涵,在动作技能上凸显学生“做”的意蕴,促进学生深层理解和智慧学习。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动手;动脑;课例评析

一、教学分析

《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四年级《冷和热》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冷热和温度”与“热的传递”的基础上学习的,属于热对物体形态与体积的影响,即物体“热胀冷缩”性质,为后续“水的三态变化”和“吸热与散热”打下基础。本课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与思维形式,探索固体、气体、液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本课首先安排“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活动,唤起学生前概念;其次是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最后尝试解释生活中诸多热胀冷缩的现象。认识物体形态变化比认识体积变化更为容易,在教学中两者是融合进行的。

本课从结构看,属于“问题——探究”式的课堂结构;从能力看,学生根据猜测设计实验,搜集实证资料,归纳实验现象,促进科学经验的意义建构,发展对比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技能看,着眼于提升学生智慧技能,强调概念与规则的习得与掌握及其在新情境中的实践运用;从过程看,发挥动手与动脑的心智价值,促进动手与动脑的有机融合,正确运用动手与动脑的实施策略,突出探究过程的思维因素。

二、教学理念

科学教育倡导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是“做”的表征,动脑是“思”的表征。基于“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做”与“思”协同共进,使学生在“做”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猜测与假设,在实践中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思考中依据事实做出合乎实际的推论,并应用结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让科学课堂中的“做”与“思”共处、共融、共生,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得做”“得思”“得法”,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智慧学习,提升科学学习的品质和效率。

三、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和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实验的假设、设计与操作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熱胀冷缩现象进行分析与归纳;能够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对生产、生活中现象以及利弊进行解释与说明;初步感受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感受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四、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与实验活动,认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具体物体加热与冷却所产生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出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科学前概念

师:这里有糖和蜡,它们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这里有糖、蜡烛、火柴和不锈钢勺子,谁能上来做一下这个实验?(学生回答后上台操作演示)

生:糖和蜡受热后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教师板书:液体、固体)

师:“熔化”和“凝结”这两个词用得好。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像糖和蜡烛一样受热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生:松香、巧克力等也是这样的。

师:对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作“干冰”的固体,干冰达到室温时又能回到气体状态,在舞台效果中经常用到。(教师板书:气体)也就是说,加热或冷却物体可以使它原有的形态发生变化。那么,当我们加热或冷却气体、液体或固体时,它们的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评析:通过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由形态的变化引入体积的变化,自然而流畅,唤醒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二)做思结合,学习新知,建构“热胀冷缩”性质

1.指导学生研究气体“热胀冷缩”

师:请大家设法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好吗?(教师举起3个踩瘪的乒乓球)谁能帮助老师使这3个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生:我能!我先把瘪乒乓球放入杯中,然后倒入热水,乒乓球被热水一泡,就会慢慢鼓起来。

师:能行吗?请你来试试看。(学生上台来泡乒乓球,并将鼓起来的两个乒乓球拿给老师)

师:还有一个呢?

生:没鼓起来。

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原因?

生:(仔细观察后)剩下的这一个,因为有了裂缝,所以鼓不起来。

师:为什么有了裂缝就鼓不起来了呢?

生:可能是有了裂缝,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从裂缝处跑走了。

师:真是这样吗?如果我不相信怎么办?(生想说又说不清楚)

评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泡乒乓球”案例,辅以“破球”一“戏”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迷思概念,引起他们积极思维。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游戏和举例等来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做”把“思”置于“悱”“愤”的状态,让学生通过“做”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聚焦问题。

师:当别人不相信时,那就拿“事实”给他们看,证明受热后气体确实从裂缝处跑走了。老师先帮你们设计这个实验。(师边说边演示)用这个瓶子来当作乒乓球,这个瓶口就当作“裂缝”,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放进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受热后就会从瓶口跑向气球里,气球就会鼓起来,对吧?

生:对!

师:(把瓶子放入热水中,气球果然鼓起来了)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生:气球慢慢鼓起来了!证实了我们刚才的想法是正确的,气体受热体积会增大。

师:那么,我们还能换个角度再提出一些问题来研究吗?

生:能!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瓶里的空气受冷后体积会变小吗?

师:问题很好,我们先做个假设怎么样?

生:空氣受冷后体积也许会变小,如果变小了,鼓起来的气球因此要慢慢瘪下去。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可能的解释,称为假设。没有了假设,也就没有了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假设在某种意义上是进入未知世界的一个飞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直觉力和想象力。

师:说得很好。尤其是运用了“也许”这个词充分体现了这仅仅是一个“假设”,但是,光有假设还不够,还应该用实验来证实。你打算怎么做?

生:(生边说边做)将瓶子放在冷水里,不一会儿气球果然瘪下去了。刚才的事实证明了假设是正确的——空气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师:连同上面乒乓球的实验我们就可以说: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变大;空气受冷后,体积会缩小。空气是气体的代表,一般的气体都具有这种性质,我们把气体的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板书: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动手——验证探索;动口——得出结论)

师:刚才大家对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我们研究活动就是运用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践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步骤来发现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评析:“猜想与假设”是连接问题与实践的桥梁,是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学生认知客观事物、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判断,是“做思共生”中最有张力的一环。有效的猜想与假设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方向,缩小探究的范围,提升探究的品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思”与“做”有机结合,并突显科学研究的方法,适时而必要。

2.指导学生研究液体“热胀冷缩”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知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液体——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是否也具有这样的变化呢?请打开教科书第22页,边阅读课文,边理解教材上的研究方法,看看教材是怎样研究的?通过边学边实验来研究。

(按4人一组提供实验器材,每组配备3个小药瓶装满水,为了更清晰,加一点红墨水染成红色。在瓶塞上钻个眼,插入一段玻璃管,把瓶盖塞紧。两只烧杯,热水瓶和冷水瓶各一个。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实验验证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做”与“思”共处、共融、共生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结论的唯一标准,检验假设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实验。

师:关于“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请各小组按下列提纲进行汇报。

(师出示提纲:教材是怎样研究的?你们小组又是怎样研究的?)

生1:书上是满满一壶水,受热后水直往外流,发现了问题,而后根据经验作出假设;接着用小药瓶的红水做了实验;最后得出“水受了热,体积确实会胀大”的科学结论。

生2:我们组将两个瓶红水装得差不多满,一瓶放入热水中,结果瓶中的红水受热而体积胀大,红水从玻璃管中溢了出来;另一瓶放入冷水中,发现瓶中的红水受冷而体积缩小,液柱从玻璃管下去了。然后,我们将两个瓶交换实验,结果胀大体积的液体受冷时体积缩小,缩小体积的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大。由此,证实了我们假设是正确的——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水是液体的代表,可以说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评析:如果说课的开头,进行空气热胀冷缩的研究是以“扶”为主,那这里的水热胀冷缩的研究便是“扶放结合”。通过做与思结合,扎实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指导学生研究固体“热胀冷缩”

师: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呢?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应该怎么研究呢?

生:对于这个问题,不妨先作个假设:也许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好!用下面的器材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呢?(教师给各组两套器材: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铜球,还有一个正好通过铜球的铁环)请大家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作出假设、操作验证。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尝试得出结论,然后请各小组汇报)

生:我们设计的实验是先将铜球试着通过铁环,结果能通过;接着又将铜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再把铜球放入铁环中,结果铜球过不去了,这就说明铜球受热后体积会变大;最后我们把胀大了的铜球放进冷水中,一会儿取出铜球,铜球又很顺利地通过铁环,这就说明铜球体积受冷后会缩小。由此可见,铜球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可以代表固体,那一般的固体也就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说得好,有条理。那么其他各组呢?

生:我们组也同样发现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也有这种性质,你能用一句话说出这种性质吗?

生:(尝试归纳)一般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评析:让学生动手操作,领悟自然现象的本质,这是“做”的过程;让学生讨论讲述、相互质疑、分享交流、信息共享,这是“思”的过程。教师则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启发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认识得以综合与提高,增强学生“思”的品质和效度,提升规则习得的有效性,使其成为智慧技能发展的增长点。

4.指导学生尝试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

师:我们知道,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不断地运动着的。温度变了,一般物体的体积也会发生变化,想想这可能是怎么回事呢?(借助动画让学生思考)我们用动画小人儿来表示微粒,一群动画小人儿紧挨着站在一个空间内,与每个小人儿都用力地在这个空间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生:每个小人儿跳跃时比紧挨着时所占的空间要大。

师: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間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评析:通过动画模拟尝试体会用“微粒”的概念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本质,由相对直观的宏观世界的物体形态与体积的变化,到微观世界的“微粒”运动,试图给学生建立想象中的“认知模型”与“思维图式”。

5.指导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师: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第23页,阅读科学史料“温度计的发明”,弄清温度计的发明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种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阅读)

生:温度计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发明历经100多年,先后经历了伽利略的空气温度计、斐迪南的酒精温度计、华南海特的华氏温标温度计、摄尔修斯的摄氏温标温度计以及现在满足各需要的温度计。

评析:儿童的科学学习过程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史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中融入和借鉴科学史的相应内容,将科学概念置于“事实性知识”之上,更加丰盈了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情境与素材,而且充满了人文的意蕴。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拓展延伸“热胀冷缩”

师: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谁能解释一下下面这些现象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师依次出示图片与相应的问题)为什么要在水泥公路上锯开一条条缝隙并灌入沥青?

生:水泥路上如果没有缝隙,天气炎热时,水泥会膨胀,马路会鼓起。留下的缝隙可以避免马路破损。

师:对的。(师出示铁轨留有缝隙的图片)其实,铁轨的接头处留有缝隙、桥面上留有缝隙和马路上留有缝隙是一个道理。以钢轨为例,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1℃,钢轨便伸长1/100000米。冬夏温差达50℃时,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钢轨在夏天比冬天会伸长257米。(师出示夏天野外电线图片)野外的电线为什么夏天比较松弛,松松地垂悬着,而冬天却绷紧了?

生:夏天电线会发生热胀现象,看上去比较松弛。一到冬天电线会产生冷缩现象,看上去紧绷。这种现象还是由热胀冷缩造成的。

师:好。夏天给车胎打气,一般都不能打得太满,为什么?

生:夏天天气热,地面更热,轮胎里的气如果打得太足,再受到外界的热,气体拼命胀大,这可能是胀破轮胎——爆胎的原因。

师:分析得有道理。谁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热胀冷缩”?

生:有一次我家买了一瓶腌菜,可是瓶盖太紧了打不开,我看爸爸浇了些热水在瓶盖上,很快瓶盖就打开了,我想这是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

评析:学习的目的之一在于学以致用,在于灵活地、创造性地解释或解决新情境下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日常生活情境,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其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知道大家都收益良多。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解答了生活中很多的科学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做好相应记录,以《“热胀冷缩”的利与弊》为题进行相应的调查,完成一篇小论文。下一节课,再一起讨论。

评析:课虽毕而旨趣远,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自然而然地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学生感到自己是科学研究的主人,体现了手与脑同构、做与思共生的理念。

七、总评

本节课是实验课,将“手”与“脑”置于共处、共融、共生的生态活动中,让手脑融通,让做思共生,让心灵手巧,让智慧诞生。从智慧学习的视角看,本节课在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方面彰显出特征。

(一)从认知策略看,体现学生“探”的程序

本课是按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的建构。整个教学过程按“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形成解释——迁移运用”的程序进行。让学生从典型的事例(空气、水、铜球)来认识一般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方法,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慧的认知策略来影响、培养学生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度参与和对科学规律的深刻理解。

(二)从智慧技能看,彰显学生“思”的内涵

本课属于概念学习,要理解气体、液体、固体热胀冷缩的共同属性,并能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适当的分析与综合。一方面,教师关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中设计与安排了一些“新奇”“惊异”“复杂”“趣味”“矛盾”等不确定的信息来引起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智慧的碰撞与挑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有意识、有计划地交替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总结规律、迁移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从动作技能看,凸显学生“做”的意蕴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是产生意义的基础,动作的意义是主体获得理解的唯一手段,而动脑的意义是主体获得理解的唯一目的。教师将“手”与“脑”、“做”与“思”进行精当设计,把“手”“眼”“口”视为“脑的外在部分”,设计了系列化的“动手”“动眼”“动口”活动,并指向“动脑”,“做”成为“思”的实践支撑和证明,“思”成为“做”的内在引领和指向。奇思在心中荡漾,妙想在指尖流淌,智慧在脑海诞生,心灵与手巧互通共融,达到“做思共生”的教学境界。

[参 考 文 献]

[1]顾长明.从“扬心抑心”到“身心复归”——“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研究路径与范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12).

[2]董洪亮.用经验改造基础教育[J].江苏教育,2016(7-8).

[3]徐敬标.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之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2(9).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评析性质气体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和大气层中的气体做游戏
和大气层中的气体做游戏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圆锥曲线“准点”的又几个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