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时间词研究综述

2018-09-21曾婉

现代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白话研究综述文言

曾婉

摘 要:从吕叔湘先生提出“时点”“时段”的概念开始,语言学界对汉语的时间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从现代汉语的时间词研究延伸到古汉语的时间词研究。本文从研究语料的时间顺序角度出发,分为文言和白话两部分,对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及古汉语时间词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和述评。

关键词:时间词 研究综述 白话 文言

时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人类可以能动地感知时间、认识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借助语言形式来表现时间。综合来说,人的时间观念可以分为两种,测度时间和时间流[1]。测度时间观把时间当作能够以一定的单位进行测量、标度的线性序列,其功能在于标示时间轴的某点或某段,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时间本身可以成为一种被刻画和描写的认知对象。时间流则是把时间想象为一条从无限远的过去流向無限远的未来的河流,它可以展现出时间由过去、经现在、到未来的单向性,或者立足于现在而回顾过去或展望未来的双向性。

一、时间范畴与时间词的定义

我们把测度时间和时间流这两种时间观念在某种语言中的表现称为该语言的时间范畴。语言中时间的表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语法途径,即通过时、体来表达时间;二是语义途径,即通过词、短语、小句、复句、句群来表达时间。陈平[2]的研究表明,现代汉语的时间表达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1)时相结构,体现句子纯命题意义内在的时间特征,主要由谓语动词的词汇意义所决定,其他句子成分的词汇意义也起着重要的选择和制约作用;(2)时制结构,指示情状发生的时间,表现为该时间与说话时间或另一参照时间在时轴上的相对位置;(3)时态结构,表现情状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特定状态。这三个组成部分既有区别又互相关联,组成现代汉语有机的时间系统,龚千炎[3]进一步研究了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认为时相部分是语义层,属于词汇范畴;时态部分是语法层,属于语法范畴;而时制部分虽然多使用词汇成分,但作为时相到时态的过渡,也包含不少语法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汉语的时间系统是一个“词汇·语法范畴”。

关于时间词的概念问题,朱德熙认为:“时间词是体词的一种”[4],时间词都表示时间,但是表示时间的不一定是时间词,如时间副词等。朱德熙对时间词的定义局限于时间名词,应为时间词的狭义定义。陆俭明、马真也认为一般所说的时间副词,如“刚、已经、马上、正在、终于、常常”等,事实上不是表时间的,而是表时态的[5]。

关于时间副词的定义,最早是王力提出:“凡副词,用来表示时间者,叫作时间副词”[6]。后来李泉的《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认为时间副词“表示事物或动作发生变化的时间或频率”[7]。黎锦熙认为时间副词“表明动作的时间,或缓急、久暂”[8]。张谊生认为:“凡是只能充当状语和句首修饰语,不能充当主宾语(包括介宾),并且不受其他词语修饰的,是时间副词”[9]。综合来看,学者们大都把表“时间”与表“重复频率”的副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时间副词”。

近些年,有一些学者认为,时间词除了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之外,还有时间介词。时间介词是表示动作发生的起始时间、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的时间关系词,如“自”“从”“当”“终”等。例如吴金花博士的论文《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10]对时间介词的定义、分类、用法、语义来源与演变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所提到的“时间词”的概念采用广义定义,认为凡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时间关系词均为时间词,即包括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间介词等。我们参考吕叔湘先生对汉语的区分,将汉语分为白话和文言两大类,分别对这两类的时间词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二、白话时期的时间词研究

最早研究时间词的著作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1]“表达论”(下卷)。“时点”和“时段”这两个术语及其区别就是吕叔湘先生最先提出的。丁声树等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2]中以现代汉语为语料,对“时点”“时段”的概念也进行了描述:“时点”表示什么时候,说的是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时段”表示多少时候,说的是时间的长短,时间的久暂。也就是说,时间词最早的研究是由现代汉语的语法界开始的,而后延伸到古代汉语。陆俭明[13]把表时间的词语的分类加以细化,从语义上分为6类:表时量的数量结构;时间名词,表年份、月份、日期的词语;表时间的方位词语;由“这(个)、那(个)”跟“时候、时间”构成的偏正结构;动词性词语跟“时、时候”构成的偏正结构;由“这、那”跟表时量的数量结构形成的偏正结构。马庆株[14]对汉语时间词作了详细的描述,把时间词分为有顺序义和无顺序义两类,并用绝对和相对概念对时间词连用时呈现出的语序做出解释,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由于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比较系统及深入,我们从语言学类别及语料范围两个角度来进行综述。

(一)不同语言学类别的时间词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时间词的著作有:《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15],《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系统》[16],《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17],《时间隐喻研究述评》[18],《英汉时间类表述的空间隐喻运用对比》[19]。其中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大。也有以方言为语料的时间词认知表达研究出现,如毛润民的《赤峰方言时间词刍议》[20]。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时间词的著作有:《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21],《时间词的管界与标志》[22],《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23],《现代汉语时间词的篇章功能》[24]等。李向东的《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是专门论述时间表达系统的第一部专著,作者把汉语时间的表述形式分为“本体时间”和“代体时间”,并根据其结构特征把它们区分为简单形式(时间词)和组合形式(时间结构)。分析了时点和时段的构成机制、表义功能、句法功能及时点、时段词的连用规律。区分了时间的“基准定位”和“参照定位”,并且对时间参照定位的语表形式从语义特征、整体构成、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杨同用则研究了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词以及时间词的连用现象,并讨论与此有关的现代汉语叙事文体中时间词的层次网络问题,有助于篇章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信息处理。胡培安探讨了时间词语内部组构之间的语义选择限制和时间词语在实现表达功能时与其他相关词语之间的语义选择限制。在呈现性时间和指称性时间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呈现性时间向指称性时间转化的方式和规律,区分了“参照”和“基准”两个概念并全面研究了时间词语的表达功能(参照功能、测度功能、本体功能)。陆建敏的文章则从篇章管界功能、指称功能和衔接功能三个方面来论述了现代汉语时间词。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时间词的著作有:《日本留学生汉语时间词的偏误研究》[25],《三组同义单双音节时间词偏误研究》[2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间词问题》[27]等。这类文章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开始出现,近几年才新兴起来。大都从偏误的角度对时间词进行研究分析,对第二语言学习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不同语料范围的时间词研究

研究单个或一组时间词的著作有:陆俭明《说“年、月、日”》[28]、王小珍《现代汉语时间词“早、晚、先、迟”的比较研究》[29]、《谈约量时间词》[30]、《也谈约量时间词》[31]。陆俭明运用分布的理论,分析证明了“年、月、日”的不同的语法特征。沈庶英从分布出发,谈了约量时间词的特点及其类属,把约量时间词从意义上分为言长时、言短时和言长短时三类,对约量时间词在动词前后的结构、意义分析描写。王小珍从语义、语法、语用、历时层面考察和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时间词“早、晚、先、迟”。殷志平将约量时间词细分为7类,从语义、句法、句式等方面描写了约量时间词的特点。这些文章在较小的范围内对时间词进行研究,对汉语时间词研究系统进行填补,在认识时间词及正确运用时间词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

研究某一类时间词的著作最多的是时间副词的研究。郭志良的《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32],史锡尧的《副词“才”与“都、就“语义的对立和配合》[33],陆俭明、马真的《关于时间副词》[34],张谊生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9],张耀宇的《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再”与动词及否定词搭配的研究》[35]。郭文认为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文章讨论了这三个时间副词与动词的关系,与动态动词的其他状语的关系以及与动态动词的补语的关系。史文则就“才”与时间、数量及跟时间数量有关的活动结合时的情况做了语义、语用和语法分析。陆、马的文章首先将时间副词分为定时时间副词和不定时时间副词并详细考察了130多个时间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张谊生对时间副词进行了系统分类,事件的表述是按照在一维时间轴中的长短、先后和过程状态,还是按照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替变化和次数频率,抑或是按照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呈现方式,可以把时间副词分为三类:表时副词、表频副词和表序副词。其次,根据所表事件涉及的是过去、将来、现在、恒常等指示性的具体时间,还是在一定时间内的进程或性状的变化,可以把时间副词分为:时制副词和时体副词。张耀宇的文章则就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再”与动词及否定词搭配的问题上做了系统论述。

系统研究时间词的著作,如余东涛的《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36],从现代汉语时间词的划分、句法功能、语义对比、类型学等角度全面研究了现代汉语时间词。

三、文言时期的时间词研究

对文言时期的时间词的研究主要分为:在自己的语法体系中涉及时间范畴的,如《马氏文通》[37]中的计时之字。也有专门研究文言时间范畴的,如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古汉语时间范畴的专书—王海棻的《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38]。词典开头的研究报告《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是作者多年研究古汉语时间范畴的科学总结,从汉语计时词语的特性、结构类型、计时方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时间范畴的历时演变等诸方面,为我们描画出了古汉语时间范畴的清晰图像。

但综合来看,文言时期的时间词研究并不系统,多以专书为语料进行共时研究或选取某一组词进行历时研究。其中选取专书、由点到面对某一类时间词进行共时描写的著作最多,大体是先定义词性,然后从语义角度进行分类,再从词语的结构、组合能力及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描写。按语料的时间顺序又可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

針对上古汉语主要有对一类或一组时间词语进行研究的,如梅晶的《上古汉语中的“季节”类时间词探析》[39]和《上古“年”类时间词研究》[40];有对某一种文字的时间词进行研究的,如秦晓华的《甲骨文时间词研究》[41];有对专书时间词进行研究的,如韩晓旭的《<史记>时间词语研究》[42]、曹雪林的《<孟子>记时词语研究》[43]、黎路遐的《<汉书>时间词组的前后归属问题探讨》[44]以及方文一的《<尔雅>中的一组同义时间词—兼谈同义词的词性问题》[45]。也有一些以时间范畴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如郑路的《<左传>时间范畴研究》[46]和余艳的《<战国策>时间范畴表达研究》[47]。

中古汉语时间词研究主要表现在专书研究和专类研究上。专书研究如《<朴通事>时间词研究》[48]、《<唐语林>时间词语研究》[49]。专类研究如:《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中古汉语“短暂”义时间词研究》成果[50]。以及专书和专类相结合的,如:张彩琴的《<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51]对《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中的时间副词作了分类(时间、频度、速度3类)、探源,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并将其与先秦时间副词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研究中古汉语时间词的则有何亮所著的《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52],对中古汉语时点、时段及时间方位结构的表达形式、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及其发展做了系统性研究。

近代与中古界限不甚清晰,研究类型也相似,主要是专书或者一组、一类时间词研究,如黄维东的《<红楼梦>前80回时间词研究》[53]、倪晨媛的《<歧路灯>时间表达式研究》[54]以及潘攀的《近代汉语一组时间词》[5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汉语时间词的研究,各家从认知结构、语法功能、语义分布角度出发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描写。从描写到解释,从结构到功能,从本体到应用,人们对时间词的系统研究正逐步深化,在语用价值和篇章功能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对比文言与白话时期的时间词研究,不难看出研究得最为系统、深刻的当数现代汉语时间词,这一时期的时间词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体范畴、时间词语的表达以及新兴的第二语言学习时间范畴的偏误分析上。而对古汉语时间词的研究多为描写性研究,包括以专书为语料的分类描写、单个及单类时间词语的认知表达及流变研究为主。而不论哪个时期的语料,时间副词都是研究的一大重点。相对于现代汉语时间词的系统研究,古代汉语时间词研究主要停留在词类的框架中考察时间表达,仅对时间系统中的某个部分作出描写,历时研究不足;对系统内部的用法差异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结合使用缺乏总体上的分析与把握;对“时”和“体”的认识不足,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单句的时间表达上,对复句和篇章中的时间表达关注不够,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陳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

[3]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0]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

[14]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0,(2).

[16]肖双荣,刘振刚.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系统[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17]章婷.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学报,2006,(7).

[18]陈燕.时间隐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4).

[19]蒋咏梅.英汉时间类表述的空间隐喻运用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

[20]毛润民.赤峰方言时间词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21]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2]杨同用.时间词的管界与标志[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3]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4]陆建敏.现代汉语时间词的篇章功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5]钟姗姗.日本留学生汉语时间词的偏误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6]莫岚琇.三组同义单双音节时间词偏误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7]温云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间词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

[28]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9).

[29]王小珍.现代汉语时间词“早、晚、先、迟”的比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0]沈庶英.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31]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4).

[32]郭志良.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J].世界汉语教学,1991(3).

[33]史锡尧.副词“才”与“都、就“语义的对立和配合[J].世界汉语教学,1991,(1).

[34]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A].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5]张耀宇.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再”与动词及否定词搭配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6]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8]王海棻.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9]梅晶.上古汉语中的“季节”类时间词探析[J].语文学刊,2013,(12).

[40]梅晶.上古“年”类时间词研究[J].励耘语言学刊,2015,(12).

[41]秦晓华.甲骨文时间词研究[J].殷都学刊,2005,(4).

[42]韩晓旭.《史记》时间词语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3]曹雪林.《孟子》记时词语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44]黎路遐.《汉书》时间词组的前后归属问题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6,(2).

[45]方文一.《尔雅》中的一组同义时间词—兼谈同义词的词性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6]郑路.《左传》时间范畴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7]余艳.《战国策》时间范畴表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8]和西歌.《朴通事》时间词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9]陈挥地.《唐语林》时间词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0]成果.中古汉语“短暂”义时间词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1]张彩琴.《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2]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53]黄维东.《红楼梦》前80回时间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4]倪晨媛.《歧路灯》时间表达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5]潘攀.近代汉语一组时间词[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猜你喜欢

白话研究综述文言
家乡的土白话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童谣声声唱出美好未来
Kiss and Ride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