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处理策略的“教学化”探究

2018-09-21陈志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意象教学内容教材

[摘 要]

“教学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找到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找到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策略。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是:课后习题即内容、依据对教材的解读来确定教学内容、依据教师意愿来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学习状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控量提质”、分块递进、游戏体验、操作感悟、“小题大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化”;教学内容;策略

一、“教学化”研究的内涵

“教学化”全称是“教材内容教学化”,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语文教材地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学生作用、既重预设更重生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必须达到的目标是:找到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找到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策略和方法、改善语文教师备课和上课的状况(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来设计教学,要求教师自主规划课堂教学,这样就有助于教师上出新鲜的、灵动的语文课)。

当我们找到“教学化”的操作策略,“教学化”就会达到三种境界:一是初等境界,即教材学习化。就是说,教学首先要把“教”定位在“学”上面;二是中等境界,即教师学生化。就是说,教师的“教”就瞄准学生的“学”展开,这种“教”才是适合学生的内心需求;三是最高境界,即教学生去化,就是教师给学生建立方向,想尽办法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解决学习困难、获得学习成果,最终个个获得成功。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协助、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

语文是选文型教材,而非内容型教材,这是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这就需要教学者对教学内容进行遴选、确定。一堂优秀的课往往得益教学内容选择是否恰当。那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一)课后习题即内容

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几道习题,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习作内容和单元练习,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是编写教材的专家确定好的,是必须落实的内容。但是,这里要注意几点:一是这些习题雷同性比较大,尤其是朗读课文和描写生字,几乎千篇一律;二是这些题目相对一个有个性的教学者来说是比较普通的,高度不够;三是这些题目仅仅是一种保底工程,如果要强化某种能力训练,还需在课文中开掘新的内容。这就提醒教学者两点:要注意保底,更要注意由此基础上的提升。

(二)依据对教材的解读来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的个性化决定教学的个性化,这当中自然有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教学往往教学内容不一样,小异大同甚至小同大异都是存在的。就拿苏教版第九册25课《水》来说,从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书看,这应当是一篇“环保主题”的,于是不少教师就作为“节水”教育来上;有的老师解读为“苦难教育”课,体会缺水之苦,感悟有水之福;有的老师将其作为文法范本来上,体会反衬和写感觉的手法,模仿写作;有的老师将其作为小说来上,探讨塑造人物的特殊技巧,比如写母亲守水、浇水;还有的老师将其作为情感教育的蓝本:乡土之情、家庭之情、母爱伟大……如果愿意,这篇课文还可以做其他的解读,只要这种解读符合文本也符合课标就可以。

(三)依据教师意愿来确定教学内容

这里的需要有多种指向,比如教学比赛,必须与众不同,让评委眼睛一亮,所以,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别出心裁的工作。即使不是为赛课,教学者有时候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定教学内容,比如,苏教版十二册第二单元有3篇课文:《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几篇课文都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展开的。某些既定的教学建议是这样的:“不能把情感目标狭隘地定位在激发仇恨日军、日本的心理上”“落后意味著挨打”“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幸福的”“世界和平我的责任”……应该让这些正面的情感充盈学生的心灵。但是,笔者在教学时,确定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依据3篇课文确立分主题:《卢沟桥烽火》——战争与国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战争与儿童;《半截蜡烛》——战争与人性。最后得出的感悟是:对待敌人,只有善心是不够的;祈求和平,只有博爱也不可能实现;当我们伸出右手祈祷和平的时候,左手一定握着拳头;我们对和平的诚意有多大,我们的拳头就应当有多大。

(四)按照学生学习状态来确定教学内容

以上三个策略都是教材和教师先行的,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地位,所以,这个策略就落实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方面——这就是对教学者的限制,即“五不教”的原则——学生能够自学会的不教;学生能够找到资料的不教;学生能够讨论解决的不教;难度过大的不教;过分容易的不教。这样一来,教学内容的确立就不是随意的工作了,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做好教前部署,切实摸清学生需要怎样的教学内容。简单的做法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第二步开始,教师就获得了教学内容,第三步其实就是完成教学内容了。同样,如果教者从各种练习中发现了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习作开头老套、千篇一律,就开展专项的训练,也是这个策略。无论从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确定后的教学展开,这个策略是最高境界。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

有了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就内容开展教学呢?从“教学化”的角度看,要遵循几个原则:以易学为目的、以好懂为路径、以重点为圆心。从这几个原则出发,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控量提质”

语文教材的语言属性、思想属性、工具属性使得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执行多项任务:可以训练朗读,而且是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要求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读得正确、流利,还可以有感情;可以用作写作的范本训练书面表达;可以训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事实上,每篇课文所占据的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给每个课时安排合适数量的教学内容。所谓适当数量,一般是“一主二次”——一个重点内容,两个次要内容,而“二次”都是以“一主”为圆心的“涟漪”。所谓“主”,就是这个内容要使用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在教学环节中要占据主要的部分,在板书中要出现,在练习中要为主要内容,在课堂总结中要作为重点提炼、凝结给学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不显得零碎、肤浅、匆忙。其实这就是以前的“一课一得”,这是正确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每一堂课都有一个重点来夯实,那么,一学期几十篇课文,二百节语文课,就有了好多高质量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分块递进

深入研究一个教学内容,就会发现它的内涵一定是丰富的。丰富就一定具备层次感、多元性。教师可以扣住教学内容的特征来展开教学活动。《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的一篇课文,笔者是这样来处理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回顾李白的赠别诗,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对比,发现异同(绝大多数是直抒胸臆,而这一首显得深沉、隽永);第二步,探究缘由,初识“意象”(本诗中的黄鹤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浩浩长江都是意象,都是饱含浓情的);第三步,广读诗歌,领悟意象之作用(以意象写情情更浓);第四步,运用意象,尝试写作(学生能够借助意象来表达心中情愫)。该文教学就分成四块处理,四块之间又以意象为纽带,从发现到认识到理解到运用,逐层递进。这样,就把“意象”这一教学内容处理到位了。

(三)游戏体验

教学内容要学生接受才有效果,所以要关注教学内容处理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小学阶段,将教学内容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吸引学生参加,而且能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和领悟,把枯燥的讲变为主动的体验,事半功倍。笔者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安排了一个“为你点赞”游戏活动:请几名学生扮演文中人物,介绍自己所言所行的“心理活动”(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摆好标准姿势等待同学点赞。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为他们点赞,不同的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点赞喜欢的角色。“王母”说出自己的心声:“我这样做也是爱我的孩子,为孩子好啊!”部分孩子为此点赞,却立刻引来不同意见,争持不下之时,学生从文中找证据、从生活中找例子。于是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变得深刻起来:王母爱的是自己的面子、权势,她看重的是身份和地位。“你这样做,拆散了夫妻,害苦了孩子,破坏了人家的幸福!这是为孩子好吗?”至此,对人物、对故事意蕴达到了深刻全面的理解。

(四)操作感悟

荀子在《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同样的意思还有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说的:“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中外教育家都如此重视操作实践,给我们处理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策略——把讲解和操作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做,把抽象的描述变为直观的运动。我们在写字教学中经常遇到对范字的结构、笔画摆布等写字技法进行讲解,很费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好。于是笔者就设计、制作了常用汉字的构件让学生来摆放。学生用手摆一摆,用眼睛看一看,让人评一评,再修一修,于是就摆出了结构匀称、整体美观的字来,在写字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怎样来摆布笔画了。再比如,笔者在教学《水》一文时,让学生把写苦和乐的内容重新分类,再和课文进行对比,于是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了作者的写作秘密和写作目的,真是事半功倍!

(五)“小题大做”

有些教学内容小、浅、少,不妨从语文素养形成的高度来处理,让它丰富起来、复杂起来、深刻起来。比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有个练习中有诵读与欣赏《秋》,这是沙白一首短诗,仅仅三行,但是写得特别精彩。笔者就“小题大做”:让学生诵读我给他们准备的一篇800字的散文《秋》,然后要求对这篇文章进行逐步缩写:先缩成20句,接着缩成15句,然后缩成10句,再缩成5句,缩成3句后我要求縮成1句话……学生绞尽脑汁,猛然发现这最后一句就是沙白的《秋》,于是恍然大悟:诗歌就是语言的粹炼!再比如,笔者处理同样是诵读与感悟的《夏日绝句》,设计成为历史文化视野中一个大型课程:李清照的绝唱、项羽的绝路、时代的绝望,不仅学了这首诗的知识、手法,而且掌握了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学会了与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传说。“小题大做”,功莫大焉!

只要教师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就会轻而易举地从“教材内容”发现合适的“教学内容”;只要教师坚持教材学习化、教师学生化、教学生去化,就能够很巧妙地处理教学内容。

[参 考 文 献]

[1]陈志华.“教学化”概念的界定及操作原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6).

[2]陈志华.“教学化”及其三种境界[J].语文建设,2013(7).

[3]丁广荣.“教学化”视野中的教材处理[J].语文天地,2014(6).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意象教学内容教材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教材精读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来自林间的风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