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换·整理·运用

2018-09-21喻雷群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连续性文本教材

喻雷群

[摘 要]

“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阅读教学新要求。非连续性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连,解决生活中问题。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采取与文体相对应的阅读教学方法:立足课堂,利用教材转换文本;利用教材、图表梳理整合信息;链接生活,运用文本解决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转换;整理;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阅读简单非连续性文本,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有价值信息。”“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将阅读范畴扩展到目录、图表、表格、使用说明书、地图、广告等。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相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和要求有所不同,更具有直观性,更注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运用。

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也多,每天会遇到许多生活问题,面对海量的生活化信息,学生就得学会生活化内容的阅读,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如各类说明书、车站站牌表、活动宣传海报、超市促销广告等,而这类教学内容在语文教材上几乎没有,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并以课内教学为引领,拓展相应的课外阅读,同时以有效的作业设计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课堂,利用教材转换文本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解读文本的内在含义,并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努力在文字和非文字因素之间转化,实现两种文本之间的互为渗透,互为补充。如在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将其变换形式,创建非连续性文本,渗入表格、图形、说明等教学因素,以此来充实教材内容。

(一)课前导读,设计“预习单”作业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预习作业的布置不能一视同仁,要因文而异。“预习单”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少预习的程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预习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掌握教学起点,使学生已有水平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减少教学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明文《鲸》的预习单时(见表1),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以概括意思為主,列举说明方法为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特点,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预习单的第一题,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同时也为在课堂上梳理“鲸的几个方面”做了铺垫,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样的预习单,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不仅条理清楚,适合用于板书,还能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念,不失为一举两得。

(二)课堂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单”

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它可能是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可能是知识的生成点,可能是情感的出发点,也可能是技能的培养点、思维的发散点……因此,课堂交流中使用的“学习单”,必须根据学生的起点、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目标等因素,精心设计,与教学环节紧密相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一堂全区赛课的公开课中,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是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中的《扁鹊治病》,该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份“处方单”,让学生替“名医扁鹊”、为蔡桓公开处方(见表2)。

课堂上,这些“小名医”在自主阅读文本后,规范地填写了处方单上的诊断语录,这就是整体感知文本,自觉地把握文章的要点,从而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交流“处方单”时,教师引领学生把病程以及对症下药的过程说清楚,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设计及反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整合训练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处方单”这一学习单的使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将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发展学习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综合学习的能力。

有效的作业设计无疑是实现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转化。学生通过读连续性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将其转变为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同时创建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对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梳理和归纳,有助于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与解读。为学生多创造机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培养了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层面的阅读能力,更能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在阅读乃至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利用教材、图表梳理整合信息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图表等非文字来直接显性地展现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连续性文本中的组成要素,通过设计表格等方式,使其转变成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运用能力。

(一)比较阅读,在梳理中总结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来编排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单元课文,以比较阅读为核心,系统梳理整个单元课文的文本特色(见表3)。

学生在学完单元课文后,梳理整合了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特色,从多方面展开比较阅读,从中归纳、提炼出课文要点,培养了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知识点整理,在归纳中有效复习

教材中的目录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全册课文的内容信息,也是进行分类预习和复习的重要依据。学生可以以此为借鉴,用表格整理出单元知识重点。这样的表格,既清楚地明确了学习要求,也把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回顾,可谓一举两得。

(三)通过思维导图,提炼文本重点、难点

在学完了课文后,如果就课文的主旨动手画一画、写一写,那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一种回顾复习,也是把提取到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

这样图文并茂的作业是一种思维导图,它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归纳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突显了要点。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既明确地表达了课文主旨,也用图或符号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动物的行踪,不失为点睛之笔。

三、链接生活,运用文本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会与非连续性文本相遇,如地图、公交站牌、火车发车时刻表、玩具说明书、广告商标、水电费单据、调查问卷……就连我们每天上课的教室中也有许多非连续性文本,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评比栏等。这些阅读材料虽不是正规的文本,但由于它们与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便成为了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内容。

(一)学科整合,图文对照读懂文本

小学除语文以外,还有多门其他学科,如品德、科学、数学等课程中,也会出现图表和文字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中的交融联合,整合学科之间的文本资源,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知识体系,还能发展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某区的自编教材《现代小学数学》配套使用的《数学单元期末综合卷》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道数学题(见表4)。

从上表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就已经出现。该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巩固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加减法,而采用一张银行的对账单形式,生活性很强。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打破学科的界限,学会看懂图表,从中提取出关键的数据信息,并理解“账户余额”“收入金额”“支出金额”等关键词意。联系生活指导学生阅读,建立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系统,数学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契合活动,设计有价值文本

学校少先队定期会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义卖活动和图书漂流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绘制海報,将班级主题特色和亮点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宣传海报上。

此类文本的教学方式较灵活,教学地点不一定在课堂上,可以在文本出现的场所。教学的主体也不一定是教师,可以请家长参与。教学时间不一定是整节课,可以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也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自行确定。总之,应因地、因时、因人而自由处理。

(三)生活实践,比较筛选运用文本

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考验着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能否正确提取其中的有效的信息,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生活。

例如,某学校的一位老师开设了一堂“喜迎G20,邀请外宾游杭州”的非连续性文本公开课。课堂伊始,教师就创设情境,让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嘉宾选购一款杭州特产龙井茶作为礼物。可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到底该购买哪一款呢?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主阅读关于“龙井茶叶”的多重文本,其中包含着龙井茶的文字介绍、超市的包装图片、价目表、说明书页等,选取其中3款为西湖龙井茶叶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介绍,从而向外宾介绍、推荐,供外宾选择、选购(见表5)。

学生通过看价格牌、包装袋上的说明及生产日期等资料,以图文对照的形式,比较筛选各项信息,最后综合了产品的价格、生产日期(区别陈茶和新茶)、产地(西湖产区和浙江钱塘产区有别)、是否有英文说明(外宾是否有可读性)等几个因素,选出了最正宗的、有诚意的茶叶礼盒。虽然在口感、颜色上不能拆包装看,但是这样的比较阅读,切实解决了真实情境下的实际问题,很有意思,为学生日后生活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

课后,学生还饶有兴趣地制作了游杭州的计划攻略,图文并茂地绘制中,充分凸显了杭州的特色,展现了小主人的风貌。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大多结合在综合实践类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生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锤炼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生活问题,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弥补语文教材非连续文本的缺失,二是从生活需要出发提升学生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热情,提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瑞珠,卢乃桂编著.从国际视域论析教育素质与平等——PISA的启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蒋德仁.国际学术评价PISA概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连续性文本教材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